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新興經濟體的搜尋結果,共634筆
觀察者網3月31日引述路透社3月30日報導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發展在世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歐美市場受到銀行業動盪衝擊之際,由中國主導的新興市場更為強勁的增長,或能對許多開發中國家的股票、債券和貨幣起到緩衝作用。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程亞文29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在給中美乃至更多國家企業正常營運、高科技和半導體行業發展、國際貿易體系和規則以及國際法等層面帶來破壞性影響的同時,美國單方面挑起對華貿易戰同時,還在向「去全球化」逆流火上澆油。對華經貿遏壓終究徒勞無功。
大陸觀察者網23日報導,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DB)官網22日顯示,埃及正式成為新開發銀行成員國。目前新開發銀行正式成員國共有8個,包括金磚五國(中國大陸、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及孟加拉、阿拉伯聯大公國和埃及,另有準成員國烏拉圭。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話日前曝光,強調亮明態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更大力度吸外資,加強和外商溝通及常態化走出去招商引資。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廖群分析,去年的疫情封控導致民企和外商信心不足,習講話是一種堅持市場經濟的宣示,亦定調今年主要任務是穩增長、促增長。他預測,今年GDP增長5.5%沒問題,甚至可能報復性成長至7%。
疫情解封恢復常態、各國政府開始正視「國庫」實力。全球二大信評機構標普全球評級、惠譽10日近乎同步公布對於亞太區經濟體的「疫後」主權評等檢視項目,標普把重點放在各政府的新借款,惠譽則緊盯外匯儲備等官方資金,以確定亞太區的主權信貸條件能走過疫後、順利恢復。
儘管新興市場強勢貨幣債券資產在去年第四季漲勢驚人,但法人持續看到投資價值。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全球新興市場固定收益主管Jean-Charles Sambor6日指出,新興市場強勢貨幣債券相較美國信用債仍非常誘人,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優於成熟市場、大陸經濟重啟且祭出財政政策、去年資金並未流出大陸債市,因此後市看好。
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在兩會期間特別對台商釋出善意,強調在陸台商可借力面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家拓展市場,由此也可看出大陸近年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成效已現。而以外貿為根本經濟動能的台灣,在兩岸經貿仍高度連動的前提下,除應持續關注大陸擴內需政策的變化,更應掌握其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策略、路徑與影響,並務實地提出對策,不應輕忽而誤判。
儘管新興市場強勢貨幣債券資產在去年第四季漲勢驚人,但法巴持續看到投資價值。法銀巴黎投顧6日舉辦「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新興市場固定收益投資展望記者會」,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全球新興市場固定收益主管Jean-Charles Sambor指出,新興市場強勢貨幣債券相較美國信用債仍非常誘人,而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優於成熟市場、大陸經濟重啟且祭出財政政策、去年資金並未流出大陸債市等因素下,後市看好。
法銀巴黎投顧今(6)日舉辦「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新興市場固定收益投資展望記者會」,法銀巴黎投顧總經理陳能耀親自出席,並邀請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全球新興市場固定收益主管Jean-Charles Sambor特別來台向投資人解說目前市場概況。針對新興市場投資展望,法國巴黎資產管理認為2022年新興市場通膨似乎已觸頂,中國經濟的重啟將有利全球成長動能,對新興經濟體的影響較為顯著。新興市場債券投資展望可望走出低谷,重啟新一階段的正向表現。
新華社用戶端15日報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於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雜誌發表去年12月15日在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話的一部分文章〈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強調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需要從戰略全域出發,抓主要矛盾,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關鍵環節,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由壬寅虎年跨入癸卯兔年,眾人互道新年快樂,恭喜發財,顯然地,快樂的幸福感,與發財的經濟力,乃是眾所追求。對於全體民眾的目標達成度,進行測度,有些得以客觀指標衡量,有些則是難以量化的主觀感受。
IMF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登場前夕所發布的一份報告示警2023年全球經濟將嚴重「裂解」,引起金融圈矚目,對此金融業者指出,不論是企業投資或個人理財,今年在海外投資標的選擇上都要相當小心,尤其是新興市場債券,或者是非投資等級債券,今年進場投資恐怕仍會有相當高的風險,不論是在放款或投資,區域或國家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恐怕更高。
據美國之音報導,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Boston University Global Development Policy Center)的一項研究顯示,由於北京削減對大型石油項目的資金,2021年中國兩大貿易政策銀行承諾的貸款降至37億美元,為13年來的最低點。
「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16日於瑞士達沃斯登場的前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警告說,過去數十年,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如今卻出現了嚴重裂解,可能使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總產值下降多達7%。而如果科技領域也脫鉤,有些國家蒙受的GDP損失甚至會高達8-12%,主要為低收入和新興經濟體。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昨證實,大陸副總理劉鶴18日將與美國財長葉倫在瑞士蘇黎世會面。外界預計兩人將就中美經濟發展交換意見。
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最新研究警告,隨著多國紛紛針對國際合作、商務往來與投資設立更高的障礙,恐將波及全球經濟成長,衝擊幅度上看7%,低所得國家尤其首當其衝。
當全球許多地方面臨增長大幅放緩,亞洲新興市場依然是投資領域的亮點。包括中國、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近20年來的表現一直優於其他新興市場,預計未來兩年的GDP增長將高於發達經濟體。然而,雖然這些國家蘊藏著可觀的投資機會,但也並非沒有風險。
印度11月製造業PMI公布為55.7,較上月的55.3略升,連續擴張紀錄推進至17個月,而服務業PMI則56.4,較上月的55.1大增,擴張亦長達16個月;在全球經濟逆風之下,不僅PMI上揚,經濟學家調查持續顯示印度經濟衰退機率為零,反映印度經濟的韌性與活力;即便經歷一波盈餘下修趨勢,但印度今、明兩年產業營收與盈餘,依然有雙位數成長。
科法斯將2022年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預估成長率預測下調至3.8%,並將2023年的預測下調至4.2%,科法斯表示,對於亞太地區(APAC)的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
科法斯將2022年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預估成長率預測下調至3.8%並將2023年的預測下調至4.2%,科法斯表示,對於亞太地區(APAC)的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
今年全球的通膨是個完美風暴,既有供給面因為疫情、戰爭的成本推動原因,也有因為量化寬鬆、紓困遺留下來,需求拉動的要素,再加上去年聯準會誤判,認為是暫時性的因素,因此錯失最佳政策的實施期,仍然繼續放水,火上加油。搞到美國今年以來通膨惡化,很難收拾。美國通膨輸出全球,抗通膨的緊縮也外溢到全世界,明年經濟貿易恐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