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文化斷裂的搜尋結果,共15筆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來,不僅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思想融合,形成本土漢傳、藏傳、南傳三大語系佛教,更在許多今人不經意處深深融入中國民眾的尋常日用。那麼是否可以由此認為「佛教中國化」已經「完成」?上述歷史過程,是否可以理解為佛教在中國的「世俗化」「漢化」?北京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聖凱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探討了上述話題。
噶瑪蘭族是台灣唯一使用香蕉絲作為編織原料的原住民族,為推廣這項獨特傳統技藝,「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展10日在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登場,開幕活動除了與噶瑪蘭族有歷史共同情感的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參加,族人外籍配偶陳氏凰還連夜以芭蕉葉製作越南麻糬粽子,來自南投清境地區的外嫁族人姻親也穿著雲南彝族、傣族、傈僳族傳統服飾與會,呈現多元文化特色。
由高雄市文化局推出的「文創設計人才回流駐市計畫」,讓年輕人得以返鄉從事喜愛的藝文工作,透過返鄉發展,串聯同樣具熱忱的在地藝文工作者,齊聚激盪想法;其中,北漂返鄉的洪榆橙創立以挖掘推廣文化、創造藝文內容為主的日青創藝,將對鳳山關注擴大到高雄文化,讓在地人對所居住城市更有感。
如果你能坐在雲端,你就看不見兩國之間的界線,也看不見牧場之間的界石。遺憾的是,你不能坐在雲端上。──紀伯倫《沙與沫》
由於宜蘭南方澳爆發斷橋事件,設計單位亞新工程顧問也負責北市府不少重大改建案,議員要求市府全面清查,並要求亞新至議會專案報告,台北市長柯文哲3日表示,他非常反對這種「燒女巫文化」,應檢視哪出問題,不是說抓一個這是誰蓋的。
作為一個國際政治學者,談到文明,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杭廷頓所提出的「文明的衝突」。但是,這種帶有宿命論的觀點和看待世界的視角帶給世界的並非和平和安寧,反而是更多的問題,因為他強化了文明間的差別,甚至使文明的衝突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近些年,宗教恐怖主義活動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方不斷出現,似乎在不斷驗證杭廷頓的觀點。這也給世人提出了一個越發嚴峻的問題:能否以及如何實現各種文明間的和平共處?日前,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召開,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從去年底到現在,3個月之間,連續走了余光中、李敖、洛夫這3位文化界的殿堂級人物,令人在不勝感懷唏噓之餘,對當前兩岸之間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融合所可能帶來的時代斷裂,油然而生感慨與憂心。
彰化縣文化局10日召開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坐落在彰化市和平路、長安街口的「百年振豐源商行」通過審議,登錄為縣定古蹟。被拆毀成片地破磚「彰化杜錫圭故居」列入歷史建築,彰化市成功路262號地段已殘破木構建物,解除暫定古蹟身分。
彰化縣文化局10日召開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坐落在彰化市和平路、長安街口的「百年振豐源商行」通過審議,登錄為縣定古蹟,被拆毀成片地破磚「彰化杜錫圭故居」列入歷史建築,彰化市成功路262號地段已殘破木構建物,解除暫定古蹟身分
將傳統轉化成當代的語言,有沒有一套邏輯軌跡可循?張毅認為沒有,「現代的社會早就忘了民族文化背後的深刻意義。傳統不只是一個簡單貼上去的標籤或符號,而是要更深入其中,那是要用一生的努力去學習的道理。」
蔡政府執政20個月來,不斷宣示維持現狀,並在兩岸及外交政策上,遵行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挑釁、不對抗政策,但未能換得大陸的信任。究其因,一方面是因為蔡政府在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定位問題上繼續迴避,另一方面則是蔡政府在文化教育上「去中國化」的政策與作為,不但在內部引起爭議,更不免讓北京產生質疑,認為是在推行隱性台獨或實質台獨的路線。
文化部長鄭麗君今天出席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家團結拜儀式表示,政府應尊重、維護土地上的每個文化,讓彼此互相共存共榮。
近年來吸引眾多台灣遊客到訪的北疆行程,絕美景觀與地質奇景,讓許多遊客嘆為觀止。當地集山景、水景、草原、奇石、溫泉等景致於一體,還有包括堪稱目前世界地震史上最壯觀、最驚人、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遺跡-卡拉先格爾地震斷裂帶奇景,每一個轉彎都驚艷。
這幾年傳統文化在大陸特別紅火,原因之一,當然與過去因政治而有的文化斷裂有關,另一則在改革開放後急劇的社會變遷,再加以大國崛起,以此,肯定乃至回歸傳統,就形成一股潮流。
為了促進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及振興孔孟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與孔子研究院等兩岸相關9個單位共同策畫舉辦首屆的《海峽兩岸孔孟文化書畫展》,即日起至16日於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