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放棄製造業的搜尋結果,共26

  • 雜誌精選》鋼鐵人 航海王 否極泰來

    雜誌精選》鋼鐵人 航海王 否極泰來

    中國放棄清零防疫政策後,經濟復甦速度優於市場預期,中國製造業PMI連兩月月增回升至50榮枯線之上,官方數據更創下2012年4月以來新高,加上65%的國家二月製造業PMI已達50以上,帶動全球製造業PMI跟著回到50,擺脫景氣谷底,可望持續引導金融市場資金朝向復甦交易的策略調整。

  • 日本狂砸錢造武器抗中 前國防官員承認:只算三流

    日本狂砸錢造武器抗中 前國防官員承認:只算三流

     日本礙於國情問題,多年來難以涉足海外軍備市場,但又希望扶植國內軍工業,因此長期花大錢向本土廠商購買武器。不過曾於「防衛研究所」任職的日本學者表示,該國自行生產的軍事設備可能只算是二流,甚至三流水準。

  • 專家傳真-陸綠色發展下的政策預測

    專家傳真-陸綠色發展下的政策預測

     中國大陸9月下旬啟動的大限電,引發了各界極大關注和討論:有陰謀論者認為,這是電廠藉此逼迫政府放寬電價管制;或是中共藉此提高出口商品價格以對美輸出通膨。但中共指出,此次突然大規模的拉閘限電,主要是因為用電增加、煤價高漲造成的供需失衡,以及地方政府錯誤的「一刀切」運動式減碳所致。在眾說紛紜中,中共一方面透過擴大煤礦進口、重啟國內產能等方式確保民生供電;另一方面,卻仍強調「碳達峰」、「碳中和」等「雙碳」目標不變。因此,要問的是:中共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碳排放增長相互脫鉤的綠色發展道路下,其可能的政策走向?

  • 工商社論》善用美國資本 壯大台灣產業

    工商社論》善用美國資本 壯大台灣產業

     今年(2021)6月30日,台美的貿易投資架構協議(Trade and Investment Agreement;TIFA)重啟談判。台美的TIFA從1994年到2016年連續舉行了十次的談判,中間停了5年,今年才又恢復諮商談判。從過去的經驗而言,都是美國主動要求台灣的多,特別是在智財權遵循、電信市場、美豬美牛的開放等領域之上。不過,隨著台灣戰略地位的提升、產業角色的吃重,未來在談判上,也應有捨有得、互惠雙贏,並有效規劃未來五年內TIFA可以談判的主題及路徑圖(roadmap)。

  • 市場不挺自製 英特爾股價走弱

     英特爾新執行長傑辛格(Pat Gelsinger)21日宣布,2023年上市的7奈米製程處理器晶片維持自家製造。他雖承諾英特爾其他產品將有更多委外製造,但投資人對英特爾堅持自製核心處理器的決定感到失望。

  • 不製造Badger電動皮卡車 通用放棄收購尼可拉11%股權

     美國通用汽車(GM)稍早宣布修改先前與電動卡車新創公司尼可拉(Nikola)簽訂的合作協議,除了放棄收購尼可拉11%股權之外,也不會為尼可拉製造Badger電動皮卡車,但仍將提供燃料電池技術。

  • 工商社論》積極尋求台美企業合作投資正是時候

    工商社論》積極尋求台美企業合作投資正是時候

     隨著台商回流、全球供應鏈重整,台灣面臨產業結構重整的迫切性,而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也開啟了台灣升級轉型的契機。中美貿易戰後中美科技脫鉤趨勢的發展,美國全面管控對中國的技術輸出,開啟了台美科技合作的契機。台灣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周延,人才流動、挖角不像大陸那麼的頻繁,竊取智財權跳槽的情況更是不多,因而可以取得美國企業的信任。鑑此,如能透過投資美國創投、併購美國企業,並進行人才、技術的雙邊交流、合作,使台灣在AI、5G數位經濟時代,將可再創成長契機。

  • 工商社論》彼可取而代也?談接棒國際金融中心的真假議題

    工商社論》彼可取而代也?談接棒國際金融中心的真假議題

     台灣社會好勝的性格,常常衍生出別人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的感慨。香港反送中示威已延續大半年,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或有動搖,台灣社會也出現能否取代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相關討論。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提到了五大因素,認為台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並不容易,這些因素包括了: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差異、台灣非英語環境、台港稅制不同、消費者保護與匯率穩定措施均有落差等。

  • 工商社論》製造業的升級轉型仍是關鍵

     製造業的發展及加值是創造龐大就業人口的關鍵。在製造業的升級轉型上,高雄最具優勢的莫過於三大支柱產業:鋼鐵、石化及金屬加工業。上述三大產業應善用高雄現有的科研機構,如金屬工業研究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南部分院,以及當地科技大學。在南北平衡下,經濟部、科技部應考慮提撥更多科研經費,協助南部產業的升級轉型。

  • 童子賢:台灣不需放棄製造業 回台製造是部分業者利器

     美國總統川普一面提高關稅、一面鼓吹製造業返美,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昨(18)日表示,美國人均所得高達5、6萬美元,川普還不斷要求產品在美生產,台灣不到2.5萬美元、不需要放棄製造業,回台製造甚至可以是台灣部分製造業重新定位的一大利器。

  • 賴清德:多數老闆會想把獲利的果實跟勞工分享

    行政院長賴清德於2日晚間十點去民視,接受主持人胡婉玲訪問,胡婉玲提到年輕人對於施政成果數字無感,問賴清德看法,賴表示這顯示還要繼續努力,如何落實到民眾感受很重要,因此政府透過種種措施來加薪、減稅減輕負擔,可支配所得就增加,讓民眾願意消費。並加發育兒津貼。至於感受不明顯,是因為新興經營模式、共享經濟出現,影響一些過去靠顧客直接來店裡消費的產業和店家。

  • 台灣藍領階級快速消失 朱忠園疾呼:製造業才是根本

    台灣藍領階級快速消失 朱忠園疾呼:製造業才是根本

     「台灣藍領階級正在消失!」美商福特六和汽車總裁朱忠園昨(26)日疾呼,製造業才是一國經濟的根本,是最能振興經濟的,希望台灣政府給予國內汽車製造業多一點支持,讓車廠有留在台灣、繼續投資台灣的動力。

  • 小英錯在大國經濟思維

     蔡總統競選時「十年政綱」的起草人陳博志日前受訪時,對前瞻計畫軌道建設提出了批評:「現在政府一再緬懷100多年前的歐洲、日本大量鋪軌道的方法及技術,真的是不夠前瞻。」更表示人工智慧的無人車、電動車等新技術一直在進步,未來會比軌道更有競爭力及效率。「這個4200億元的軌道建設一定要緩下來」。

  • 《經濟》促台經濟、產業升級,林全:多元、交流為原則

    《經濟》促台經濟、產業升級,林全:多元、交流為原則

    行政院長林全昨(31)日出席「2017大陸台商端午節聯誼晚宴」,除了向台商祝賀佳節愉快外,也強調政府所提出的經濟政策,目的在於創造穩定的投資環境,減少不確定性及風險,盼使台灣經濟進一步升級,並成為台商後盾。

  • 郭董:有意赴美投資 陸沒給壓力

    郭董:有意赴美投資 陸沒給壓力

     從去年底軟銀集團執行長孫正義與當時剛選上的美國總統川普會面,曝光鴻海可能赴美的投資計畫以來,鴻海一舉一動均受到各界高度關注,日前外媒就報導,有大陸官員特別就鴻海赴美投資一事表達關切。針對此一傳聞,鴻海集團嘉年華會後經董事長郭台銘22日親口證實,該公司確有考慮赴美投資,但沒有感受到來自陸方的壓力。

  • 郭台銘:美製造業仍是第一 不要小看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今天表示,美國不要小看自己,其製造業仍是世界第一。鴻海若要到美國投資,會選擇到賓州。此外,鴻海也考量在美國投資模具、消費電子及進軍B2B產業。

  • 兩岸分工打破 重心轉向大陸

    兩岸分工打破 重心轉向大陸

     兩岸經貿發展走過25個年頭,呈現何種趨勢、未來又該怎麼走?前國發會主委、中央研究院院士管中閔11月30日表示,兩岸經貿關係是25年來產業自然發展的結果,不受政府政策主導;過去台灣產業以「投資帶動貿易」,在兩岸形成垂直分工供應鏈,但到了這幾年卻產生變化,部分外移到大陸的產業「在地化」,加上大陸本身產業升級優化,兩岸分工體系被打破,產業重心不在台灣,反而已轉向大陸。

  • 技工收入高於教授!德國可以為何台灣不行?

    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曾說,「為保持經濟競爭力,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這裡所說的技師,指的是支撐「德國製造」的一類特殊人才——「工業技師」(Industriemeister)。提起德國,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大眾」、「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歐寶」等這些德國名車,聯想到德國的機械設備,聯想到德國的工具。

  • 電動車百億預算獨厚?裕隆喊冤:5業者分2億

    民進黨籍立委林正憲質詢經濟部長鄧振中,質疑政府電動車發展百億元預算,獨厚裕隆一家,裕隆集團出面喊冤,強調政府給的電動車研發經費補助總共才2億元,還由5家業者分配,何來「獨厚」之說?

  • 南向難取代西進 棄陸風險大

    南向難取代西進 棄陸風險大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第一波產業之旅,進入尾聲,面對蔡密集推銷「新南向政策」,頗有向外界拋出取代「西進政策」的風向球,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表示,台灣若放棄大陸市場,短期內也無法承擔經濟後果,實務上來看,「兩岸穩定」是台灣社會國家發展重要基礎,「經濟發展」是台灣唯一的出路,若無穩定的兩岸關係,經濟發展會事倍功半。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