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明朝的搜尋結果,共1,538

  • 立院明朝野協商 國民黨團要求陳建仁專案報告超思

    立院明朝野協商 國民黨團要求陳建仁專案報告超思

    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即將開議,各黨團預計明日召開協商,研議開會日期。不過,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藍營將要求行政院長陳建仁在總質詢前,針對超思雞蛋爭議、登革熱延燒議題,進行專案報告,接受備詢。

  • 潘金蓮非蕩婦、武大郎不矮? 教授揭古墓真偽

    潘金蓮非蕩婦、武大郎不矮? 教授揭古墓真偽

    元末明初小說家施耐庵的《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裡面收錄了許多經典故事,其中武大郎醜陋矮短和妻子潘金蓮的蕩婦形象深植人心,然而網路上有傳聞指出,河北出土的武大郎之墓可以證實,他和潘金蓮都是遭人陷害,才會變成臭名遠播的夫妻,不過大陸歷史教授反駁這種說法,直言武大郎之墓根本就是假的。

  • 明朝200多年沒能征服蒙古族 清朝一招讓其人口損失9成

    明朝200多年沒能征服蒙古族 清朝一招讓其人口損失9成

    蒙古族驍勇善戰,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統治時期,蒙古鐵騎足跡更是遍布歐亞大陸,一度伸向地中海地區,令全世界膽寒。元朝滅亡後,明朝曾對蒙古族進行圍剿,但北方邊防問題始終無法徹底根除,直到清朝大力提倡喇嘛教,這才降伏了蒙古族,還讓其人口損失高達9成。

  • 明朝為何滅亡 朱元璋作夢都沒想到 跟「小冰河時期」有關

    明朝為何滅亡 朱元璋作夢都沒想到 跟「小冰河時期」有關

    古代封建王朝的更迭,多數伴隨著人禍,像是外族侵略、起義軍的壯大,或是內部竄權奪位、結黨營私等,但是明朝的覆滅不僅僅是因為人禍,天災也占了很大一部份。大陸歷史學者直言,明朝末年正逢「小冰河時期」,極端天氣導致連年災害,間接造成上億人口身亡,百姓民不聊生。

  • 施工一半挖出古磚 工人嚇壞停手 專家驚喜:明代遺跡

    施工一半挖出古磚 工人嚇壞停手 專家驚喜:明代遺跡

    大陸四川一處公車站最近正在進行施工作業,未料在挖路燈基底時,意外挖出一塊古磚,施工團隊懷疑地底下藏有古墓或古建築,於是立刻停工通報相關單位,經過專家到場分析辨別,確認該處是來自明代的排水溝遺址,不過目前沒有考古挖掘計畫,先以回填方式保護,避免文物損壞。

  • 明朝16帝為何只有14幅畫像?1人甚至沒登基

    明朝16帝為何只有14幅畫像?1人甚至沒登基

    明朝享國276年,共經歷16位皇帝,然而留存下來的肖像畫卻只有14幅,甚至其中一人根本沒坐過皇位,沒有留下肖像畫的3名皇帝,分別為建文帝、景泰帝和崇禎帝,而經常「客串演出皇帝」、被誤用畫像的則是明朝的興獻王朱祐杬。

  • 古代當官也「看臉」 空有才華沒用 長太抱歉就被淘汰

    古代當官也「看臉」 空有才華沒用 長太抱歉就被淘汰

    古代不少人歷經「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了靠科舉翻身、光耀門楣,不過應試競爭激烈,就算很會讀書,也不一定能順利當官,因為古代其實也是個「看臉」的世界。在唐朝就算通過了科舉考試,也要經由吏部選拔,如果長相不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就會痛失當官的機會,明朝也將長相視作考試的加分項目。

  • 明朝滅亡後 15萬錦衣衛去哪了? 他竟帶頭降清

    明朝滅亡後 15萬錦衣衛去哪了? 他竟帶頭降清

    明朝錦衣衛是特務機構,直接聽命於大明皇帝,他們權力極大,不但能主動偵查案件、審判犯人,就連皇親國戚都可以直接抓捕,輝煌時期錦衣衛的人數更達到15萬之多,權力一度大到連東廠和西廠都要對其低頭。不過隨著明朝滅亡,外界不禁好奇那些令文武百官聞風喪膽的錦衣衛去哪了?事實上,除了戰死沙場、逃命自保,還有一人帶頭投降歸順了滿清。

  • 明成祖為何派宦官鄭和下西洋?2關鍵原因非他不可

    明成祖為何派宦官鄭和下西洋?2關鍵原因非他不可

    明朝時航海業發達,宦官鄭和曾七度下西洋,歷時28年,航行至東海、南海、泰國灣等地,總航程達到7萬多海里,然而下西洋這麼大的行動,為何明成祖會指派鄭和成為負責人呢?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是因為鄭和是外籍宦官,精通西洋語言與文化,第二則是因為他相貌堂堂且能力出眾。

  • 瑞士博物館失竊 倫敦臥底警找回價值8127萬元明朝花瓶

    瑞士博物館失竊 倫敦臥底警找回價值8127萬元明朝花瓶

    英國倫敦警方近日派員喬裝買家搗破犯罪集團,以尋回被盜取及售賣的博物館文物。此次行動中被尋回的其中一只花瓶,被鑑定為中國明朝永樂年間文物,估值約200萬英鎊(約新台幣8127萬元)。

  • 鄭和下西洋找一個人? 教授揭真相:滿足皇帝私慾

    鄭和下西洋找一個人? 教授揭真相:滿足皇帝私慾

    明朝時航海業發達,宦官鄭和曾七度下西洋,歷時長達28年,航行至東海、南海、泰國灣等地,總航程達到7萬多海里,關於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在歷史文獻記載中,一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身影,二是為了炫耀國力、展示富強,不過大陸歷史學家指出,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其實派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包裝成祖奪權篡位的合理性,改變百姓對他的看法。

  • 明軍打仗動輒數十萬大軍 清兵為何只有幾萬人?專家4原因揭密

    明軍打仗動輒數十萬大軍 清兵為何只有幾萬人?專家4原因揭密

    在許多史書或歷史相關影視作品中,凡是涉及到清軍的戰爭,清軍調遣的兵馬大多都是幾萬人,而明軍卻動輒數十萬,甚至還可能更多,對比之下就顯得清軍兵力很弱,究竟為何會造成如此大的人數差異?大陸歷史學者指出,主要有4個原因,分別為明朝大軍人數有灌水成分、清軍走精兵路線、清兵不易調動、清軍裝備升級。

  • 明朝官員上朝 突然內急怎麼辦?他忍住尿意下場卻超慘

    明朝官員上朝 突然內急怎麼辦?他忍住尿意下場卻超慘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工作狂」皇帝,連帶身邊的大臣也必須馬不停蹄為了工作忙碌,在明朝初年,不但早朝變得頻繁、時間提早,且早朝時間也跟著變長,據《明仁宗實錄》記載,早朝要處理的事項,大至軍事行動、小至民間訴訟,每一項都必須一一上奏、討論,但在長時間的開會中,官員如果出現尿意、便意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 明朝能臣眾多 皇帝為何派鄭和下西洋 全因3優勢

    明朝能臣眾多 皇帝為何派鄭和下西洋 全因3優勢

    明成祖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還有穩定朝貢體制等,因此從西元1405至1433年,派鄭和率領船隊前往西洋,不過明成祖底下能臣眾多,為何偏偏挑選宦官鄭和,主要是因為他對西亞非常了解,而且才思敏捷又通曉外語,從下西洋過程中就能看出他的統兵能力。

  • 船夫出了上聯 難倒大明狀元 400年後卻被一工人對出

    船夫出了上聯 難倒大明狀元 400年後卻被一工人對出

    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民間臥虎藏龍之輩比比皆是,明朝一位傳奇船夫隨口出了一個上聯,讓狀元郎栽了跟斗,甚至直到臨終也沒能解出下聯,沒想到一直到400多年後,才偶然被一個工人對出。

  • 「火船」啟示錄

    「火船」啟示錄

     中國一直有火船的水戰法。《三國演義》諸葛亮「火燒連環船」是戰史經典。我在香港海事博物館看過一種據說是宋朝型制的火船。船的設計很巧妙,前半部是炸藥和易燃物,船首有帶勾的刺,船中間有卡榫,可以將船一分為二。這船很小,專是為衝上前去,用倒刺緊緊勾住敵人大船底部,點燃火藥,讓船爆炸燃燒,船員再將中間卡榫打開,後半部便再脫開,變成脫逃的船。

  • 明朝這皇帝愛打架 被叫唆攻蒙古 殺7敵軍卻封賞萬人

    明朝這皇帝愛打架 被叫唆攻蒙古 殺7敵軍卻封賞萬人

    古代有些皇帝愛國愛民,無時無刻都掛心政事,有些皇帝則放縱享樂,在歷史上留下不好的名聲。明武宗朱厚照自幼不愛讀書,喜歡四處玩耍,還喜歡找人打架,經常和宮內的宦官、武士比武,甚至在別人的教唆下,向蒙古人宣戰,然而他領兵在戰役中只殺死7名蒙古人,卻下令封賞近萬人。

  • 朱元璋明孝陵600年來無人敢盜?專家點出4原因

    朱元璋明孝陵600年來無人敢盜?專家點出4原因

    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不過神奇的是,從朱元璋下葬至今600多年以來,孝陵竟從未被盜墓賊偷盜過,大陸歷史學者指出,主要是因為盜洞方向和一般不同、陵墓入口隱密、地處市區附近,以及清代皇帝曾派駐軍駐守這4個原因。

  • 劉伯溫死前留下1計 明朝200多年無人可解 卻被農民識破

    劉伯溫死前留下1計 明朝200多年無人可解 卻被農民識破

    熟悉歷史的人對於「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並不陌生,將劉伯溫比做前朝諸葛亮,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不過朱元璋雖然在劉伯溫的匡扶下成就明朝大業,甚至得以在危急時刻轉危為安,但因為生性多疑,劉伯溫擔心惹禍上身,最終選擇告老還鄉,臨死前還留下一計,不僅騙倒了朱元璋,也戲耍了朱家200多年,沒想到最終卻被一個農民給識破,讓後人再度被他的智慧所折服。

  • 明朝大將被俘拒歸降 皇太極一舉動 他感動落淚

    明朝大將被俘拒歸降 皇太極一舉動 他感動落淚

    歷史上不乏愛國的將士、大臣,即便成為敵國的俘虜,他們也寧死不屈,絕對不會投降。清太宗皇太極戰勝明軍後,俘虜了明朝大將洪承疇,並且不斷希望他能歸降,但用盡各種手段,他都沒有絲毫動搖,最後皇太極只好親自下場,以一件「貂皮大衣」,讓洪承疇感動落淚、順利歸降。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