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文訊的搜尋結果,共73筆
2023台北國際書展31日正式開幕,特色展區如「文學書區」與「公民書區」也推出特展、新書發表及「開工」儀式,熱鬧登場。
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將於1月31日至2月5日於世貿一館1樓舉辦,以「閱讀的多重宇宙」為主題,主題展區及重要活動亦融入「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提供讀者五感體驗。
由臺師大主辦之第35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2022年8月1日起開放提名,9月12日截止。
「台北文學館籌備處」昨(19)日於「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現址掛牌,多方合作凝聚與擘劃對文學館的想像與共識,作家陳若曦、向陽、黃光男、隱地和封德屏等多位文化人與市長柯文哲一同揭牌,將書法名家董陽孜題字的「臺北文學館」籌備處掛上,宣告籌備處開始啟動。
編按:各界期盼的「臺北文學館」在多方促成下,將從《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現有規模出發,成立「臺北文學館籌備處」。《文訊》邀集百位文化人發聲,人間副刊特摘錄名家發言分三天刊登,期能共繪一個臺北文學藍圖。
編按:各界期盼的「臺北文學館」在多方促成下,將從《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現有規模出發,成立「臺北文學館籌備處」。《文訊》邀集百位文化人發聲,人間副刊特摘錄名家發言分三天刊登,期能共繪一個臺北文學藍圖。
編按:各界期盼的「臺北文學館」在多方促成下,將從《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現有規模出發,成立「臺北文學館籌備處」。《文訊》邀集百位文化人發聲,人間副刊特摘錄名家發言分三天刊登,期能共繪一個臺北文學藍圖。
2024年,將迎來臺北建城140周年,1884年搭建起的城牆,曾經是都市的臂膀與屏障,捍衛著先人的安居樂業,守護著孩子的書聲朗朗,但140年前台北沒有文學館。
第30屆台北國際書展7日閉幕,今年在疫情高峰期以及端午連假中舉行,6天展期計25萬人次入場,文化部加碼的購書抵用券也在書展最後一天的下午4點全數發送完,雖參觀人次不及過去的5成,書展基金會新任董事長吳韻儀表示,這25萬人次堪稱「鐵粉」,下一屆書展就在半年後,希望屆時台灣閱讀能量能再度湧現。
暌違2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將自2日起至7日於世貿一館登場,在疫情中開展防疫措施全面加強,但各項閱讀活動仍有250場,且適逢書展30屆,也推出了特色主題規畫,希望展現蓄積兩年的能量。
文訊雜誌社與紀州庵文學森林規畫「向經典文學致敬──傳統思想與經典文學」系列講座,帶領對文學感興趣的朋友認識傳統思想、經典詩詞與傳統小說。開課自即日起至11/28(日)14:00-16:30,計13講;文心雕龍訂在10/16-10/30(六),計3講,共計16講。帶領對傳統著作感興趣者,接觸王維詩、南唐後主李煜以及蘇軾詩詞、金瓶梅、西遊記、史記以及文心雕龍,認識不同時代作品,了解當時的文人騷客皆的反思與覺察,期許藉此帶領身處混亂世局的你我,藉由文學探詢生命的意義。
獨立書店作為台灣最美麗的風景之一,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台積心築藝術季」今年便要串起北、中、南獨立書店,並以「她的舞台」為題,在母親節來臨的5月,以讀劇、講座甚至演唱會等形式,向大眾引介8位女作家。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文訊雜誌社長封德屏為台積心築藝術季活動-潮味奇女子的文學人生揭幕,作家鍾文音、顏艾琳、鄧九雲、淺堤樂團、紅樓剝皮寮總監葉益青出席。圖/文訊提供)
作家季季今天表示,作家七等生24日過世,享壽81歲;文訊總編輯封德屏也證實七等生過世消息。
由台北市前文化局長謝小韞(左一)監製,黃玉珊(左二)、陳堯興(右二)兩位導演費時三年、聯合執導的紀錄片《故人故居故事:一代名將王靖國》,9月26日下午2時到4時在國家電影中心放映廳舉行發表會。
我有幸認識這樣一位前輩,在長達35年的交往過程中,與他一齊見證了台灣出版界的榮景,以及盛極而衰的時代趨勢下,身為出版人的落寞與風骨。
羅霈穎的哥哥是著名詩人羅青(本名羅青哲),在文壇有一定地位,溫文儒雅、能詩能畫的形象,與羅霈穎截然不同。兄妹情誼令外界捉摸不定。外傳羅青不認這個妹妹,但昨日他親自前往認屍,流言不攻自破。近年羅霈穎曾在螢光幕前大讚她的詩人哥哥,認為他是「諾貝爾獎」等級的作家,推崇之情,溢於言表。
影評人、翻譯家景翔於4月13日離世,享壽79歲。景翔是文壇、譯界的大師級譯者,譯筆優美,更長期扮演影評人角色,陪伴許多影迷度過青春歲月,他亦曾任職《中國時報》,堅守新聞崗位。過世消息傳出,媒體、文壇、影壇人士紛紛追思。家屬請親友代於臉書表示,因疫情的關係,決定不發訃聞,也不舉行公祭儀式。
翻譯家、影評人景翔於4月13日晚上離世,享壽79歲。景翔曾任職媒體,長期撰寫影評專欄,也曾翻譯多部經典電影字幕。他的書籍譯作高達80餘本,譯筆優美,也於2012年出版詩集回憶錄,過世消息引媒體、文壇、影壇人士追思。家屬請親友代於臉書表示,因為全球疫情,決定不發訃聞,也不舉行公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