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攻擊能力的搜尋結果,共135筆
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最新《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證實,中國首批改進型核動力巡航導彈攻擊型潛艇已經下水,這使得中國將與美國和俄羅斯一樣,具備了通過潛艇對陸和對海攻擊的能力。
克里姆林宮今天發出聲明說,俄羅斯已成功測試從陸海空發動大規模報復性核攻擊的能力,在莫斯科撤銷「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批准時,展現俄羅斯的武力。
鐵穹防空系統在這次以巴戰爭中聲名大噪,台灣面對大陸火箭及導彈威脅更甚於以色列,有沒有需要部署鐵穹?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2021年曾在遠景基金會發表《臺灣需要鐵穹系統嗎?》專文表示,以鐵穹為藍本式的思考有巨大盲點,因為我們的對手是能力遠超過哈瑪斯的中國。
日媒披露,鑑於北京在東海、南海的行動擴大,美國、日本和菲律賓為了加強對中國的嚇阻力,美日菲三國計畫建立安保合作新框架,加強阻嚇中國,防止台海發生衝突。
兩岸緊張局勢升溫之際,日媒公布最新民調顯示,擔憂大陸可能武力犯台的日本民眾達89%,有61%贊成日本擁有破壞外國飛彈基地的「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但針對日本在台灣「有事」(發生突發事態)時應採取的行動,多數受訪者則認為要透過外交及經濟制裁等「非軍事手段」,或是選擇在後方支援美軍。
兩岸緊張局勢升溫,日媒公布最新民調顯示,擔憂大陸可能武力犯台的日本民眾達89%,有61%贊成日本擁有破壞外國飛彈基地的「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但針對日本在「台灣有事」(發生突發事態)時應採取的行動,多數受訪者認為應透過外交及經濟制裁等「非軍事手段」,或是選擇在後方支援美軍。
北韓昨天聲稱已測試另一具水下核攻擊無人艇,是對南韓與美國聯合軍事演習所做的最新回應,不過分析人士質疑平壤當局是否確實擁有這種武器。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昨(26)日在負責培養自衛隊軍官的日本「防衛大學校」(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畢業典禮上對北韓提升核與導彈能力表示擔憂,在日本周邊國家和地區,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加強核能力、快速擴軍的企圖愈來愈明顯,他重申「今日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日的東亞。」基於強烈的危機感,日本對俄羅斯實施了強有力的制裁,對烏克蘭提供援助。
日本防衛副大臣井野俊郎10日出席眾院外務委員會會議,在被問及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的行使方式時,沒有排除選擇同時發射多枚飛彈的「飽和攻擊」的可能性。據共同社報導,井野俊郎表示:「我認為這是應該就各個具體情況做出判斷的事項。」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軍5年來因應與中國、俄羅斯競爭的新局,焦點轉向保衛台灣。但礙於預算受限、武器生產緩慢、人員招募困難等因素,美軍為未來戰爭轉型仍有長路要走。
美國總統拜登於美東時間13日與到訪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峰會,聚焦加強安全合作以抗衡中俄與北韓。兩位領導人確認將進一步強化美日同盟,拜登並表明「將完全履行對日防禦相關職責」。會後聯合聲明指出,美日「強烈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的任何企圖」。關於台海局勢,兩國強調維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與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13日在美國國防部舉行會談,奧斯汀在會上表示,美軍對中國在台灣海峽和日本周邊水域的威嚇性行動表示嚴重關切。雙方決定對日本的「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明確分工所需任務,且將對包括突發事態在內的任何階段問題,迅速展開深化討論;此外,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4日凌晨舉行會晤,美日媒體指出,雙方將發表聯合聲明進一步強化美日同盟,並會就美日太空合作簽署協議。
美國與日本11日在華府舉行外長防長「2+2」會談,一致同意將在日方有效運用「反擊能力」等領域深化合作,攜手加強對中國與北韓的威懾力。會後聯合聲明並批評中國「為確保本國利益試圖改變國際秩序」,指出台海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積極擴充軍備。知情人士透露,美日領袖會談預計在13日舉行後,將發表以安全保障領域為主的聯合文件,內容包括深化美日同盟,及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等。不過,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前總裁河野太郎批評日本政策的轉變,他認為日本應該深思的是,可以做什麼達到「不參戰」的目的。
日本政府12月16日在內閣會議,通過新修改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大安全保障文件。日本《共同社》指出,新安保政策解開長年的封印,賦予日本擁有以自衛為目的而摧毀他國疆域內導彈基地的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日本多年奉行的「專守防衛」政策已流於形式,開始從被動防衛轉向威懾反擊。
北韓於20日發布聲明,譴責日本政府於16日通過擁有「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的新版安保戰略,稱其從根本上改變了區域安全環境,並警告北韓將透過行動表明日本的選擇有多麼「錯誤」和「危險」;南韓外交部20日也強調,日本若要對北韓行使反擊能力,需與南韓協商及徵得南韓同意。
日本執政的自民、公明兩黨12月初就擁有「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達成共識,將在年底前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3文件」。前首相安倍先於2014年變更內閣對「集體自衛權行使」的憲法統一見解,岸田隨之增訂「自衛隊擁有對敵反擊能力」,基於《日本憲法》第9條「和平主義」精神的「專守防衛」等於重新定義,日本「憲法第9條」已空洞化。
日本政府預定12月中旬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3文件」,將寫入可擁有「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共同社8日報導說,美軍陸戰隊司令柏格(David Berger)就日本政府力爭擁有反擊能力稱,「對自衛持有信心,對於粉碎中國的野心是好事」,表態將全面支持。美國考慮到中國和北韓,將進一步擴大與日本的合作。
日本政府計畫在2031年底前,實現增強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MD)。據共同社5日獨家報導,為強化地面攔截網,陸上自衛隊14支地對空部隊將新增飛彈攔截能力,使編入BMD的部隊數目在全國增至1.5倍。而考量到防備中國,日本政府尤其重視南西諸島(琉球群島),擬強化沖繩和鹿兒島的飛彈攔截能力,使部署的部隊數目增至目前的近3倍。
國民黨台北市長當選人蔣萬安選前辭去立委,曾與他對壘競選的民進黨前台北市黨部主委吳怡農出馬參與補選,吳的過去言行也被攤在陽光下檢視。精神科名醫沈政男在臉書發文分析指出,吳怡農與其父、學者吳乃德氣質很像,吳怡農講話有些客氣又迂迴,即使面對別人的攻擊,也是面露微笑不現慍色,顯示吳怡農攻擊性比較欠缺,比較像是文青,太模範生取向,想生氣卻罵不了人,不是「不願」而是「不敢」攻擊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