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收緊的搜尋結果,共448筆
美國商務部周五發布最終規範,以防止美國政府提供的半導體製造補貼流入中國和其他被視為對美國構成國安威脅的國家。
中國資通訊大廠華為蟄伏三年的手機新作Mate 60 Pro,技術突破震撼各界,對中國實施嚴格技術出口限制的美國再傳出新動作。美國眾議院重量級議員擬會見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討論進一步收緊對中出口禁令,並呼籲業者減少對中國投資。
大陸企業今年要跨過上市窄門比往年更難。官方為穩定A股,避免過多IPO登場稀釋現有資源,今年前八月A股新增受理的IPO申請案,較去年同期大減逾4成,7、8月更是直接掛蛋。直到9月6日,滬市主板才受理了正泰安能的IPO申報;同日,創業板受理東莞優邦材料IPO申請。
分析師指出,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製作先進晶片方面的突破,凸顯了中國對抗美國制裁的決心和能力,但中方的努力可能招致相當沉重的代價,並促使華府收緊限制。
為打擊短期租房濫用居住空間,美國紐約短期租房市場將自周二(5日)起落實新條例。預計新條例實施將影響Airbnb短租平台4萬多個賬號。
陸港股大盤8月下旬走到年內至今低點,但國金證券報告認為,在大陸官方政策頻出以及經濟回暖等利多下,陸港股有望維持8月底的階段性反彈。
近期大陸金融市場短期資金持續偏緊,中國人民銀行多次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釋出流動性。專家表示,由於9月面臨地方債發行繳款,以及季末、節假日等因素,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人行可能會在9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大陸財政部、稅務總局昨天(8月27日)公告,自今天(2023年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徵收。證監會也同步陸續發布多則重磅利多措施:收緊IPO、規範減持、鼓勵加槓桿。據鳳凰網財經報導,受利多消息刺激,今天A股開盤後大漲,滬指漲5.06%,深證成指漲5.77%,創業板指漲6.96%,券商股掀漲停潮,期貨板塊、保險板塊全線衝高。
為刺激資本市場與經濟,大陸官方27日連環出招,除先宣布8月28日起,對證券交易印花稅減半徵收外,大陸證監會隨後「連發三箭」,包含收緊IPO及再融資,但對房企上市公司「開後門」,再融資不受破發、破淨和虧損條件限制;將融資買入證券的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並進一步限制股東減持股份行為。
大陸證監會力挽股市狂瀾,27日晚間除了宣布28日股票交易印花稅減半徵收以外,還連發三大利多政策,涉及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規範股份減持行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等,再為股市注入強心針。
大陸證監會27日公告監管政策「三箭」,包含收緊IPO節奏及再融資,但對房企上市公司「開後門」,再融資不受破發、破淨和虧損條件限制;融資買入證券的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並進一步限制A股公司的股東減持股份行為。
8月以來大陸地方債發行節奏加快,對資金的流動性影響引發市場關注。大陸專家表示,8至9月可能是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高峰,考慮到當前人行貨幣政策取向較為明確,對資金面收緊壓力整體屬可控,研判下半年降準依然可以期待。
外媒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大陸部分地方政府為確保地產商「保交樓」,第二季起提高開發商從監管帳戶提取資金的難度。對於本就流動性緊張、高度依賴預付款維持營運的地產商來說,資金情況恐雪上加霜。
不只通膨纏身,美國經濟前景更被緊俏的銀行體系資金綁架!
立法院三讀通過《外役監條例》修正案,排除收受賄賂的貪汙犯進入外役監,但修法前的不少貪汙犯,仍受惠於舊的外役監遴選規定,可到外役監服刑,例如19年前喧騰一時的台北縣議員補助款案,最高法院去年判決定讞後,目前有6名涉貪議員到外役監服刑中。
作為全國通膨領先指標的東京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7月年增3%高出預期,且仍在日本央行設立的2%目標之上,增添日銀回收超寬鬆貨幣政策的壓力。
美國擬再次擴大對中國科技封鎖,包括AI晶片、對華為出口規定、半導體設備領域都可能收緊限制。而英特爾、高通、輝達三家外企執行長傳將在下周抵達華盛頓,討論並試圖緩解晶片管制。
周三香港恆生指數目前微跌0.06%,報19136.56點。國企股(H股)微跌0.05%,報6501.21點。隔夜美股主要指數全面強彈,但《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拜登政府考慮對出口中國的AI晶片祭出新的管制措施,輝達、超微盤後下挫拖累那斯達克100指數期貨走低,給港股帶來壓力。
北京不斷向外商釋放擴大開放訊號同時,似乎也在不斷收緊相關審查機制。《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網信辦目前正在擬議相關規定,蘋果AirDrop和類似文件共享程式可能面臨更嚴格的控制;甚至規定,中國政府可以國安為由,要求運營商交出用戶相關身分資料。
近期由中共官方主導對外企諮詢公司進行反間諜調查工作,在外資企業間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外媒指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指派國家安全部長陳一新掛帥,從國家安全角度有系統整治美國企業收集大陸各方面訊息的行動,對這些雷霆萬鈞的震撼行動,中共也沒有任何安撫外企的措施,長此以往將嚴重打擊外商對中國的投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