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新能源的搜尋結果,共3,028筆
中航(2612)今天上午舉行法人說明會,公司指出,海岬型散裝輪前3季平均現貨日租金12,391美元,大陸原物料需求仍強,第4季期貨日租金維持17,000美元,期貨運價超越現貨,顯示市場對第4季走勢仍然樂觀。中航第3、4艘新世代環保節能散裝輪暫定明年第2、3季交付營運,為營運增添動能。
瞄準離岸風電海底電纜商機,華新向高雄港務公司租地建廠,並於3月與丹麥NKT集團旗下NKT HV Cables AB(NKT)簽約,獲技術奧援,全案將於28日由華新董事長焦佑倫主持動土典禮,宣告華新成為台灣首家生產離岸風電海底電纜的廠商,預計2025年試量產,2027年正式營運。
為提振民企信心,大陸官方持續推出政策牛肉。大陸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布《市場監管部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聚焦5面向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此外,大陸商務部也發布相關消費數據顯示,大陸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9兆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6%;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27%。
淨零減排當道,華新麗華與供應商組成減碳聯盟,期望2025年60%供應商可完成範疇一、二碳排揭露的目標,其中40%可通過驗證。華新21日召開供應商交流會,聚焦ESG,華新董事長焦佑倫期許,未來華新更努力做好企業公民的角色,與有相同價值觀的夥伴同行。
華新(1605)今日舉行供應商交流會,以「減碳聯盟、和諧共榮」為題, 與供應商夥伴共同探討ESG永續議題趨勢,期望攜手與供應商組成減碳聯盟,朝ESG永續發展。
偉訓(3032)集團富驊(5465)因傳統旺季不旺,初估第3季與第2季相近,但公司佈局新能源領域,電動車電池銅鋁排、充電樁銅排相關樣品正進行第2階段認證中,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有機會開始出貨,富驊預估,明年新能源相關訂單有望佔公司營收比重達兩位數,公司目標是占比達15%到20%。
新能源車企的搶人力道逐漸加大,近日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2023年ESG全球領導者大會表示,2023年為應屆生提供了3.18萬個職位。據《時代週報》從比亞迪方面了解到,3.18萬的校招生中,碩博士占比達61.3%,顯示在應屆生就業壓力較大的2023年,車企卻成為擴大就業的新水池。
工業電腦廠維田(6570)第三季受到歐洲客戶放假影響,出貨動能放緩,加上整體景氣低迷致,拉貨力道疲弱,但公司在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領域耕耘多年,整體需求仍在,且充電樁等新能源相關應用增溫,力拚第四季營運回穩。
大陸日前發布《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在這份文件裡,除了鼓勵台灣同胞在福建置產等惠台措施之外,還首度提出綠電輸台、高鐵跨越台海等具體政策,選前敏感時刻並未引起太多討論,殊為可惜。
大同(2371)近年逐步從傳統家電廠轉型,並積極進入電力、新能源事業體系,也整合集團業務至子公司大同智能,除了規劃二年後推動旗下大同智能IPO,大同智能也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訂MOU,盼協助台灣企業接軌歐洲碳議題外,未來也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擴大的合作範疇,包括合資進軍東南亞市場布局。
據觀察者網引述路透17日報導,「歐盟可能會像依賴俄羅斯能源一樣,依賴中國電池」,歐盟輪值主席國西班牙近期起草的一份報告稱,到2030年歐盟將高度依賴中國大陸生產的鋰電池和燃料電池。該報告要求歐盟採取「強有力措施」,減少「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
剛被曝將在美國伊利諾州投建電動汽車電池超級工廠的一周後,國軒高科又有大動作。據《中國基金報》報導,國軒高科在德國基地首條電池pack產線將正式運行,產品應用包括商用車電池、儲能系統電池和乘用車電池,總計產能規劃20GWh,並已接到了大量歐洲訂單需求,預計10月起可向歐洲客戶供貨。
水泥廠在全球減碳趨勢下,積極搶進ESG市場,提振獲利能力。台泥(1101)在新能源等多元化事業的加持下,上半年的毛利率年增十多個百分點;亞泥(1102)推出低碳卜特蘭石灰石水泥、低碳墁砌水泥等減碳產品,今年銷量可成長1倍;國產建材(2504)研發的碳礦化混凝土,預期銷量也將呈2位數成長。
在兩岸關係處於低谷下,近日大陸接連出招釋放對台政策利多,尤其12日公布的22項惠台政策更令引發各界關注。
繼成為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後,中國正在向汽車出口第一大國邁進。從2002年的2萬輛,到2012年跨越百萬輛大關,再到2021年首次突破200萬輛,中國汽車出口量近年來平穩成長。2022年,汽車出口爆發式增長,從200萬輛到300萬輛,只用了一年時間。其中,新能源汽車成為關鍵。
知名投資銀行野村日前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到劇烈變革時代,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今年已有幾輪價格持續波動,未來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下去。但由於電動化已是大勢所趨,整個電動汽車行業將長期保持健康增長。
歐盟宣布對中國新能源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分析稱,中國製造業要做好在上游礦產資源以及技術領域打硬仗的準備,同時,不建議中國對歐盟採取反制措施。
台塑新智能四大基地,全面就位衝刺布局。台塑新智能表示,因應新能源生態圈、產業鏈整合發展定位,擬定四大專區作戰布局。其中彰濱基地聚焦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料及零組件;彰化基地為自動化模組產線(含家用儲能、中大型電池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智慧載具開發;台南微藻基地訴求微藻量產線放量推廣。
大同(2371)集團積極切入新能源事業,整合集團相關業務至子公司大同智能,除規劃二年後推動大同智能IPO,大同智能也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訂MOU,協助台灣企業接軌歐洲碳議題外,未來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也可能擴大合作範疇,包括合資進軍東南亞市場。
台塑新智能宣布投資2.2億元建置「全固態鋰電池試製生產線」,與明志科技大學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啟動產學合作,推展為期四年的研發策略。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固態電池已被鎖定為下世代電池首選之一,台塑新智能攜手明志科大研發全固態電池,透過全固態鋰電池先進材料與新興技術之大批量試製生產系統,以達試量產以及實際應用為目標,為台灣打造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