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日車商的搜尋結果,共117筆
【旅遊經 編輯部報導】2023西拉雅趣飛車即將登場,選手們個個摩拳擦掌,而觀眾也迫不急待要觀看全臺灣最大型的無動力造型車賽事,當天活動除了有精采趣飛車比賽,還有許多系列活動,以及重磅級表演連番登場,抽獎活動也是整天不間斷,今年特別推出「十周年限定X加碼抽」,只要穿著富有「仙境西拉雅」意象的白色衣著入園,除了門票優惠每人150元,更有機會將日式LOWYA野餐風格拋帳帶回家,還有豐富多元的各式抽獎活動,機會難得。
中國大陸電動車大廠比亞迪,在東南亞表現威猛,不僅遠遠甩開特斯拉等勁敵,同時,在東南亞的市占率也傲視群雄。目前在當地,每4輛電動車至少就有1輛是比亞迪的。
日圓走疲協助提振日本車商獲利,讓車商在面臨中國市場銷售下滑與電動車轉型日益困難之際得以暫時鬆一口氣。豐田(Toyota)、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近日公布上季(6月底止)財報顯示,獲利較市場預期高出6%~21%,匯價便是其中關鍵因素。
日圓走疲協助提振日本車商獲利,令這些公司在面臨中國大陸銷售下滑與電動車轉型困難之際得以暫時鬆一口氣。豐田、本田與日產汽車上季(6月底止)獲利較市場預期高出6%~21%,匯價便是其中關鍵因素。
日本汽車製造業者在中國大陸市場經營得很辛苦,主因之一是轉型新能源車速度緩慢,導致銷售量下滑,不過,孱弱的日圓卻意外地提供了保護傘。
日本車商日產宣布其電動車在美國與加拿大的充電標準,從美國政府主導的「組合充電系統」(CCS)轉向特斯拉(Tesla)的「北美充電標準」(NACS),成為首家採用NACS的日本車商。
泰國車商Siam Motors早在1962年,就已經跟日本日產汽車合作。不過,在中國大陸車廠協助下,Siam Motors日後有機會從傳統汽車經銷商,轉變為電動車製造業者。
日本本田汽車11日預估,本財年營業利益將成長14.9%。同時,日產汽車也預測營利將成長38%,日產的理由是對銷售量以及產能前景樂觀。
電動車商特斯拉將在3月1日舉行受矚目的「投資者日」(Investor Day)。除了持續成長的能源業務,和不斷增加的現金流為熱烈討論的議題,華爾街最關注其規劃中的第三代平價新車,並視之為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
本田(Honda)為了改善獲利能力,去(2021)年底關閉日本狹山工廠,而該廠生產的人氣車款Odyssey「奧德賽」也跟著停產退出市場,但日本消費者對於接班的MPV 車款Stepwgn反應不如預期。日媒爆料,本田打算從中國大陸「進口」陸版Odyssey,於2023年在日本銷售,一旦成真的話,將創下日本車廠破天荒紀錄!
知名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8日指出,全世界前10大汽車業者中,日本的豐田、本田以及日產,對改善全球氣候異常化這方面,可說是最不積極的。
隨著電動車技術快速普及,最關鍵的電池技術也在各方看好電動車前景下進展迅速。尤其是中國的電動車廠大量開發鋰電池技術,逼迫專注於氫燃料電池的日本開始猶豫是否要放棄國家級的氫能源戰略。日本朝野擔心,如果不轉換跑道投入鋰電池研發,可能會在電動車前期世代的市場上完全落於中國之後,在氫能源投入大量資金與長期規劃後,如何應對中國電動車產業迅猛的聲勢,成為日本朝野的重大難題。
豐田汽車主要供應商日本Denso,29日最新季報指出,受到全球車商減產,加上料件以及物流成本大漲影響,上季營利大減41%,且明顯低於市場預期。
藝人楊小黎日前與助理試乘車時,不慎擦撞留下刮痕,原本做好賠償的心理準備,但面對店經理壓迫式推銷手法,讓她氣到表示:「我賠,我也不會跟你買車」,卻遭車商質疑利用公眾人物身分討拍,對此,她最後選擇刪文並強調:「雙方都有誠意要解決這件事情。」
美系券商摩根大通分析,日本汽車製造商今年有機會挑戰獲利新高,因為這些車商已把大增的成本以及大漲的通膨等不利經營利空,藉由漲價方式成功轉嫁給買車民眾。
德國豪華車商BMW在9日宣布全球召修103萬輛汽車,因為其引擎有潛在起火的風險。這是BMW自2017年以來因相同問題的第三次召修。
日本汽車業在7日紛紛要求其在俄羅斯的日籍員工回國,以確保他們在烏克蘭危機中的人身安全。這除了是日本政府對企業界提出的建議外,車商也考慮到俄烏戰爭,引發東歐與俄國政經局勢不穩而做出撤走員工的決定。
2018年10月21日台鐵普悠瑪列車在宜蘭新馬站翻覆,造成18死、116人輕重傷,台鐵局認為「住友商事株式會社」所供應的列車具有瑕疵求償6.1億元,台北地方法院審結後判決駁回請求,台鐵局敗訴。可上訴。
電動車熱預估到2025年將占到國內進口車逾1/3,全台最大成車物流商東立決定超前部署,在台北港打造全球首座電動車專屬港口,東立總經理施皇吉透露,將與奧迪、保時捷等歐、美、日大廠合作,規畫電動車加值運轉整合應用場域,結合電動車與綠電、儲能、電池,預計2025年完成啟用迎商機。
小米汽車於9月初完成註冊後,據傳將採「雙工廠」模式,一方面向寶沃汽車(Borgward)收購北京工廠,另將選址於武漢自建工廠,以獲得生產品質,並保障穩定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