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抗癌食譜的搜尋結果,共09筆
57歲罹患頭頸癌的黃小姐因吞嚥困難飲食皆以流質為主,雖流質飲食的熱量往往比正常質地的飲食來得低,但她每日皆會將1瓶營養品加入每餐飲食中增加熱量攝取,以維持熱量的正平衡,確保體重不流失;營養師表示,足夠的熱量攝取是抗癌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助於癌友的治療。
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20多年前被檢查出得了肝癌,太太陳月卿決定要好好整頓他的飲食習慣,不再任他大魚大肉、抽菸、喝酒,並親手準備天然新鮮的清淡餐食,讓蘇起比罹癌前更健康。後來陳月卿將食譜集結成書,大受歡迎,也成為許多肝癌患者人手一本的抗癌養生寶典。
韓國紀錄電影《盡孝的滋味》描寫「流浪名廚」林祉鎬曲折的成長故事與美味有成的人生。林祉鎬一輩子做菜給別人吃,人生最大遺憾卻是「從未為父母做過飯」,為致敬他人生中的3個母親-生母、養母、義母,在72小時內親烹108道菜,撫慰自己一心想盡孝母親的遺憾,也提醒人們及時行孝。
因為晚婚、晚生,現代人的人生重要時程都在往後計畫,所以越來越重視抗老,甚至將「老化」視為一大天敵!但最有效的抗老生活,除了規律作息,還要搭配健康的生活態度、持之以衡。
罹患癌症只能清淡飲食?如果腫瘤本身或治療副作用已讓你體重直直落,還是應該堅持只吃燙青菜、五穀飯嗎?
知名美食作家梁瓊白,不僅靠著30多年的料理高手創新美味營養的抗癌食譜,她以兩大重要飲食祕方,擺脫10年乳癌復發高危險期。這可以持之以恆的抗癌祕方到底是什麼?
台灣癌症基金會走過20年,並與時俱進,從深化國人的癌症防治教育,到加強癌友關懷服務網絡,以全人關懷為目標,加強南北資源的整合,積極推動全方位的防癌抗癌理念,落實防癌工作生活化,推動癌症防治在地化,以及癌友服務的個別化,並持續與國際接軌,汲取最新資訊,帶給國人最優質的服務。
神奇的「穀類紅寶石─台灣紅藜」首度證實具有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的效果!根據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施純光最新研究發現,帶有大腸癌前期病變的大鼠在餵食「台灣紅藜」10週後,其各項大腸癌前期病變指標均出現顯著改變,顯示能有效抑制大腸癌前期病變的生成,達到預防效果,換算人體有效劑量約為60公斤成人每天攝取22克。
有癌症研究團體指出,只要一天攝取過多自身所需要的鹽分,每超過1公克的鹽量,胃癌發生率就會倍增,尤其是醃製類又鹹又辣的食物,長期吃恐會傷胃黏膜,讓胃容易與致癌因子接觸。另外常吃燒烤或是炸物也是,致癌物質經炭火燒烤後附在食物上面,接觸到火的部分越會讓致癌物質更強烈。選擇食物竟量避免需高溫加熱油炸或燒烤的方式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