以下是含有手機廠的搜尋結果,共878筆
目前全球消費支出下滑,無論是零售或者是倉儲業者,無不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要降低庫存量。韓國三星電子員工4日也透露,在越南的智慧手機工廠已經開始縮小生產規模以對。
全球第二季整體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低於預期、降至2.86億支,年減8.7%。研調機構IDC指出,手機供應商已針對今年下半年的訂單下修,其中又以中國大陸業者砍單幅度最明顯,預期今年度智慧手機市場表現將不若原預期。
聯發科(2454)法說會即將在周五登場,目前依照整體市況來看,大陸手機晶片將持續庫存調整至第四季,且據悉,目前通路庫存至少壓5,000萬套晶片庫存,庫存去化壓力沉重,將成為聯發科嚴峻挑戰,也勢必為法說會聚焦議題。聯發科今開低震盪,一開盤就摔下700元大關,盤中跌幅約2%,股價最低觸687元,失守5日線。
路透社報導,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或許陷入了困境,但iPhone 13卻仍然暢銷,蘋果看好即將推出 iPhone 14手機在推出後的表現會更好。
在7月7日舉行的第14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華為常務董事兼終端與智能汽車CEO余承東稱,如果不是美國介入,現在全世界的主要手機廠將只剩華為和蘋果。
大陸手機廠OPPO搶攻金融業務,旗下網路小貸公司-重慶隆攜小額貸款公司近日成功增資後,開始積極籌劃發行首批個人性消費貸款ABS,預計首批發行規模將達人民幣(下同)30億元。
受到Android陣營全面下修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並加速庫存調整,高通及聯發科已開始縮減對封測廠下單量。封測業者指出,兩大手機晶片廠庫存調整已導致後段封測訂單下滑,高通的訂單減少幅度比聯發科大,第三季產能利用率將由高點向下修正。
手機品牌廠持續下修全年出貨目標,加上筆電、平板、TV等消費性電子需求疲弱,衝擊第三季旺季效應,由於第二季已步入尾聲,供應鏈庫存虛高問題未解,第三季旺季不旺的氛圍已成形。台灣陸系手機供應鏈業者,如聯發科、聯詠、敦泰、群創等,多少受到波及。
車企進軍手機業務又一樁!大陸國家市監總局13日公布的文件顯示,吉利控股創辦人李書福旗下的星紀時代計畫收購手機廠魅族科技79.09%股權。據稱,本次交易細節還在協商中,並需獲得監管機構的審批。
大陸工信部旗下中國信通院25日公布數據,4月大陸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1,807.9萬部,年減34.2%,降幅較3月的40.5%收窄。分析認為,6月隨著「618」購物節到來,數據有望回暖。
在性價比當道下,TrendForce推估三眼怪仍將是今年手機的主流,僅部分機種會採用四鏡頭設計來做為規格差異化,而雙鏡頭以下的產品數量將會銳減,且以入門款機種為主。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日前警告,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驟減2億支,引發市場震撼,日媒也披露,多家大陸手機廠商已經將本季與下一季的訂單調降2成,且小米也下修全年銷量預測,種種情況已敲響供過於求的警鐘。
CMOS影像感測器(CIS)封測廠同欣電(6271)9日公告4月合併營收11.88億元,為歷年同期新高。雖然中國疫情封城影響電子產品生產鏈,但同欣電預期車用CIS封測接單維持強勁,手機客戶供應鏈雖受影響,但部分原本在大陸生產的訂單轉移至同欣電,整體來看仍維持第二季營收季增個位數百分比看法。
數位產業專家表示,最近中國的新冠感染病例激增,恐將削弱這個全球最大智慧手機市場的銷售力道,但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銷量可望逆勢增長。
大陸疫情瀕臨失控,使得原本就已經低迷的當地智慧型手機市場雪上加霜,加上手機廠砍單傳聞不斷,對現階段還是以大陸為主要發展市場的聯發科(2454)來說,無疑是一大衝擊,故一早其開低重挫4%,直接摔下900元大關,最低觸855元,寫下去年10月以來波段新低。
在大立光遭逢華為之變,營運雜音四起之際,玻璃鏡頭大廠亞洲光學卻異軍突起,靠著有著「特斯拉眼睛」之稱的車用鏡頭一戰成名,並帶動去年稅後淨利出現大躍進,以278%的高姿態直上15.01億元,並以EPS 5.34元、寫下近13年新高,就連旗下子公司亞泰影像表現也是青出於藍,去年營收及獲利同步改寫歷史新高,以EPS 5.87元,賺進超過半個股本。
儘管政治等因素面有支持俄羅斯的壓力,但近日傳出包括小米、華為、OPPO等,在俄羅斯銷售前幾名的中國智慧手機大廠,也忍不住大砍當地產品出貨規模,於盧布大貶的背景下,逐步撤出俄羅斯市場。
IC設計龍頭聯發科(2454)5G手機晶片天璣9000量產出貨,上半年包括支援mmWave(毫米波)及Sub-6GHz的天璣9000 Pro,以及中階市場天璣8000亦將逐步交貨,承接5G手機晶片測試業務的京元電(2449)及矽格(6257)接單暢旺,訂單能見度已看到下半年。
河南疫情驟變,成為大陸首個同時出現Omicron及Delta變異株本土病例的省分,市場憂心河南疫情升溫,恐影響蘋果手機生產重鎮鄭州的生產,惟鴻海集團表示,目前園區的生產、經營一切正常。
碳纖維複合材料大廠拓凱(4536)拜自行車產業熱絡,以及安全帽及球拍等休閒產業訂單及出貨顯著增加,2021年前11月合併營收首度破78億元,締造史上新高,全年營收飆高峰。展望2022年,相關產品訂單可延續兩位數增長,營收可望續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