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技術禁運的搜尋結果,共24筆
美國通過晶片法案限制全球光刻機巨頭ASML出口極紫外光刻機(EUV)給中國大陸後,中國加碼大量進口技術層次較低的深紫外光刻機(DUV),雖然中國的上海微電子(SMEE)聲稱已完成大陸國產DUV,卻又一邊大量購入ASML製造的同等級光刻機,一邊還指責ASML意欲透過對降價傾銷來打擊中國的光刻機製造業。這糾纏的光刻機大戰論述當中有許多不合理之處,顯然夾雜著美中晶片大戰中各自的策略與計謀。
近兩年半導體業界出現一種稱為晶粒(chiplet)或小晶片的技術,使用先進的封裝技術連接功能不同的數個晶片,讓它可以趕上或超越最先進製程晶片的工作效率,並降低製造成本。這種半導體技術前景不僅被業界看好,更重要的是可以繞開晶片製程工藝的極限,對中國來說,更是突破美國晶片技術禁運一條極有希望的捷徑。
美國總統登公布對大陸晶片技術禁運項目愈來愈多,範圍愈來愈廣,不只引爆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風暴,也打亂了全球晶片產業的供應鏈。新出爐的禁令涉及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令美中的相關業者措手不及,而其中影響最大、也最深遠的應該是限制半導體產業的美籍人才為大陸晶片產業服務。
美國拜登政府近期對中國祭出一系列半導體禁令,讓全球半導體產業股價應聲重挫,顯見這場對中國科技封鎖作秀極具震撼效果,對美國民主黨期中選舉選情應有不少助益。至於是否真能對中國半導體工業產生抑制效果,還得看其政策落實情況,若以這段時間商務部統計數字與幾個案例觀察,只要涉及美國企業的商業利益,禁令常是「雷聲大雨點小」,若加上全球需求下滑造成經濟成長走弱的壓力,未來這些禁令執行起來恐怕只是徒具虛文而已。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將宣布更多對中國的科技禁運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取得可用於超級電腦與AI人工智慧運算的技術與晶片,其中最為商業界關注的是各主要汽車製造國正在競相發展的無人自動駕駛技術。這項尚在起步階段的產業將決定未來數十年各國汽車製造業的發展與成敗,自詡為汽車大國的美國在上個世紀一度敗給日本,這個世紀勢必不能再敗給中國。因此,多方面彈壓中國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就成了關乎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
大陸近期在中央深化改革會議上再度提出「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引起產業界與學術界熱烈議論,支持者與質疑者也出現幾近兩極化的分歧。質疑者認為舉國體制是改革開放前應對國外封鎖並快速趕上技術落差的手段,在改革開放30年快速發展後再搞舉國體制」,無疑是放棄改革開放政策走上回頭路;支持者則認為,現在的國際情勢與改革開放後大不相同,在遭西方國家的「卡脖子」策略下,只有採取舉國體制是解決之道。
近幾年來美國雖然對中國不斷加劇的科技競爭視為頭號國家安全威脅,並設定愈來愈多對大陸技術出口許可證制。但是一份貿易數據分析顯示,由美國商務部所主導的對華技術出口審查程序中,幾乎所有申請都獲得批准,尤其是在這些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規定下,一些特別重要的技術出口仍然出現增長。
美國再出手限制中國的科技發展藍圖,傳美國正在說服全球主要晶片微影設備供應商荷蘭ASML,限制部分深紫外光(DUV)設備出口給中企,此舉除阻礙中國晶片加工製程升級,料將重挫電動車、手機、物聯網等新興發展產業。
美國半導體產業調查公司IC Insights於5月中旬發佈調查報告指出,2021年積體電路(IC)在中國的自給率為16.7%,與2015年制訂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所設定的自給率70%目標顯然還有極大的距離。而更該關注的是,半導體產業的自給率目標不能達成,並非只影響半導體產業,更該關注的是沒有足夠的晶片來源,將嚴重影響到其他需要晶片作為關鍵元件的生產線,這恐怕不是只有調整產業政策就能解決的困境。
眾所矚目的解放軍003型航母終於下水,被命名為福建號。這是中國大陸第一艘自主設計,被稱為「有史以來美國以外建造最大、最先進的航空母艦」,已引起西方媒體與軍方的高度關切。
中國大陸去年陸續以檢疫為由,停止我國鳳梨、釋迦與蓮霧輸銷,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團於昨天下午在WTO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委員會(SPS)例會中再次提出「特定貿易關切」,要求陸方應依據國際規範提出科學證據,但陸方表示經其風險評估,認為我國源頭管理強化措施仍有疑慮,我方再次表示仍在等待大陸提供科學證據與相關報告,以利有效解決此議題。
因美國對中國技術禁運的影響而受到高度關注的全球頂尖光刻機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近3年來對韓國、台灣與大陸的銷售都有大幅成長,唯獨對美國銷售額連續3年呈下滑趨勢。業界人士分析,這種態勢說明美國在半導體與IC產業基礎設施設備投資仍嚴重不足。
「工業母機訂單排到明年3月,工人三班倒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在央視鏡頭下,大陸機床廠商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為了滿足急迫的市場需求,他們甚至決定加蓋更多的廠房。「大而不強」曾是中國機床的代名詞,為了打破「低端混戰、中端爭奪,高端失守」的魔咒,我們花費了七十年。
自從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與科技戰,晶片產業遭到西方國家「卡脖子」的問題成為大陸官方與民間輿論最關切的問題,連一般大陸民眾都在熱烈議論「做光刻機難,還是做氫彈難?」、「大陸比不過台積電都是因為沒有光刻機」。不過這畢竟是一般民眾的看法,以目前半導體科技發展狀況,就算讓大陸買到要的光刻機,還是缺乏高端製程技術,而這些技術的發展仍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與時間的投入。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何偉文26日在陸媒《環球時報》撰文指出,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導稱,美國對華為的晶片禁令正在蛻變為對歐洲企業的禁令。美國政府利用其制裁機制,將歐洲企業排擠在中國市場之外,卻對美國公司提供豁免優惠,此舉令歐洲企業損失巨大,歐盟委員會和17個成員國通信部長門前簽署聯合聲明,計畫未來兩三年內投入1450億歐元加快半導體技術研發,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雖然趕上美國需要相當長時間,但「去美國」是唯一選擇。
儘管美國強烈反對並多次尋求延期,但聯合國對伊朗長達13年的傳統武器禁運條約,仍在18日凌晨正式到期。雖然德黑蘭強調伊朗不會掀起「軍購潮」,但禁運緊箍咒的鬆綁仍舊為中東地區帶來不確定因素,引發區域軍備競賽之憂慮。
大陸已成為世界專利大國,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2019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大陸蟬聯全球專利申請數量最多國家,從2017年138萬件成長至154.2萬件,年增率達11.6%,連續8年排名世界第一,比排名居次的美國(59.7萬件),多出將近1百萬件。具有品牌象徵意味的商標(trademark)與工業品外觀設計(industrial design)申請數量,大陸同樣都位居世界首位,占比甚至比專利還高,超過5成。WIPO明白指出,中國大陸是推動近年全球智財權飛快成長的主要推手。
共同社22日報導,在把中國通信設備巨頭華為列為制裁對象後,美國商務部21日發布消息稱,鑒於存在國家安全方面的威脅,將把中國超級電腦(計算機)製造商等5個公司加入禁運對象。
共同社23日報導,日本松下公司近日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通信設備巨頭華爲技術採取禁運措施,已向公司內部下達通知,要求中止與華爲相關産品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