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新冠病毒的搜尋結果,共8,450筆
英國專家警告,下一場大流行病即將降臨。它已經初露端倪,而且可能遠比上一次更糟,死亡人數恐怕比新冠還要多幾百萬人。
多年來致力於室內空氣品質的教育宣導,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為將於9月21日至27日舉辦「第五屆台灣室內空氣品質週」活動,配合政府推動室內空氣品質法令及後疫的政策。
世衛統計,新冠肺炎(Covid-19)現蹤全球已將近4年,已奪走至少695萬條人命。美國媒體報導,不少醫師發現,近來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見症狀出現特定模式,一般會有3大症狀依序出現,症狀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主要侵犯上呼吸道,與普通感冒的差異愈來愈難區分。也有醫師提醒,每次重複感染新冠肺炎均會增加長新冠風險,切莫忽視。
隨著中秋過後天氣轉涼,呼吸道病毒伺機而起,新冠病毒威脅尚未平息,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死亡案例仍以高齡長者和慢性病患為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讓民眾更了解正確防疫知識,聯手北中南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衛教巡迴醫院展,最終場於即日起至9月22日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展出,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前往互動觀展。
全球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世界衛生組織已於今年8月將EG.5列為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 of interest,VOI),近期美國、新加坡已有升溫趨勢,依疾管署統計,國內近四周監測EG.5本土病例佔比逐漸上升中,新冠疫情恐將再升溫,依疾管署公布今年迄今抗病毒藥物領用人份達170多萬份,現有新冠醫療儲備量能是否足夠應加強盤點。國內醫療量能問題醫師提醒,民眾要配合接種疫苗、自主快篩,在新冠輕症階段給予藥物治療,避免惡化住院,尤其脆弱族群更不可掉以輕心,以防醫療量能不足恐影響中重症收治。
中央大學今天表示,天文研究所暨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葉永烜、傑出校友李文雄分別是今年總統科學獎「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得主。今年總統科學獎共選出3位得獎人,預定於10月24日舉行頒獎典禮,將由總統親自頒獎。
美國眾議院監督暨問責委員會(U.S. House Committee on Oversight and Accountability)昨(12)日發布新聞稿表示,一名吹哨者作證指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以高額金錢,利誘6名調查新冠病毒起源的官員,從原先有「低度信心」認為新冠病毒源自於武漢實驗室的結論,改為「無法確定」來源,對此,CIA強烈否認指控。
正當俄烏戰爭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負責反攻戰爭的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日前被解職了。陣前換將乃兵家大忌,若非爆出重大涉貪醜聞,自2011年11月起即出任國防部長,且與西方國家建立良好溝通管道的列茲尼科夫,怎會被迫離開現職?這說明涉貪事態嚴重,到了不得不處理的地步。
今年來醫療生化指數表現落後大盤,但個股各自表現,特別是生產減肥藥的部分公司股價,呈現飆漲走勢,法人表示,近期生技領域紛傳出好消息,生醫基金淨值緩步向上,帶動生醫基金走揚。
新冠肺炎禍延世間已4年多,不時聽聞有人染疫痊癒後仍受「腦霧」所苦,常感疲倦、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最新研究顯示,染疫後「腦子不好使」可能肇因於血栓。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今天(31日)上午分別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58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55人。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顔寧、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等人名列其中。58歲的石正麗曾被捲入新冠病毒源頭風波,她是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有效候選人。
新冠肺炎高度突變的變異株BA.2.86,又多2國首度通報感染個案。加拿大卑詩省衛生官員周二(29日)公布全國首例感染新冠肺炎Omicron高度變異株BA.2.86的病例,此例從無卑詩省以外的旅遊史。北歐瑞典也在周二通報4例。全球累計至少24例,一星期內翻了1倍。
在20國集團(G20)峰會召開之前,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提議讓非洲聯盟 (AU)也加入G20,他認為這是解決國際供應鏈困境的方案。
國內新冠肺炎隨著3月20日防疫鬆綁後,進入後疫情時代,但疫情事實上沒有消失,加上免疫負債效應影響,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病毒齊發,基層診所今年五月病人成長3成,醫師直呼「從業20年從來沒看過這麼多病人的五月」,連帶影響健保點值被稀釋,要求健保署比照中醫撥補專款,不要讓醫生防疫的時候飽受風險,疫後給醫生的錢卻大打折扣。
近日,部分大陸網友在社交平台表示自己再次感染了新冠病毒。同時,新冠病毒變異株EG.5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佔比迅速增長。EG.5致病力有無變化,是否會大規模流行?當前各地發熱門診情況如何?怎樣提前做好秋冬疫情應對?「新華視點」探訪各地醫院、採訪了相關專家。
美國與歐洲第一季財報表現優於市場預期,分別有75%與66%的企業獲利高於預期,有些企業更提出值得正面看待的財測數據,使得市場重新燃起軟著陸的希望,雖然生醫第二季財報未盡如人意,但法人表示,短期生醫股價易受消息面影響,長期生醫對經濟敏感度相對低,且創新潛力仍高,仍具有不錯的優勢。
新冠變異株「BA.2.86」目前已在英國、美國、以色列、丹麥等4國現蹤,BA.2.86的許多突變讓它與先前變異株相比「結構截然不同」,同時也與現在疫苗鎖定預防的變異株不同。不過目前仍沒有跡象顯示它傳播的速度更快,或更易導致重症。
不少人打疫苗時,為了不影響日常生活,常會選擇「非慣用手」作為注射部位,但也有人故意「換邊打」,最近德國一份研究指出,接種新冠疫苗追加劑時,若是打在和前一劑相同的手臂上,體內「殺手T細胞」的數量會明顯增加,顯示出更強烈的免疫反應,或許能作為未來施打的參考。
小兒夏季熱究竟是撞邪還是?臨床醫師指出,夏季4歲以下幼童好發找不到原因的發燒:感染科醫師指出,只要排除肺炎、腸胃炎等病毒感染,給予退燒藥通常就能緩解;巧合是夏季熱好發在農曆鬼月,難免父母親會尋求收驚等民俗治療;小兒科醫師則解釋,「夏季非特異性發燒」推測與小孩中樞神經調節能力差有關。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防疫措施也逐步鬆綁。不過中研院院士吳仲義表示,政府說新冠「流感化」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流感有季節性,但新冠卻是持續演化,且冠狀病毒每7~8年就會有一波大流行,疫情捲土重來的機率並不低,他建議,疫情三年過去了,台灣應該要學到一點教訓,當疫苗無效、人口流動難以用封城阻絕時,應朝藥物研發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