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日韓++出口的搜尋結果,共93筆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商務部晶片項目辦公室主任邁克爾·施密特(Michael Schmidt)美東時間21日表示,該辦公室高級官員將訪問韓國、日本與台灣,與美國主要晶片夥伴就強化全球晶片供應鏈等重要議題進行交流。這是該辦公室(CHIPS Program Office)自去年9月成立以來官員的首度出訪。有分析人士說,美國官員出訪「晶片四方聯盟」(Chip 4 Alliance)夥伴,很可能是要試圖對中國的芯片出口管制取得共識。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6日傍晚在東京官邸與來訪的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尹錫悅就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表示:「在剛才的首腦會談中,已宣布完全正常化。」岸田則表示,日韓首腦就儘早重啟日韓安全保障對話和日韓副部長級戰略對話、並新設有關經濟安全保障的磋商機制達成了一致。
韓國3月6日公布政府解決二戰時期被強徵勞工對日本公司索賠問題的方案後,日韓外交互動加快,韓國總統尹錫悅16日展開對日本為期兩天的工作訪問。16日下午,尹錫悅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首相官邸會面。同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產業部)表示,日本決定解除針對向韓出口高純度氟化氫、 氟聚醯亞胺、光致抗蝕劑三種關鍵半導體材料的限制措施。韓國據此撤回之前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的申訴。
韓國政府6日正式公布解決二戰時期「徵用工」(日企強徵韓國勞工)對日索賠問題的「第三方代償方案」,主要內容是由韓國政府旗下的財團(基金會)代付韓國最高法院2018年秋季命令2家日本企業支付的賠償。日本政府繼而宣布,將啟動面向解除從2019年持續至今的對韓出口管制強化措施的雙邊磋商。
全球景氣趨緩,行政院主計總處周三(18日)將公布去(2022)年第4季經濟成長,學者與官員皆預期,因去年9月後出口持續下滑,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GDP)無法保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日本經濟研究所預期去年台灣人均GDP,將超越日、韓,學者認為有機會達成,卻可能曇花一現,今(2023)年挑戰度頗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2022年台灣人均GDP可達3萬5510美元(約新台幣113萬元),日本3萬4360美元,南韓3萬3590美元,台灣可望超越日韓,將躍居東亞第一。國發會稱台灣經濟基本面良好,在國際變局下展現強大韌性,是少數疫情下經濟表現穩健的國家,民進黨啟動宣傳機器大肆炒作好消息。不過,要冷靜提醒兩點:第一、台灣經濟正急速逆轉,明年將非常艱困。第二、台灣通膨與低薪問題更嚴重,社會貧富差距更擴大,這兩者對執政黨2024選情都非常不利。
拜登結束東亞訪問行程返回美國,「亞太戰略月」畫上完美的句點。拜登此行前夕,先在華府接見東協十國中的八國領袖,宣示美國與東協國家的「新紀元」。訪問亞洲首站選擇韓國,有意拉抬尹錫悅促進日韓合作,並參觀三星半導體工廠,宣示加強兩國半導體合作及經濟安全同盟關係。訪日期間出席了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東京峰會,並正式發表「印太經濟架構」(IPEF)。拜登就任1年多以來所建構的亞太戰略,可以說大致完成,形象清晰,目標明確。但是能否有效遏制中國的發展態勢,仍需要更多實際政策的推動與執行,以及時間的考驗。
拜登結束東亞訪問行程返回美國,「亞太戰略月」畫上完美的句點。拜登此行前夕,先在華府接見東協十國中的八國領袖,宣示美國與東協國家的「新紀元」。訪問亞洲首站選擇韓國,有意拉抬尹錫悅促進日韓合作,並參觀三星半導體工廠,宣示加強兩國半導體合作及經濟安全同盟關係。訪日期間出席了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東京峰會,並正式發表「印太經濟架構」(IPEF)。拜登就任1年多以來所建構的亞太戰略,可以說大致完成,形象清晰,目標明確。但是能否有效遏制中國的發展態勢,仍需要更多實際政策的推動與執行,以及時間的考驗。
大陸海關總署9日公布的4月進出口總值均較3月下滑,主因更嚴格防疫封控下,導致工廠停產、供應鏈中斷並引發內需驟降,已明顯衝擊外貿表現。大陸封控等不確定因素也擾亂周邊國家對其經貿放緩,特別是韓國、台灣及日本都出現對陸出口增速趨緩走勢。
受惠於日本製鐵擬再調高6月熱軋價格每公噸2萬日圓(約合153美元)、大陸積極推動基礎建設、韓國浦項光陽廠持續大修,及俄烏戰火延續鋼鐵原物料供需吃緊等四大利多因素帶動下,不僅鋼市前景陽光燦爛,也為中鋼6月盤價蓄積漲價動能。
印尼放寬煤炭出口禁令,減緩外界對供應中斷的憂慮,使中國煤炭期貨價11日下跌。印尼因煤炭供應不足而從元月1日起暫時禁止出口,但日韓等多國呼籲解禁,和其國家電力公司已獲得足夠煤炭供應後,12日起將逐步恢復出口。
印尼政府4日表示,在5日對日前公布的禁煤出口令重新審議之前,現在自己國內的煤炭供給面仍然很吃緊。
台灣機械工業公會12日公布,9月台灣機械業出口值不論以美元或新台幣計價,均創下連續13個月出口成長佳績,全年出口可望破300億美元、挑戰310億元史上新高。運費飆漲、缺櫃、原材料上漲及新台幣升值,將左右第四季機械業出口成長動能。
盤勢分析:
大陸停止進口台灣鳳梨,國民黨強攻蔡政府推動五年的「新南向」成效不彰,民進黨在臉書推出懶人包,批評國民黨說錯了,指出口美、日、韓、港都有成長。國民黨國際部主任李大中指出,民進黨拿無關新南向的美日韓港等國家地區來解釋,實在離譜,到底是在迴避問題、避重就輕,還是新南向已變成「迷向」?
在全球一片車用晶片短缺造成車輛減產的哀號聲中,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晶片之戰進入新階段〉一文指出,20世紀全球經濟最大瓶頸是經由荷姆茲海峽的原油,21世紀則是由台灣和南韓製造的半導體晶片。接著彭博資訊亦以〈世界倚賴台灣半導體已到危險程度〉指出最近車用晶片短缺,台灣在全球經濟的重要性突然大到不可被忽視。一連串報導,讓台灣沉浸在半導體產業光環的喜悅中。
台灣被排擠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外,官方要積極發展新南向應對。但根據最新統計,今年前10月我對東協10國出口衰退4.2%,全年恐難逃負成長,可能創下對東協連三年衰退。且其占我貿易總額比重也跌到15.4%,比前幾年掉約3%,推動新南向成績並不理想。
台灣無法加入RCEP、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持續升值,機械業面臨雙重打擊,未來銷RCEP成員國還要繳8%~10%進口關稅。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許文憲,將建請政府盡速與美國簽BTA或FTA,並呼籲新台幣匯率應緊盯中日韓等競爭國貨幣匯率,同升同貶。
RCEP完成簽署後,將對台灣產生多大衝擊?中經院經濟法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顏慧欣(見圖)表示,RCEP的基礎是四個生效已超過十年的自貿協定(FTA),台灣業者經多年調適已有成效,近年占東協的進口比重還有增長,因此,對台灣會有影響但並非核彈級。
日本去年7月宣布對南韓的氟聚醯亞胺、光阻劑、氟化氫三項半導體原料加強出口管制,引起南韓民間激烈反日。雙方對立了逾一年,到底是日本掐住了南韓的經濟命脈?還是南韓成功地擺脫了日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