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政黨重組的搜尋結果,共48筆
今年9月,瑞典和義大利的國會大選,似乎揭示「向右走」的政黨輪替,是2月俄烏戰爭以來的政治風潮。除了東歐的匈牙利總理奧本所屬政黨聯盟,大獲全勝,9月14日北歐的瑞典,以及9月25日南歐的義大利國會大選,都選出右派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無論是瑞典人民重視的整治敗壞治安(外國移民犯罪),或是義大利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理「我是喬吉亞(她的名字Giorgia Meloni),我是女性,我是義大利人,我是基督徒!」讓人印象深刻的競選開場白,從南北歐沒有執政經驗的政黨聯盟,組成聯合政府之後,外界對於「(右派)民粹主義」、反移民、甚至是反歐盟的強烈質疑,恐將進而影響歐盟的未來。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訪美返國,引發黨內路線爭議;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今表示,當兩大黨都往中間靠攏,實際台灣選民基本政治態度並非常態分配時,政黨領導者自以為是的向中間靠攏,也很可能犯下戰略性錯誤,冒著重大的政治風險。
公投以四案不通過,且不同意皆大於同意告終,許多評論認為這是民進黨的重大政治勝利,從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公布的民調數據來看,綠營確實有所斬獲,不過尚未從疫情的重創中回復。
1218的公投結果,以四案不通過,且不同意皆大於同意告終。許多評論認為這是民進黨的重大政治勝利,從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公布的民調數據來看,綠營確實有所斬獲,不過尚未從疫情的重創中回復。
「重啟核四」、「公投綁大選」、「反萊豬進口」及「珍愛藻礁」等4大公投昨投票結果出爐,雖未通過公投門檻495萬6367票,但民進黨主張的「4個不同意」大獲全勝。不過,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認為,反對4案的票數410萬上下,腰斬蔡英文總統連任817萬票,低空掠過,恐怕是民進黨盛極而衰的警訊。
距離12月18日四大公投投票日只剩十天左右,但社會與媒體關注焦點,卻被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遭男友林秉樞施暴案所吸引,公投議題驟然冷卻。各種跡象與民調都顯示,原本在四大公投上一路領先的正方,聲勢逐漸被反方趕上,ETtoday最新調查,僅反萊豬進口公投正方仍明顯領先,重啟核四公投已逆轉輸,其餘兩項正反意向都非常接近,非常有被翻盤的可能。在冷熱變化、勝負翻轉的關鍵時刻,正方陣營必須重新振作,盤整策略,為最後的全數過關全力衝刺。
1218逼近,四大公投交鋒更趨白熱化,而近來各種跡象與民調顯示,原本一路領先的泛藍正方聲勢,似乎已被反方民進黨陣營逐漸趕上,拉近差距,甚至有逆轉翻盤的可能。目前戰略態勢清晰可見,正反雙方都是採取「以一帶三」的戰術配置,「藍」正方帶頭衝鋒的是獲得支持度最大的「反萊豬」,「綠」反方領銜攻擊的則是已呈五五波、極可能翻轉的「重啟核四」;主攻的焦點也正是對方的弱點,雙方都企圖一舉突破對方缺口,盡量擴大戰果到其他三項公投。
1218逼近,四大公投交鋒更趨白熱化,而近來各種跡象與民調顯示,原本一路領先的泛藍正方聲勢,似乎已被反方民進黨陣營逐漸趕上,拉近差距,甚至有逆轉翻盤的可能。目前戰略態勢清晰可見,正反雙方都是採取「以一帶三」的戰術配置,「藍」正方帶頭衝鋒的是獲得支持度最大的「反萊豬」,「綠」反方領銜攻擊的則是已呈五五波、極可能翻轉的「重啟核四」;主攻的焦點也正是對方的弱點,雙方都企圖一舉突破對方缺口,盡量擴大戰果到其他三項公投。
本土新冠疫情大爆發以來,不但生活型態為之劇變,人民對政府的評價、政黨的認同以及政治人物的觀感,也在有形無形中受到影響而改變。2020年初挾著超高選票狂勝,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政府,至今不過1年半,在飽受開放萊豬、兩次無預警全國大停電、缺水、缺電、空汙嚴重、黑道黨公職風波、四大公投案等公共政策與執政廉能的重大衝擊後;爭議更大、影響更深、持續也必然更長的防疫大作戰,更可能是引動台灣政治板塊重組,乃至政治文化重塑的大變數。
疫情肆虐,衝擊國人對政黨的認同。台灣民意基金會昨天公布民調,民進黨獲28.2%民眾認同,較3個月前銳減15個百分點,創兩年半來最低紀錄,支持者流失近300萬人;國民黨不動如山;台灣民眾黨則異軍突起,獲15.6%支持,短短1個月上升7.1個百分點。
雖然美國總統川普24日獲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名競選連任,但先前已有多位共和黨籍的前國安官員集體跳槽支持拜登、或者表明不支持川普後,連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前主席斯蒂爾也宣布加入反對川普團體「林肯計畫」,作為該團體的資深顧問,為當前加入反川同盟成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泰國過去一周接連有6位部長級高官請辭,當中包括在制定財經政策上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副總理頌吉(Somkid Jatusripitak),他被媒體形容為「經濟政策沙皇」。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創高度依賴觀光業的泰國經濟下,部長離職潮進一步打擊外界對泰國經濟信心。
很多人不了解在選戰中屢戰屢敗的政黨為了要生存下去,其政黨的基本立場有可能大幅修改甚至轉變,這種現象在學理上稱為「政黨重組」,在民主國家發生過不少次。以美國為例,二戰前其中一次重組甚至將民主黨帶往盛世。
很多人其實不了解在選戰中屢戰屢敗的政黨為了要生存下去,其政黨的基本立場有可能大幅修改甚至轉變,這種現象在學理上稱為「政黨重組」,在各民主國家均有不少發生過的案例。
韓國在4月15日即將舉行全國大選,全面改選300席國會議員,面臨瘟疫肆虐、股匯雙跌、貧富不均、政治對決的多重併發症,文在寅政府能逆轉頹勢嗎?
台灣民意基金會24日公布政黨支持度民調,國民黨在新冠肺炎爆發後掉到僅剩12.5%,足足比民進黨低了近30個百分點,也僅比柯P的民眾黨多了3.2%。台灣在2020年後一大(民進黨)三小(國民黨、民眾黨、時力)的政黨格局幾乎確立。
台灣民意基金會24日公布政黨支持度民調,國民黨在新冠肺炎爆發後掉到僅剩12.5%,足足比民進黨低了近30個百分點,也僅比柯P的民眾黨多了3.2%。台灣在2020年後一大(民進黨)三小(國民黨、民眾黨、時力)的政黨格局幾乎確立。
這次大選結果不僅創新多項紀錄,也明確展現了最新的民意訊號,其中非常值得深度探究的現象,是所謂「第三勢力」的真實興起。蔡英文雖然以817萬超高票數突破歷史紀錄連任成功,民進黨也拿下國會多數,再度達成完全執政;但是在政黨票方面,民進黨與蔡總統的得票數卻有高達300多萬票的差距,這對正沉浸於狂勝喜悅中的民進黨,不啻為一個極大的警訊,也顯示台灣的政治板塊在藍綠消長之外,還蘊藏著更多元的能量蓄勢待發。
蔡英文總統參與2012、2016年兩次總統大選,台聯黨都是公開力挺,台聯昨日又延續過去的力挺態度,公開宣示要「淘汰親中政黨,鞏固本土政權」,抗中保台,支持蔡英文總統連任。
蔡英文總統過去參與2012、2016年兩次總統大選,成立18年至今的台聯黨都是公開力挺,台聯今喊出,「淘汰親中政黨,鞏固本土政權」,抗中保台,支持蔡英文總統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