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抑制消費的搜尋結果,共83筆
美國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創下4.9%佳績,不但較其他各國表現耀眼,更讓原本預期美國今年步入衰退的機構跌破眼鏡。即使是1年半來主導猛烈升息的聯準會主席鮑爾亦公開表示,美國經濟「韌性」出乎意料。美國目前經濟仍維持強勁的原因,最主要要歸功於美國的消費者。美國的民間消費占GDP7成以上,是創造經濟成長最重要的火車頭。
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每月公布的美國經濟儀表板追蹤三大類共十二項美國經濟指標,十月最新數據顯示,失業金申請、卡車運輸兩指標維持在「謹慎」的黃燈,營建許可、就業信心、薪資成長、商品、ISM新訂單、利潤率、信用利差、貨幣供給、殖利率曲線均維持在「衰退」的紅燈,零售銷售從紅燈好轉為黃燈,但整體燈號仍連15個月維持在「衰退」的紅燈。
自去年秋天以來,我們所聽到的是疫後復甦,民眾報復性消費,好像國內消費好的不得了,然而從長期時間數列觀察,我們會很驚訝,台灣消費動能每況愈下,日漸沉沒,如果這個趨勢不變,蕭條將是未來台灣新常態。
上周國發會公布8月景氣燈號,自去年11月亮出藍燈以來,迄今已連十藍了,藍燈月數之長已超過金融海嘯時期。看到這則消息,相信多數人關心的是成長問題,然而,長期而言,成長也是取決於分配,分配不均則成長早晚要出問題,令人憂心的是,台灣在不知不覺中已日趨不均,牽制成長的力量已逐漸擴大。
儘管陸股因十一長假休市中,但中秋節休市前,恆大集團旗下三檔股票在香港暫時交易,埋下十一長假後不安情緒。投信法人表示,陸股短期利空不少,但最大利多是價格低,投資陸股只能用時間換空間。
今年電子產品景氣不佳,市調機構Canalys指出,2023年第二季中國地區PC(含PC、NB、工作站)的出貨量年減19%,主因是經濟復甦乏力、消費者支出更為謹慎。剛剛過去的618購物節,雖然買氣提升,不過主要消費項目為生活用品、化妝品等,電子產品消費仍相當疲弱。
為提振低迷的經濟,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16日強調,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繼續拓展擴消費、促投資政策空間,提振大宗消費,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大陸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2日在第十屆中國中小企業投融資交易會暨2023「小企業 大夢想」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全年經濟增速預計「前低後高再穩」,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可以實現。但應當看到今年經濟運行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還需要付出較大努力,尤其應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市場生產經營主體,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的重要作用。
世界銀行14日發表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指出,4月以來大陸經濟增長力道放緩,復甦依然脆弱且有賴於政策支持,經濟前景仍面臨下行風險。此外,房市結構性問題仍存,可能進一步拖累經濟復甦。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昨公布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64.47點,已連續3個月上升,影響CCI的六項分項指標全數上升;不過,執行長吳大任卻憂心,政府調漲電價與央行升息時機不當,恐讓政府普發6000元現金、帶動內需消費的美意大打折扣,原本寄望全年能提升經濟成長率0.3個百分點,如今這效應也可能要破功了。
上周中國大陸「兩會」結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事布局底定,其安排與原先外界的預期相去不遠。接下來大家關心的應該就是,在以李強總理為首的國務院班底,未來推出的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會和以往有哪些不同。尤其現在大陸面臨許多國內外政經情勢的重大壓力,今年經濟表現會如何?值得進一步探究。
上周中國大陸「兩會」結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事布局底定,其安排與原先外界的預期相去不遠。接下來大家關心的應該就是,在以李強總理為首的國務院班底,未來推出的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會和以往有哪些不同。尤其現在大陸面臨許多國內外政經情勢的重大壓力,今年經濟表現會如何?值得進一步探究。
嘉威生活(3557)1月營收6.1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9.5%,主要仍受到庫存去化影響,加上農曆春節假期長導致1月工作天數少所致;預估整體庫存調整可望在第二季結束,下半年有望回歸成長軌道。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近日出席「2023(首屆)長白山高峰論壇」時重點分析大陸消費問題,表示啟動消費增長是項艱巨任務,關鍵問題顯而易見,「居民收入上不來,消費從何而來?」更指出中國居民的負債太高了,民眾賺100元(人民幣,下同),要拿出15元還債,如果算上房貸負債,可能從債務還本付息額/可支配收入來看要超過50%。
主計總處18日公布2022年GDP概估指出,受出口衰退拖累,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遠低於預期,由原預測1.52%轉為-0.86%,終結26季正成長,為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負成長,影響所及,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也降為2.43%,創六年來最低,去年及今年都無法保三。
自2021年以來,受到大規模的監管改革、房地產市場疲弱,以及新冠疫情爆發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的投資前景一直未見明朗。然而自2022年11月以來,防疫政策優化後為中國內需恢復和釋放提供基礎,中國政府更於近期發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其重點在於促進消費和拓展投資,期望助力內需擴張。
中共中央財辦副主任尹豔林昨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年會表示,疫情是當前影響經濟的關鍵變數,可以說中國經濟已挺過了最困難時刻。大力提振市場信心,這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眼下又到了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時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壯大。
大陸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數據顯示,嚴格防疫封控再次重創經濟,11月工業、投資、消費不僅遠遜於預期,部分數值更跌至年內最低,加上先前公布的11月出口也大幅衰退,皆為第四季GDP成長帶來陰霾。
根據主計總處幾天前的預測,明年台灣會發生出口衰退。那麼,是否會出現「外冷內熱」?多數媒體常會這樣問官員,而官方總是支吾其詞。事實上,以台灣外貿依賴度這麼高,一旦出現外冷,就不可能有內熱,這是鐵律。
中國乘聯會2日公布,油價居高不下使車市承壓,在車廠努力自救下,燃油車在第三季密集改款且增配降價,有利於10月燃油車集客增量。10月大陸乘用車市場零售量年增11%至190.5萬輛,乘用車廠商批發量年增15%至226.2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