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文革的搜尋結果,共301筆
王璞的《故城故事》是一本回憶錄,因為有很多沒有填補的時空,故非傳記體。它表面上看來是寫三座城市。本書分為三部:長沙往事、上海往事和香港往事。連每一部裡的章節,都是寫該城裡某些地點,像是我比較熟悉的香港,她寫北角的紅橋、香港仔、美孚新村、土瓜灣街市等。長沙部分寫的是她少女時期住過或去過的地方。上海主要是寫她讀碩士時的華東師範大學。香港寫她任編輯和在嶺南大學任教時,租賃的和購買的住處。但是三座城市這些地方只是下錨的定點,或者說,是這部作品的架構,王璞要寫的是別的東西。她跟我說過《故城故事》這本書到底講什麼:「所講述出來的一切都只是真相的點滴,只有跟其它許多點滴互相補充,才能拼接出比較接近真實的真相。」
在山西省高平市源頭村鄉窯則頭村,和河南省鄭州市黃河風景區,各有一組為國軍抗戰陣亡將士修建的紀念碑。山西高平的陣亡將士紀念碑繫屬於國軍第十七師;河南鄭州的紀念碑繫屬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第十七師和新編第三十五師,均屬於國軍第三十八軍。這是一支充滿著中華民國國史、軍史滄桑感、見證了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成敗興亡的奇特群體。
中國陝西省的府谷縣哈拉寨,有一座於民國33年(1944年)為國軍的東北挺進軍建造的忠烈祠,附有紀念碑。這座建築別緻的蒙古造型風格以及斑駁的房瓦,都在記錄著東北挺進軍的歷史以及眾多歷史人物命運的滄桑和不易。
在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艱難歲月中,各個不同派系、不同背景的國軍部隊捐棄前嫌,為了保衛中華民國的國脈民命,付出了巨大犧牲和代價。這其中,來自西南邊陲的雲南滇軍部隊,更是值得後人仔細發掘和研究他們在抗戰中的貢獻和作用。然而,滇軍在抗戰烽火中轉戰大江南北,死事慘烈,可卻鮮有留存於今日的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或紀念碑,實在令人傷感和痛心。
去年的耶誕佳節,住在離我們家60公里外的堂弟首次在眾家人間,以微信披露一件曾經令他毛骨悚然,致終生難忘的烏龍事件,這也為近來在中國大陸,某些人士鼓吹應該慶祝毛誕(毛澤東主席誕辰為12月26日)以取代聖誕之說,添加了一段小插曲。
劉華病逝時,已92歲高齡。身為黃埔子弟,他最為自豪的就是曾參加國軍,履行保家衛國之責。國軍的榮光,也為他帶來了平民的滄桑。十多年前,在為他進行口述歷史時,我切身體會到:留住這些國軍前輩的生平,不能僅沉溺在抗戰勝利的輝煌輝煌崢嶸中,因為他們曾經走過的滄桑、苦痛與悲涼,才是浩瀚神州步入文明現代的最大殷鑒與財富。
2016年,已93歲高齡的柯愈金在中國廣州過世了。在偌大的中國,他只是一個普通人──抗戰時期參加孫立人的新一軍而歷經緬北反攻、為了謀生當水貨客、在紅色政權下成為「反革命」、以平民之姿走完一生。歲月的平淡和起伏,他都遇到了。歷史就是歷史,勿忘的,不能忘。
大陸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是「四大名旦」荀慧生的親傳弟子,過去她的代表作有《紅娘》《荀灌娘》、《杜十娘》等,早年孫毓敏因被捲入文革,一度憤而輕生,導致癱瘓5年。昨(28日)深夜傳出她因家中火災昏迷4天,搶救無效仍於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壽83歲。
面對嚴峻局勢,亟需建構台灣的共識,台灣要的共識是什麼?我認為,我們最需要的共識是:排除台灣的生存威脅,致力兩岸關係正常化,以及支持全球和平。這個共識涉及三個層面,彼此相關,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和平,一個真正沒有戰爭的和平世界。
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正在塑造未來數十年的中美關係與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回顧百餘年來兩國在科學技術上的互動,一直深受政治大環境的影響,許多投入學習西方科技大潮的中國青年科學家們,用生命書寫出許多令人振奮或是扼腕嘆息的篇章,當中最能反映大時代的中美科技交流人物裡,莫過於楊振寧與鄧稼先這兩位物理學家極富戲劇化的友情,與他們不斷受政治衝擊的科學研究事業。
台大前校長管中閔自卸任以來,陸續於個人臉書揭露當年台大校長遴選結果公布後,遭政府打壓迫害的心路歷程。他最新的發文提到,因飽受批評「急怒攻心」,視網膜剝離緊急開刀治療,為了穩定病情,醫師叮囑要長時間「低頭」,他也只能聽廣播節目打發時間,聽到中共黨史的相關故事時特別有感觸,覺得自己的遭遇儼然像是台版文化大革命。
在民42年(1953) 春,建國中學圖書館閱覽室中,有海軍總司令部招考官校學生的宣傳,其中一張修復「丹陽」軍艦的照片,予我頗深印象。
以上所舉,僅是其中少數的例子而已。至於十年文革究竟有多少人遭受迫害而致死亡?葉劍英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會式時說:整了1億人,死了2000萬人。學者認為此一數字無法證實。美國學者魯密爾(R.J.Rummel)研究估計死亡人數為773萬。海外華裔學者丁抒在《開放》發表文革死亡人數為200萬左右,為以後若干著作所採信。
藝人楊丞琳近日遭挖出,過去在節目上曾說在台灣吃海鮮很奢侈,遭綠營側翼狂轟,甚至連政府機關也都帶頭嘲諷,引發許多人不滿,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更二度PO文逆風力挺楊丞琳,痛批如今網路跟風、霸凌當有趣,實在讓他不寒而慄。
而毛澤東更為殘酷的,是為鎮反運動中的實行土地複查,特別強調階級鬥爭。致有一、兩百萬的地主被殺,而其家屬則被掃地出門,流為農村中的賤民。
韓戰於民42年(1953)7月27日結束後,彭德懷於民43年(1954)出任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任內的民47年(1958)8月23日,解放軍炮轟金門,是為著名的台海823炮戰,彭德懷也是主要支持者之一。
消基會抽檢台灣石斑魚藥檢合格,釐清大陸曾稱台灣石斑魚有禁藥一事,質疑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刻意挑起「兩岸敵意螺旋」是要掩飾對石斑魚產銷不力,卻被陳批判是中共的消基會。在野陣營齊批,陳扣消基會帽子不公平,心中只有政治。
中共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西走時,先跨過湖南省南部,到達廣西省東北部的興安、全州段,欲渡湘江再西進時,遭遇國軍伏擊,稱湘江之戰,得渡江再西進者僅剩下約3.6萬人了,損失不小。然後由廣西,貴州,在民國24(1935)年1月15日到達遵義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在這次會議中,排除了中共中央裡面的國際派,重新確定以本土派毛澤東為黨中央領導人,後再經雲南,四川,青海等省跡近蠻荒之地跋涉,於民國24年(1935)10月到達陝北,僅存數千人,加上陝西當地紅軍,總數不過一萬人左右。然後有楊虎城西北軍和張學良東北軍奉命在陝西剿共,而有民25年(1936)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從而有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第二次合作的抗日作戰。
最近在大陸火紅的「王心凌現象」,引發兩岸華語音樂此消彼長的討論。曾長年在大陸工作的資深文化藝術工作者邵懿德指出,這40年來華語流行音樂面臨了科技革命、中國大陸崛起等衝擊,但像是歷經文革、盜版猖獗等背景,反成為台灣流行樂在大陸發揮影響力的契機;他直言當前大陸的音樂環境確實強勢,但台灣仍可透過多層面的整合、朝產業化努力;最近大陸針對演藝圈大張旗鼓的「清朗運動」,對台灣而言,反而是個機會。
台北市政府網軍爭議燒不停,多名市府員工因上班時間使用PTT帳號發文遭懲處,有人被記過2次、年終考績丙等且取消年終獎金。政論名嘴「宅神」朱學恒今(14日)爆料,日前上網發文批評民進黨防疫不力的北市府林姓員工,公私領域均遭到民進黨公審,讓他感嘆「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