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抗病毒治療的搜尋結果,共321筆
第四波本土新冠疫情持續升溫,台南市統計從3月20日截至6月7日,中重症病例數累計達1029例,96起死亡案例,其中65歲以上為85例。衛生局指出,觀察從5月下旬開始併發症通報數每周成長1倍,也發現不少民眾即使快篩陽性也不看診,呼籲有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一出現發燒、呼吸道等症狀,仍應盡快就醫。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表示,口罩解封加上孩子對個人防護衛生較沒概念,很容易感染水痘病毒和輪狀病毒,這兩種病毒都是高傳染力的病毒,特別是輪狀病毒威力很強,只要10隻病毒就能讓孩子生病,感染後身體會很不舒服,提醒家長要帶孩子施打疫苗,提升免疫力。
疾病管制署昨天表示,國內上周新增流感併發重症32例、死亡7例,雙雙創下單周新高,包括一名7歲女童因併發腦炎及心肌炎,發病3天即病逝。另腸病毒疫情處於高原期,尤其北區、南區和高屏區皆在上升階段,未來一、兩周仍需觀察疫情是否反轉。
大陸《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20日報導,「我們進行了一個全球數據的大樣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原發新冠病毒感染相比,重複感染更易表現為輕症病例,發生危重症的風險減少86%。」大陸國家衛健委全國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研究員劉玨日前受訪時表示,此次研究是基於全球文獻的彙總分析結果,樣本量合計為530萬人。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和公共健康》期刊上。
一名35歲男性近來3個月聲音嚴重沙啞、甚至失聲。醫師檢查後發現,男子因從事業務工作,常出入風化場所而有頻繁性行為,使得聲帶有一花椰狀的乳突瘤,切片確診為「聲帶長菜花」。醫師表示,此病的治療相當棘手,國外有病患因此開了7、8次刀,甚至在急診室氣切以保命。
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分享,近日收治一名4歲的小患者,因為連續高燒39度3天,同時有咳嗽有痰、流鼻水、輕微喉嚨痛等症狀,爸媽緊急帶來看診,回家後卻又繼續燒了2天,送到大醫院檢查發現是hMPV(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引發肺炎,他強調這款病毒真的不容小覷,近期門診發燒且合併肺炎的病人應會大幅增加。
後疫時代,新冠肺炎不再令人聞風喪膽,但猴痘病毒卻正崛起,目前台灣已有多起猴痘個案,不少民眾聞之色變,不過阮綜合醫院感染科醫師蔡孟憲表示,猴痘只有醫療工作者、性工作者等高危險族群易感染,且就算感染不治療也會自然消退,呼籲民眾別太慌張。
「紐約時報」報導,根據估計,俄羅斯自囚犯中招募的士兵有20%是HIV(愛滋病毒)陽性。對部分人來說,前線的風險似乎比待在監獄裡小,他們認為在監獄裡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今年3月中旬,腸病毒71型睽違一年半再度在台灣現蹤,感染科醫師表示,腸病毒本來就是每5~10年一次循環,前一次大流行已是10多年前,雖然因疫情拖延2~3年,但「該來的擋不住」,也提醒要勤洗手,上一波許多重症患者至今仍有後遺症,部分甚至臥床插管,尤其是同時有學齡前、學齡後孩童的家庭要特別小心,避免腸病毒「大傳小」鑽入家中。而腸病毒71型疫苗也可望於今年7~8月開打,將為2個月~6歲嬰幼童提供更多保護力。
雞蛋、雞肉價格飆漲,禽流感正對人類社會造成衝擊,原本只在禽類間傳播的病毒,近期卻陸續傳出人類感染個案。專家憂心,禽流感很可能促成下一次的人類大流行病,為此台灣元樟生技早從抗病毒藥物的角度下手,正積極研發廣效性的禽流感藥物,有望成為台灣抗禽流感的一大戰力。
繼腸病毒大爆發後,流感也持續升溫中,基層醫師發現清明連假後病號爆增,症狀以極度倦怠、發燒表現,甚至有大學生燒到39.9度,媽媽抱怨女兒清明連假趴趴走,一票玩樂咖同樂會收假後變病友會;有鑑於從去年10月迄今全台已有14例重症死亡個案,醫師也呼籲民眾有感冒症狀快就醫快篩、以利診斷並給予抗病毒藥治療。
一名30多歲男性因為嘴角紅腫來到皮膚科門診,自述以為長了唇皰疹,買了藥膏來擦,結果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嘴唇越腫越大,醫師診斷發現原來是口角炎。醫師指出,別以為只是皮膚小毛病就隨便自行塗抹藥膏,可能反而雪上加霜,如果超過持續1到2周未痊癒,或是持續腫痛、症狀加劇,建議盡快就醫治療。
國內疫情持續穩定且處於低點,3月20日起新冠確診輕症免通報隔離正式上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表示,新制上路後,民眾自行快篩陽性,如出現重症警示症狀,或屬於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評估開立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風險。
倒數4天,輕症免隔離政策就要上路,接下來要如何與病毒共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指出,高達6成曾確診民眾認為生活受影響,7成長新冠患者都認為症狀對生活造成影響,平均就醫0.73次,且超過一半就醫後仍無改善,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高風險族群只有4成確診後有採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顯示防範新冠重症仍有努力空間。
本土新冠疫情昨新增6435例,創下自去年4月26日,相隔321天以來新低紀錄。隨著疫情趨緩,疫情指揮中心著手研議降級,但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13日指出,國內超額死亡率頗高,這和抗病毒藥物介入太慢可能有關,且政府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台灣已處在低死亡率,建議未來每周或每月針對死亡數透明揭露。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開始研議降級規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今舉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多位專家針對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超額死亡等議題等提出建言,呼籲口服抗病毒藥應將BMI大於27及高血壓納入危險因子,此外也應針對確診死亡數進行透明揭露。
新冠肺炎輕症免通報隔離預計3月20日上路,有法界人士質疑,把疾病分成輕症和中重症兩種,似乎有違法疑慮。衛福部長薛瑞元今天回應,這個做法和流感一樣,未來新冠肺炎輕症就像是其他疾病一樣,原則上相關醫療費用回歸健保,但是像抗病毒藥物等治療支出,短時間內仍會以公費給付。
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胃腸肝膽科醫師許耀峻副教授以消化醫學榮獲2022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他表示,許多人漠視肝病初期的治療,導致後來罹患肝癌,且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有些患者也會因為工作忙碌而疏於注意,他希望有相關疾病的民眾能提早就醫,減少遺憾發生。
禽流感病毒H5N1在全球肆虐,台灣也有約5成蛋雞受波及,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其實這20多年來,人類感染禽流感死亡的案例未曾消失,且死亡率甚至超50%以上,根本無法知曉「人傳人」的情況何時會發生,禽流感病毒很有可能就會是下一個流行的大病毒。
4歲徐姓女童日前嘴角發癢、高燒3天,後更長出紅疹,嘴巴內也冒出多顆水泡潰瘍及白點,痛到無法進食,原醫院卻表示此症狀並無特殊藥物可以治療,令家屬相當焦急,輾轉至烏日林新醫院求診才發現是急性疱疹性齒齦口腔炎合併黴漿菌感染,幸經治療成功退燒,5天後順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