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收復台灣的搜尋結果,共189筆
澎湃新聞報導,2023年適逢康熙統一台灣340周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及《台灣歷史研究》期刊官方微信公眾號16日發布《「紀念康熙統一台灣340周年暨兩岸關係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徵文啟事》。
新年伊始,全球多家智庫、專家近來紛紛出具報告及調查稱,在2023年的全球主要危機展望裡,台灣海峽軍事衝突已經成為最顯著的爆點。據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連3年將台海列為全球潛在衝突中最高級別,經濟學人也認為兩岸衝突列為今年重要趨勢,《美國之音》報導,國際問題學者預估,中國對台灣的軍事脅迫升級可能導致一場捲入美國的台海軍事衝突,這樣的風險在2023年只會有增無減。
美國著名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最近公佈的一項針對540名國際問題專家的調查顯示,台灣海峽可能的軍事衝突成為他們對2023年的全球主要危機展望中最關注的議題,而美國與國際社會如何就就俄烏戰爭向普丁問責,可能影響中共如何對台灣採取行動。
依「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從2024年1月1日起,2005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役男,義務役役期由4個月恢復為1年。這是兩岸中斷官方交流以來,政府所採行最積極備戰的動作,欲以延長徵兵役期快速擴充兵力,甚至不排除女性也須服義務兵役,來符合美國武裝台灣成為豪豬的期待。
依「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從2024年1月1日起,2005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役男,義務役役期由4個月恢復為1年。這是兩岸中斷官方交流以來,政府所採行最積極備戰的動作,欲以延長徵兵役期快速擴充兵力,甚至不排除女性也須服義務兵役,來符合美國武裝台灣成為豪豬的期待。
2024年是台南建城400年,市政府要盛大慶祝,林濁水罵台南市政府,說不該邀請荷蘭在台代表參加慶典,說得太好了。荷蘭當年殖民台灣,後來又被鄭成功打跑,我們如今把殖民者找來,要幹嘛?我就來跟林濁水跟黃偉哲,講一講民族氣節,跟民族尊嚴。
面對2024大選,12月20日《中國時報》社論〈中華民國需要堂堂正正的論述〉,提出了這個論述所需的基本內涵以及所要達到目的與效果。
「台獨史觀」是「台獨」分子在歷史領域「去中國化」的重要工具,其表現之一就是對鄭成功歷史的曲解。他們或鼓吹鄭成功的明鄭政權是代表台灣的「獨立政權」「東甯王國」,或將其稱為代表中國的「外來政權」,或指責鄭成功與荷蘭殖民者一樣是台灣少數民族的「屠殺者」。「台獨史觀」的觀點完全違背歷史事實,受到中外史料記載的有力駁斥。「獨」派歪曲鄭成功歷史,暴露了其蓄意「反中謀獨」的「台獨」實質。
G20拜習峰會落幕了。這場長達3小時餘的對話與交鋒,為近期以來急轉直下的中美關係踩下了一次煞車;煞車,表現在三個看點之上:一、中美雙方各畫出了一條紅線;二、當晚會議結束後,拜登立即於9點半舉行了記者會,說他不認為「習近平有任何立即入侵台灣的意圖」;三、會後白宮聲明中說,國務卿布林肯將於2023年初訪問中國。
汪小菲今(21)日遭媒體爆料,於3月份大S與具俊曄宣布結婚後,就沒再履行離婚協議上支付大S生活相關的費用,積欠超過500萬元,大S決定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而法院也已核發扣押命令。對此,汪小菲在微博一連串爆氣怒嗆大S,隨後S媽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坦承收到汪小菲媽媽張蘭的辱罵微信留言,而汪小菲竟再度發文表示「罵你沒毛病」令外界相當傻眼。
新任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安全部長陳文清,已正式接替郭聲琨擔任中央政法委書記。目前政法委副書記則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公安部長王小洪。
今年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77周年紀念日。在昔日列為國定假日,政府機關、學校還有慶祝活動盛況,令許多國人歡欣鼓舞,自從沒有放假之後,似乎讓人淡忘這個日子的存在。當然,這不是理由,因為標榜滿滿「台灣價值」的民進黨政府,在關係台灣、澎湖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命運的這一天,為何沒有慶祝台灣光復節?難道民進黨政府是忘記了嗎?!還是不敢想起?!
台南市安平古堡內兩處古蹟「台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和「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被蔡政府決議合併,並改名為「熱蘭遮堡」,受到各界質疑。台南市文化局表示,更名牽涉工程浩繁,可能包括教科書等都要改動。
台南市安平古堡內兩處古蹟「台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和「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被蔡政府決議合併,並改名為「熱蘭遮堡」,受到各界質疑。台南市文化局表示,更名牽涉工程浩繁,可能包括教科書等都要改動。
日本雖然在1895年軍事接管台灣,據統計,在日本軍管台灣的24年之內,武裝抗日活動每年都爆發,抗日的火種仍在燃燒,從未停止。直到民19年(1930),即日本統治台灣35年以後,台灣還發生慘烈的霧社事件,就是民100年(2011)台灣拍製《賽德克‧巴萊》電影的故事。其主題雖非要求回歸中國,但確是抗擊日寇暴行。
《矽島的危與機—半導體與地緣政治》新書近日出版,作者之一是華語世界第一份產業報《電子時報》的創辦人黃欽勇。他在書中指出,台積電的成功經驗,不僅促使英特爾、英飛凌主張美國、歐洲應有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高盛集團高級主席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也提出台灣是中國鎖定的目標,在兩岸特殊的政經環境下,過度倚重台灣的生產體係並不是聰明的做法。
美國參議院擬於14日審議《台灣政策法案》草案,該法案一旦通過,恐將一舉終結美國自韓戰以來在台海安全上的「戰略模糊」立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台灣得以安度各種兵兇戰危,該立場功不可沒,在兩岸軍力不對等持續加大之際,「模糊」更是台灣必須採取的戰略特徵。
解放軍圍繞台灣展開軍演,《華爾街日報》指出,這是在模擬為封鎖台灣可能採取的行動,也意味著大陸未來可能採取風險較小的封鎖逼迫策略,而非直接入侵。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美國並未準備好應付這種封鎖備,支持台灣的歐洲國家一旦台灣半導體出口被中國限制,也可能放棄挺台,如同它們的對俄立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