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抗日英烈餘生錄的搜尋結果,共29筆
倫敦方面的考量是,只要日本持續把兵力投注於華南戰場,就沒有能力進一步進攻香港。因此支援中國,不要讓國民政府垮台也符合大英帝國的利益。至於史達林則更是老奸巨猾,他認為只要日本人把注意力轉往南方,就不可能「北進」威脅到蘇聯的安全。
民國32年11月,孫中山衛隊出身的衛立煌將軍取代因胃病發作請假休息的陳誠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他將帶領第11集團軍與第20集團軍共16萬人的兵力,雲南省日軍占領下的怒江西岸發起戰略反攻,以策應由緬甸一路打回國內的中國駐印軍。
張夢辰驕傲的指出,每次只要T-26出現在戰場上,日本人就有的是苦頭吃。遭遇到日軍騎兵的時候,他們會以T-26的45mm主砲與直接砲擊。通常一發砲彈就可以大範圍殺傷日軍,並導致日本兵驚慌失措的從馬匹上摔下,讓裝甲兵弟兄們看了大呼過癮。所以對於T-26的戰場表現,張夢辰是十分讚賞的。
大家都希望能夠一舉擄獲土肥原賢二,讓這場戰鬥早日結束。不過情報頭子出身的土肥原賢二卻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在第200師與87師的敢死隊殺到以前就已經離開,所以那天晚上大家都撲了一個空。不過大家不能空手而回,乾脆就直接隊在軍營裡熟睡的日本兵下手。
一心想完成報國志願的張夢辰,於民國24年在北平報當時還在首都南京的陸軍軍官學校。那個時代國民政府尚未頒發國民身分證給老百姓,因此知識青年只需要填寫自己的姓名與籍貫就可以接受體檢,就連保證人都不需要。不過根據張夢辰的回憶,軍校的體檢非常嚴格。
黃世忠聽著那些瀕死的傷兵哭喊著向日本天皇求救,內心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
因為《塘沽協定》與《河梅協定》的簽署,蔣中正委員長的抗日決心一度遭到全國民眾質疑。但是張夢辰以過來人的身份,表示這兩份看似喪權辱國的文件確實給中國爭取到更多整軍備戰的時間,而且也挽救了不少無辜百姓的生命。畢竟當時就連裝備訓練最為完整的中央軍,都抵擋不了日軍的攻勢。
在洞庭湖前線與第73軍僵持不下的日軍,亦傷亡慘重,補充不繼,主動的從戰場上撤退。到了12月9日,歐震將軍指揮的第20集團軍到達常德,進入戰場乘勝追擊。國軍贏得最後勝利,戰役宣告結束。只是第73軍在交戰的過程中仍遭遇相當慘痛的犧牲,尤其是擔任暫編第5師師長的彭士量將軍,更是在石門作戰中壯烈殉國。
回想起整場會戰的經過,黃世忠指出長沙的國軍防禦工事、兵力火力均感不足,又缺少空軍支援。但薛岳將軍擅於運用湘江與嶽麓山的有利地形,阻止日軍的攻勢,並運用火力,適時反擊,消滅敵人。
國破家亡令黃世忠失去了過正常生活的和平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武裝起來到戰場上去打日本鬼子。
楊劍秋知道史迪威與蔣中正有難以彌合的矛盾,但總體而言仍肯定基層美軍將士的努力與犧牲。
陸軍官校「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別路」的教育,讓自己始終都有著泰山奔於前面不改色的勇氣。
蔣中正頑強的意志與愛國情操,看在楊劍秋眼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由於T-26戰車的重量太重,一輛車必須要拆解開來分三輛平板車運送,只能夠留在臘戌組裝。所以在即將爆發的同古保衛戰中,裝甲兵第1團沒有T-26戰車的支援。他們所能夠依靠的,只有飛雅特與雷諾戰車。胡獻群團長命令戰車第5連、第6連與第10連支援新編第22師的步兵戰鬥,其他部隊則在後方留守。
那天楊治國駕駛著飛雅特戰車,在國軍步兵的掩護下衝向日軍據點。
凡是駕駛過飛雅特戰車的,幾乎都是抗戰初期加入200師的老裝甲兵。這些人就算沒有死在保衛國家的疆場上,也早就隨著時間的流逝凋零殆盡。
上海各界指名要八百壯士,也就是第88師重返淪陷將近八年的上海執行接收任務。
想起自己當年所帶過的士兵,他強調這些弟兄大多數是來自於河南省的農家孩子。另外部隊裡也還有四川人與其他省份的人,但是大家相處得十分融洽,不存在省籍衝突的問題。劉顥認為,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帶來的最大正面意義就是產生了一個統一的中華民國。不論是山東人、河南人、四川人還是雲南人都團結在一起,打擊侵略祖國的日本人。
提到對日抗戰最精彩的故事,莫過於在1938年與1975年兩度被拍攝成電影的八百壯士。在過了80年以後的今天,想要找到八百壯士的倖存者似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做為八百壯士的主角,也就是在淞滬會戰打出第一槍的國府陸軍第88師,並沒有在上海結束其參加抗戰的傳奇故事。淞滬會戰結束後,88師被編入第71軍,在接下來幾場重大對日作戰中無役不與。
劉顥還記得,當時陳營長只告訴他一個黃埔軍人什麼都必須要會。因此當了一段時間的砲兵觀測官以後,劉顥又被派到88師262團的防毒排擔任排長。他記得這個排非常多人,一共有60人而且階級全部都是下士以上,沒有士兵。由於防毒排的排長被要求由上尉軍官擔任,當時軍階只到中尉的劉顥只能擔任代理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