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抗日戰爭勝利的搜尋結果,共180筆
前總統馬英九昨下午參訪「拉貝故居」,該處是1930年代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處代表約翰.拉貝先生的住宅。抗戰期間成為難民收容所。拉貝親眼目睹日軍暴行,在此寫下著名的《拉貝日記》。馬在總統任內曾邀拉貝孫子來台代表接受褒揚令,昨更勉勵同行的大九學堂學子,要有抵抗侵略者的勇氣和犧牲奉獻精神。
孫連仲(1893年-1990年),字仿魯,河北省雄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他是1895年中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以來,第一位在戰場上徹底擊敗日本皇軍的將領,直接粉碎日軍最精銳師團,以「台兒莊大捷」名震中外,授頒青天白日勳章,今年時值台兒莊戰役勝利85周年,讓我們一起來追憶這位令日軍聞風喪膽的「虎將」孫連仲。
9月3日是軍人節,同時也是抗日戰爭勝利77周年紀念日,不過在台灣政治正確的氛圍中,台灣的政治人物會製作圖卡,在臉書上洗版聊表祝福現役國軍官兵「軍人節快樂」,但是卻冷感避談「抗戰勝利紀念日」,似乎淡忘這個日子的存在,其實八年浴血抗戰的勝利,才有後續台灣主權的光復,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對台灣而言絕對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學學長劉兄,日前傳送了一段在網路上專事介紹國軍作戰歷史,近來膾炙人口的《譚兵讀武》視頻給我,這一段的內容正是著眼於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國軍王牌部隊之一的52軍,於1946年10月,在東北安東地區一線與共軍激戰的內容,其中提到了大摩天嶺之役和《大摩天嶺》的電影,更吸引了我的眼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七伯父劉秉彝(譜名賢波)高中畢業後,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二分校通訊科就讀。兩年多後自軍校十七期結訓分發到第九戰區,隨即投入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9年的10月25日,是光復節假期,台中市在體育場舉辦慶祝活動,同時舉行運動會。那天下午節目快結束時,突聞鞭炮聲響起,廣播中宣布金門古寧頭大捷,這正是胡璉部隊那些老兵和新募、新徵及新抓的阿兵哥們,一項不可不說的功績;固然當時國軍的空軍及海軍有優勢,對地面部隊的助攻很重要,但最終還是要靠地面的陸軍,殲滅入侵共軍以確認戰役的勝利。
今年(2022年)是中華民族偉大神聖的抗日衛國戰爭勝利77周年暨美國「飛虎隊」援華抗日81周年。各具特色的慶祝活動比比皆是,分享陳納德將軍與張善子先生的「飛虎」情緣亦屬中美同盟聯合抗的佳話之一。
「台灣人民對日抗戰從1895年割讓台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乙未年(1895年)4月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舉國震驚,全台悲憤。」
第四次長沙會戰雖然失敗,長沙最終失守,但從戰略上講,中國軍隊把日本的主力牽制在湖南戰場長達五年,極大地消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使日本人兵源後繼不足,疲態盡顯。正是在這個時候,日本軍隊由於損失慘重,在國內招募了大量的未成年人入伍,訓練也不足,日軍的戰鬥力大大降低。當然,中國也耗盡了元氣,蔣介石在重慶發動「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運動,號召知識青年參軍。知識青年本來是國家留著等戰爭結束後建設國家用的人才,但現在沒辦法,年輕人不夠了,先打贏這場戰爭要緊,只好忍痛派他們上戰場。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七七事變爆發,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戰,對日抗戰正式開始。 父親在自傳中寫道:「七七事變起,招集貴州地方武裝,成立陸軍補充師,出境抗戰後,任陸軍第五十五師師長,第九十四軍副軍長,第九戰區長官部副參謀長兼工兵指揮官,參加武漢外圍作戰,奉頒陸海空軍甲級一等獎章。二十八年,任陸軍七十七師師長,參加武寧通城作戰,鏖戰九晝夜,陣地屹然無恙,奉記大功一次,頒華胃獎章。九月參加湘北會戰,並於湘陰三姊橋以孤軍伏擊敵後,使敵攻長沙企圖不逞,奉記大功一次。」父親對這兩次戰役,曾經寫下詳細報導,特簡摘如下: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25日表示,台灣光復節不只是台灣的節日,建議大陸方面也應該訂為國家紀念日,讓兩岸青年對當年的抗戰歷史有完整的認知,這對國家民族發展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75週年,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辦,北京和平教育基金會、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協辦的「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於今天(25日)在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
今年9月3日是抗戰勝利75周年。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國際專欄「鐘聲」3日刊發專文紀念強調,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中國大陸鄭重舉行紀念活動,彰顯中國銘記歷史、捍衛和平的堅定決心。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引以為戒。傳承歷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薪火代代相傳。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3日預計將出席大陸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活動,上午習近平等大陸多位黨政領導人與北京各界代表,將一起在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向抗戰烈士獻花;央視也將同步進行直播。新華社同樣大篇幅報導該段抗戰歷史,並進行完整回顧。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75周年,大陸1日舉行一場《口述抗戰》出版座談會,據新華社報導內容,該書籍與座談會內容,對國軍在對日抗戰的貢獻隻字未提,稱「中國共產黨以自己堅強的意志、卓絕的領導和巨大的犧牲,始終戰鬥在中國抗戰最前線,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稱該書「生動鮮活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軍民進行抗戰的艱難而輝煌的歷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在新冠疫情、南方水災、中美新冷戰的陰霾下,大陸輿論似乎對這個話題提不起多大興趣,直到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的驚豔亮相。雖然影片公映一波三折,爭議鋪天蓋地,但一路高歌猛進的票房,證明成功打動了大陸觀眾的愛國心。抗戰曾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只是《八佰》還能感動今天的台灣人嗎?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在新冠疫情、南方水災、中美新冷戰的陰霾下,大陸輿論似乎對這個話題提不起多大興趣,直到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的驚豔亮相。雖然影片公映一波三折,爭議鋪天蓋地,但一路高歌猛進的票房,證明成功打動了大陸觀眾的愛國心。抗戰曾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只是《八佰》還能感動今天的台灣人嗎?
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就急轉直下,大陸解放軍軍機、航母更三不五時繞台航行,兩岸之間瀰漫緊張氛圍,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的國民黨立委陳以信15日不諱言表示,「兩岸打起來,台灣就會輸光光」。
15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大陸環球網發表評論指出,75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中華民族,一洗近代以來的的民族恥辱,成為了捍衛正義與和平的全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