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文革時的搜尋結果,共68

  • 由真相到真實:序王璞的《故城故事》

    由真相到真實:序王璞的《故城故事》

     王璞的《故城故事》是一本回憶錄,因為有很多沒有填補的時空,故非傳記體。它表面上看來是寫三座城市。本書分為三部:長沙往事、上海往事和香港往事。連每一部裡的章節,都是寫該城裡某些地點,像是我比較熟悉的香港,她寫北角的紅橋、香港仔、美孚新村、土瓜灣街市等。長沙部分寫的是她少女時期住過或去過的地方。上海主要是寫她讀碩士時的華東師範大學。香港寫她任編輯和在嶺南大學任教時,租賃的和購買的住處。但是三座城市這些地方只是下錨的定點,或者說,是這部作品的架構,王璞要寫的是別的東西。她跟我說過《故城故事》這本書到底講什麼:「所講述出來的一切都只是真相的點滴,只有跟其它許多點滴互相補充,才能拼接出比較接近真實的真相。」

  • 史話》從遠征軍英雄到被判刑──老兵滄桑的一生(徐全)

    史話》從遠征軍英雄到被判刑──老兵滄桑的一生(徐全)

    劉華病逝時,已92歲高齡。身為黃埔子弟,他最為自豪的就是曾參加國軍,履行保家衛國之責。國軍的榮光,也為他帶來了平民的滄桑。十多年前,在為他進行口述歷史時,我切身體會到:留住這些國軍前輩的生平,不能僅沉溺在抗戰勝利的輝煌輝煌崢嶸中,因為他們曾經走過的滄桑、苦痛與悲涼,才是浩瀚神州步入文明現代的最大殷鑒與財富。

  • 史話》從抗日國軍到文革迫害──老兵滄桑的一生(徐全)

    史話》從抗日國軍到文革迫害──老兵滄桑的一生(徐全)

    2016年,已93歲高齡的柯愈金在中國廣州過世了。在偌大的中國,他只是一個普通人──抗戰時期參加孫立人的新一軍而歷經緬北反攻、為了謀生當水貨客、在紅色政權下成為「反革命」、以平民之姿走完一生。歲月的平淡和起伏,他都遇到了。歷史就是歷史,勿忘的,不能忘。

  • 頭條揭密》楊振寧與鄧稼先:2位頂尖物理學者映照百年中美關係

    頭條揭密》楊振寧與鄧稼先:2位頂尖物理學者映照百年中美關係

    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正在塑造未來數十年的中美關係與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回顧百餘年來兩國在科學技術上的互動,一直深受政治大環境的影響,許多投入學習西方科技大潮的中國青年科學家們,用生命書寫出許多令人振奮或是扼腕嘆息的篇章,當中最能反映大時代的中美科技交流人物裡,莫過於楊振寧與鄧稼先這兩位物理學家極富戲劇化的友情,與他們不斷受政治衝擊的科學研究事業。

  • 史話》親族在大陸的不幸遭遇──未酬邦國中興之42(朱偉岳)

    史話》親族在大陸的不幸遭遇──未酬邦國中興之42(朱偉岳)

    在民42年(1953) 春,建國中學圖書館閱覽室中,有海軍總司令部招考官校學生的宣傳,其中一張修復「丹陽」軍艦的照片,予我頗深印象。

  • 大陸音樂強勢 台應朝產業化發展

    大陸音樂強勢 台應朝產業化發展

     最近在大陸火紅的「王心凌現象」,引發兩岸華語音樂此消彼長的討論。曾長年在大陸工作的資深文化藝術工作者邵懿德指出,這40年來華語流行音樂面臨了科技革命、中國大陸崛起等衝擊,但像是歷經文革、盜版猖獗等背景,反成為台灣流行樂在大陸發揮影響力的契機;他直言當前大陸的音樂環境確實強勢,但台灣仍可透過多層面的整合、朝產業化努力;最近大陸針對演藝圈大張旗鼓的「清朗運動」,對台灣而言,反而是個機會。

  • 海納百川》我看習近平(黃征輝)

    海納百川》我看習近平(黃征輝)

    明年將召開中共二十大,習近平若能打破慣例連三任,中國將再度走入強人政治。做為台灣的對手,中共一槌定音的最高領導人,台北有必要瞭解他的個性。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個性決定命運。

  • 社評/大陸整改不能解讀為二次文革

    社評/大陸整改不能解讀為二次文革

     大陸高調宣示「共同富裕」政策,緊接著發布一連串整頓網路巨頭、娛樂明星、教育培訓的行動,外界嗅到不尋常的訊號。此時一位非官方作家李光滿撰寫的文革式檄文,同時被多間官媒轉載,「二次文革」疑雲頓時籠罩兩岸輿論場:改革開放的大方向真的要改變了嗎?

  • 旺報社評》大陸整改不能解讀為二次文革

    旺報社評》大陸整改不能解讀為二次文革

    大陸高調宣示「共同富裕」政策,緊接著發布一連串整頓網路巨頭、娛樂明星、教育培訓的行動,外界嗅到不尋常的訊號。此時一位非官方作家李光滿撰寫的文革式檄文,同時被多間官媒轉載,「二次文革」疑雲頓時籠罩兩岸輿論場:改革開放的大方向真的要改變了嗎?

  • 文革的工具性價值

    文革的工具性價值

     中共百年黨慶剛剛過去,在一片頌揚偉大復興的樂音聲中,若說有任何令人百思不解的雜音,或許就是此刻的中共為何「向左轉」?特別是為何要美化文革?

  • 時論廣場》文革的工具性價值(黃清龍)

    時論廣場》文革的工具性價值(黃清龍)

    中共百年黨慶剛剛過去,在一片頌揚偉大復興的樂音聲中,若說有任何令人百思不解的雜音,或許就是此刻的中共為何「向左轉」?特別是為何要美化文革?

  • 悄入神州 看到五星旗兩腳發軟

    悄入神州 看到五星旗兩腳發軟

     我的內心感到相當的困惑,忍不住發表看法:「我能夠了解你們要表達希望統一的心情跟熱忱,但我想台灣人的內心,包括我,都有一種恐慌,在經過文革之後, 聽到的是每一個大陸同胞都受到文革的衝擊,甚至在座的有哪一位可以逃掉文革的衝擊?如果今天你能跟台灣的同胞保證,將來不會被政治鬥爭所波及的話,那麼我想台灣的民心會比較釋懷一點。」我講完之後,陪同我的朋友就小聲地跟我說:「妳這是反攻大陸啦?」

  • 張藝謀電影《一秒鐘》或因踩紅線取消金雞獎首映

    張藝謀電影《一秒鐘》或因踩紅線取消金雞獎首映

    大陸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原訂做為第33屆大陸金雞獎電影節開幕影片,在首映前一天傳出因「技術問題」退出電影金雞獎。外媒分析稱,可能是該部電影涉及文革題材,踩到意識形態紅線而遭到阻撓,未來恐怕無法如期上映。

  • 「比文革時可怕」歷經大陸疫情爆發 男嘆:撿回一條命

    「比文革時可怕」歷經大陸疫情爆發 男嘆:撿回一條命

    第二波類包機上月20日返台,200餘人分別至新竹縣、市兩處檢疫所集中檢疫,檢疫14天即將期滿,其中一名自湖北返台的林姓男子透露,檢疫所環境很好,每人1間套房,每日必量體溫,他經歷封城、檢疫的過程,對於此段經歷也心有餘悸,「快要解脫了!」

  • 自稱高中生致信方方 引爆陸輿論

    自稱高中生致信方方 引爆陸輿論

     武漢作家「方方日記」在疫情期間爆紅,大陸一位自稱高中生的讀者,寫給方方一封公開信,以各種比喻指桑罵槐,批方方不傳遞疫情中的「正能量」,不懂得家醜不外揚的道理,奉勸方方「端別人碗,要服人管」;方方則以自身年少經歷過文革的生命經驗,建議這位「高中生」清理腦中毒素,學會獨立思考。由於該信文風笑裡藏刀、陰陽怪氣,輿論一面倒認為這只是假高中生之名,躲在背後對方方的明槍暗箭,也引發很多大陸網友改以不同身分或方式回信,內容充滿批判與反思。

  • 太入戲!紀錄片重現文革批鬥現場

    太入戲!紀錄片重現文革批鬥現場

    人究竟有多容易被集體改變?為了拍攝以文革為背景的電影,大陸導演葉京想讓年輕演員體驗文革時期,將演員都關進與世隔絕的工廠裡,天天背毛語錄、模仿文革時期的舉止話語。然而演員們的「入戲」,卻意外再現了60年到70年代文革時期的批鬥現場。當「鬥私批修」、「自私自利」的罵聲此起彼落,不由的讓觀者也毛骨悚然,猶如德國電影《惡魔教室》的劇情,竟然在紀錄片中真實上演。

  • 談〈狼來了〉 余光中遺孀:他沒有對不起這個社會

    談〈狼來了〉 余光中遺孀:他沒有對不起這個社會

    余光中逝世兩個多月,遺孀范我存表示,雖然一定會悲傷,但還是必須整理余光中留下的信件、手稿等。她也表示,目前台灣或大陸還未有任何單位或機構主動提出要收藏余光中的手稿,「只有香港中文大學,知道余光中過世後,寫信來表示有意收藏部分余光中住在香港11年創作的作品手稿。」

  • 新華社前記者新書 紀錄文革歷史

    繼描寫1950年代中國大陸大饑荒歷史的作品「墓碑」後,新華社退休記者楊繼繩記錄文革歷史的新作「天地翻覆」去年12月在香港低調上市。

  • 文革時手抄紅樓夢 馮老視如生命

    文革時手抄紅樓夢 馮老視如生命

     「我對這部抄本《紅樓夢》真愛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大陸知名紅學家馮其庸22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3歲;其一生致力於紅學研究,並甫於1月19日由青島出版社推出《瓜飯樓抄庚辰本石頭記》,這部50年前因深怕文革讓珍籍失傳,祕密抄寫的「馮抄本」,不僅別具時代意義,並在馮其庸研究紅學上頗具指標性。

  • 秘辛!趙小蘭祖父受文革迫害慘死

    秘辛!趙小蘭祖父受文革迫害慘死

    台裔美籍的趙小蘭近期被川普提名為運輸部長,受到兩屆政府重用,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光,但鮮有人知道她的家庭背景。其實趙小蘭的祖根在上海嘉定,父親趙錫成是福茂集團董事長,祖父趙以仁是教育家,在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中受到迫害慘死。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