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文白之爭的搜尋結果,共35筆
半導體廠務設備大廠漢唐(2404)近日爆出爭奪經營權紛爭,事情演變更加白熱化。前董座王燕群遺孀李惠文7日發出公開信,抨擊現任董事長陳朝水採購近80億元的太陽能設備,是由陳朝水一人同意,沒有審計委員會和董事會決議通過的關係人交易,不重視資訊揭露或延攬具有專業法律和會計的董事會成員來監督公司。
台灣文學的發展史,幾乎就是1部「筆戰史」,雖然犀利,但卻火花四濺。國立台灣文學館整理1924至2017年的多場文學論戰,推出「不服來戰:台灣文學論爭特展」,並於27日開幕,讓民眾欣賞從古至今的作家們,是如何讓文學「踹共」。
中研院院士會議3日邁入議程第二天,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在主題演講時論及,在台灣引起不同立場交鋒的去中國化運動,實則呈現的是一種「漢族以內、寧夷勿華」欲望;但無論我們是自居移民、遺民,或夷民的後裔,首重培養公民,只有不被一黨一派之私所囿的公民社會,才能延續台灣文化的政治命脈。
中研院院士會議3日邁入議程第二天,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在進行主題演講時表示,當代台灣社會追求的去中國化運動,所呈現的是在漢族以內,追求「寧夷勿華」的慾望,而邁入新世紀以來,縱然台灣論述充滿求新求變的企圖,「亞細亞的孤兒」發現自己是「台灣之子」後,老牌血統論、身分論的幽靈仍揮之不去。
(13:07 更新內文)中研院院士會議3日邁入議程第二天,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在進行主題演講時表示,中研院擁有眾多人文著作,除了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哈佛瑣記》等,他還朗誦中研院院士管中閔青年詩作〈讀史札記〉,還讚譽管是資深文青。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所謂的「文白之爭」熱,兩岸知名作家張大春接受本報專訪時感嘆,台灣早在80年代就已放棄傳承中華文化的角色,台灣太執著於爭取一個國家的身分,反而喪失主導一個文化主體的身分,這不只是一種「荒謬」,更是台灣版的「文化大革命」。
自台灣政黨輪替以後,大陸當局對蔡英文總統以憲政體制、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主張「維持現狀」的立場,儘管沒有正面肯定,但也沒有公開表示反對。對於《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公民投票法》去除「兩國論」,也能體認到蔡英文當局的自制。
文白之爭向來是話語和權力的博奕!廣東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學衡》與《新青年》在上世紀20年代的對立,便指出「文學問題上的據理力爭,不單單是一場偶然的文白交鋒,在『語文』範疇的口誅筆伐其實隱含著對『文學』命名權的爭奪。」
台灣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比率日前上演大逆轉,仍將調降10%,變成只占35%到45%,國台辦27日對此表示,台獨勢力處心積慮在課綱上做手腳,這樣做法只會使台灣的教育,淪為政治操作的犧牲品。
在民進黨立委的強烈要求之下,教育部「課審大會」終於對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比例」之爭做出了「翻案下修」的決定。乍看之下,這好像是文、白兩派的折衷妥協,其實確是執政黨以「政治凌駕專業」,推動「文化台獨」的一大勝利。
在民進黨立委的強烈要求之下,教育部「課審大會」終於對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比例」之爭做出了「翻案下修」的決定。乍看之下,這好像是文、白兩派的折衷妥協,其實確是執政黨以「政治凌駕專業」,推動「文化台獨」的一大勝利。
臺灣對於文言文的重視似乎是越來越低,高中國文課綱文白比率昨(23日)重審後「翻盤」,決議將研修小組提出、上次定案的文言文比率占45%到55%,減為35%至45%。
對於文言文比率從45%至55%,調降至35%至45%,有國文老師不諱言,文白之爭,其實吵錯重點,也有老師認為,會影響學生對中文的理解程度,直接造成文學素養與表達能力低落。
(19:53更新內文) 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課審大會23日召開,針對近日各界爭論已久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高低,表決結果在晚間出爐,最後由「文言文比率35%到45%」版本獲得過半同意,古文課量比率確定調降。
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課審大會23日召開,會議前卻傳出文言文比例可能翻案,不是維持45至55%,而是以30%為主要審議與決議內容。有課審委員表示,本次會議重點在於討論選文與篇數,除非有人提出覆議重審,否則古文比例仍維持不變。
高中國文課綱爭議不是結束了嗎?還有甚麼問題?10日課審大會拍板決議維持文言文比例45%至55%,一般都以為爭議已經落幕,接下來的選文應該問題也不大,因為只是討論篇數而不討論選文內容;既然大勢底定,不管贊同或反對文白比例,整個社會都必須收拾戰場,重新投入後續運作。
自古以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點古人留下來的智慧,可以讓自己氣質不一樣,講出來的話可以用其他更具有深度、更有美學的文辭詩句呈現,更能達到所想表達的意境。
近來各界為了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篇數是否調降,吵得沸沸揚揚,即令課審大會已於日前拍板維持原比例45~55%,但要求調降的聲浪仍未止息。鑑於國文教育影響國人文化素養至深,攸關國家競爭力,當局自應以百年大計的高度來做決策,切莫以狹隘的史觀重議課綱,甚至調降古文比例。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以一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譏諷台灣這一波「文白之爭」所可能導致的惡果,並指出其本質就是「去中國化」,這當然戳穿了主事者及其支持者的畫皮,於是激起他們的群起而攻。有意思的是,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當年學習古文的功底來對陶淵明的原意進行詮釋。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以一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譏諷台灣這一波「文白之爭」所可能導致的惡果,並指出其本質就是「去中國化」,這當然戳穿了主事者及其支持者的畫皮,於是激起他們的群起而攻。有意思的是,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當年學習古文的功底來對陶淵明的原意進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