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排放的搜尋結果,共2,554筆
全球碳排大國中國在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的動態吸引各界關注,中國政商界都展露積極投入的決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可幫助開發中國家獲得清潔、可靠的能源,中國並將以最大努力應對氣候變化。
約12家財力雄厚的慈善機構今天宣布,將在未來3年內投資4.5億美元,協助各國採取全國行動來降低甲烷排放。甲烷是第2大溫室氣體,現已成為全球氣候談判的新焦點。
2023年只剩下最後一個月,對明年整體經濟景氣展望,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1日在受訪時比讚並強調:「明年會很好!」,他認為明年全球及台灣經濟應會是「前低後高」的表現,而台新金營運也可望跟著整體景氣一樣好。
淨零行動多元化,高雄市教育局就在明年將會跟進淨零行動的計畫,將國中生的學生證數位化,將配合交通、小額支付、圖書館借書等功能,也可結合TPASS「南高屏」生活圈399及999通勤月票,搭乘3縣市內捷運及公共自行車(YouBike2.0前30分鐘免費)等各項服務,鼓勵學生多使用電子功能、搭乘大眾運輸,將淨零行動向下延伸。
《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UNFCCC)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世博城舉行。主辦方稱,今年與會人數可能會超越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會,達到創紀錄的 8萬人。澎湃新聞報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沒有什麼關係比中美更重要。兩國之間的團結合作將會給氣候大會注入重要動能。原因很簡單,如果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能夠同意合作應對氣候危機,那麼其他國家會更願意效仿。
受到全球各國致力於本世紀中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近年曾被視為至少擁有千億美元龐大商機的「碳抵換」(carbon offset)市場,受認證不實和企業策略改變影響,2022年出現十年來首次下滑。分析指出,若技術缺乏突破,2030年市場規模可能只剩150億美元。
台英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ETP)又有新進展。行政院經貿辦28日指出,首次個別領域諮商會議已在英國倫敦落幕,雙方聚焦數位貿易、投資、再生能源與淨零排放等三項領域,會議重點在於檢視國內相關規定及國際組織的準則規範,確認台英雙方理念和做法可相容合作。
「2023年台灣最佳國際品牌價值」榜單28日揭曉,在全球電源與能源管有高知名度的台達,除連續第13年入選,最終還以品牌價值5.44億美元拿下第10名,較前一年前進2個名次。增幅則比2022年大幅提升28%,創下歷史新高。
《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締約方會議11月30日將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召開,為期近兩周,近兩百個國家的領袖、外交官及氣候特使將與會出席。外界關注,美中這兩個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能否在本屆峰會克服分歧,在氣候變遷問題上取得共識?自由亞洲電台引述學者分析稱,美中氣候合作面臨重重考驗。
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在內的七個歐盟國近日致函歐盟執委會,呼籲暫停明年1月起將航運納入「碳排放交易系統」(ETS)計畫,因此舉可能使船東為節省成本改為停泊非歐盟港口,不但嚴重影響港口投資,且提供的減碳效益有限。
根據外媒報導,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在內的七個歐盟國家近日致函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呼籲後者暫停明年1月起將航運納入「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的計畫。原因是此舉可能促使船東為了節省成本改為停泊非歐盟港口,且提供的減碳效益有限。
日月光投控(3711)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秉持「低碳使命、循環再生、社會共融、價值共創」四大面向為企業永續發展策略,積極發展全員綠色行動,並藉由環境技術研究合作,深化理論與實務的鏈結,強化預防預警的能力,落實環境友善的承諾,逐步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面對全球2050淨零排放趨勢,產業透過能源轉型符合ESG與綠色供應鏈規範,並降低碳關稅影響,已成為全球各行各業面臨的重大挑戰,更是台灣科技產業未來商機。由於淨零排放要跨域合作方能實現,並讓新能源應用成為台灣產業發展的新助力,因此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協會(TwIoTA)、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THFCP)、台灣電池協會(TBA)、台灣綠能協會(ge)等五大協會代表,在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施振榮榮譽會長的見證下,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
永續環境是當前各個國家級企業所重視的課題,全球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宣布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台灣也於今年初加入。在面臨「淨零轉型」的當下,高雄已有許多在地企業以永續理念為經營方針;高雄市政府青年局與國家發展委員會合作,將40餘位高雄在地創就業青年對減少碳排的適應心法匯集成圖鑑,於上週在Pinway駁二8號倉庫以「永續大港-形形色色的在地青年」為主題展出,吸引不少民眾駐足觀展,還有民眾表示看展才深切體會到減少碳排放對個人生活乃至於地球的重要性。該展目前線上展覽仍在青年局官網進行中。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及「淨零排放」 (Net Zero) 經常與環境永續牽連在一起,事實上,它們就是保護地球的常見手段,但兩者有些許差異。
水泥產業由於製程限制,想要減碳原本就不容易,但能夠每年持續減碳,合計九年度獲得國家肯定殊榮,那就是「台灣第一」的程度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21日表揚「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績優廠商」,亞泥花蓮廠第九度獲獎,蟬聯全國得獎次數最多的工廠。
國泰世華銀行遵循國泰金控零碳營運轉型,承接「環境永續藍圖」與「低碳經濟藍圖」規畫,21日榮獲環境部「第五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銅級獎,為第四度獲得該獎項,國泰世華總經理李偉正亦與其他得獎企業前往總統府,獲蔡英文總統接見。
數據顯示,轉型為更永續、更具韌性且低碳的經濟體,有助促進經濟繁榮,帶動就業機會。最新氣候經濟報告指出,致力改善氣候的行動,將促使全球經濟體於2030年增加3,700萬個就業機會。然而,越來越明顯的是,這些轉型的好處並無法雨露均霑。
隨著各國宣示淨零,接下來勢必影響企業經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關稅)迫在眉睫,多數的廠商開始進行碳盤查。根據環保署國家溫室排放清冊,產業排碳狀況CO2排放結構,電力排放占64%。而以行業排放占比,石化業24%、電子業22%、鋼鐵業20%、水泥業7%、紡織業6%,也就是說高耗能企業落實碳盤查ISO 14064-1是第一步。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今年夏天起開始排放12年前福島核災的百萬噸核汙水,今日第3批排放完畢,核安會表示,東京電力公司稱海水快速分析結果均符合日本承諾的排放目標;另日本環境省、水產廳與福島縣政府取樣分析海水與海產,也稱結果均小於最小可量測值。稍早排放的第1、2批核汙水,受往東北海流影響,一部分已進入日本東部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