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暐曜的搜尋結果,共23筆
童星出道、近年多在大陸發展的郝劭文,日前求婚成功,他1日在微博曬求婚現場照片證實喜訊:「以後也是有家的男人了,我們會好好過好自己的日子。」
古曜威今(1日)出席家扶基金會活動,邀請沈建宏、拐拐、黃暐婷(Apple)、游振宜(小優)、楊晨熙、成語蕎等藝人共襄盛舉,拐拐透露熱心公益的古曜威是小紅娘的化身,「凡是和古古有接觸的,都會帶來喜訊,他〈中意〉MV的女主角粿粿就是在定裝後、開拍前一天宣布結婚的好消息。」就連陳喬恩的老公Alan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也在記者會前一天宣布結婚的喜訊。古曜威聽到後立刻好奇的反問,「妳該不會要閃婚吧!?」嚇得拐拐趕緊撇清,並發下豪語:「你放心,如果我閃婚,今天的畫作我通通買下來。」
2022年縣市長選舉將出現不少超級戰區,台中、彰化因過往政治立場較搖擺,成四黨兵家必爭之地,日前有媒體報導彰化縣長人選民進黨高層屬意徵召前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對此,媒體人黃暐瀚8日在政論節目預測,機率應該非常高,且不只有吳音寧,「新竹林飛帆、台北吳怡農」也很有可能,雖然選上機率低,但若2024選立委,卻非常有可能。桃園孫先生則認為,吳怡農不可能選台北上市長。
以為學了琴、棋、詩、畫就有「素質教育」?正確來說這是軟實力,是由生活中點滴累積豐富經驗的人格養成,包含一個人的說話談吐、服裝儀容以及眼界深遠等,這些都是素質養成的基本元素,也正因為素質教育很生活化,並非得如求學問那樣正經八百,甚至連一些父母不希望孩子玩的電玩,倘若能善用其對孩子的吸引力,在興趣與責任間,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自制力,甚至是責任感與團隊合作也能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題材!
「想要幫孩子擁有成功的未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財務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這段話是我曾在巴菲特的一則專訪中讀到的,他更表示:「這永遠不嫌早,無論是教導孩子1元的價值、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別、存錢的價值──它們全都是孩子在非常年幼時就會遇到的概念,能夠幫助他們了解這些事,當然最好。」
這兩天收到以前的學生「大寶」,從南部寄來的明信片,問候的同時也說道,暑假過後即將成為台大法律新鮮人,開心及光榮之情滿滿寫在明信片上!身為昔日老師的我當然替他感到驕傲,期許未來能為這社會盡一己之力。
暑假期間,該如何讓孩子玩得快樂又充實?緊接著108課綱即將實行,既然孩子是學習的主體,那「打開學習者的眼界和累積有意義的生命經驗」,就是學齡階段最重要的寶藏。
記得有段影片內容是訪問芬蘭來台的交換學生「芬蘭教育的學習經驗」,影片中的學生談到:「在芬蘭,學習進度是跟著班上學習最慢的同學排定,如果進度較快的同學覺得無聊,老師會給他們額外或課外的東西,讓這些同學們自己在旁學習,不過那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大家都要學到所有的東西。」
108年國中教育會考落幕,許多時事題材考驗學生融會生活與課本知識的能力。其中國文作文是以政府推動「青銀共居」為引,政策結合民間資源,鼓勵年輕人與銀髮族一同居住、生活,讓考生思考台灣高齡化社會議題,並講述自身與年長者互動經驗。
有一個泰國的廣告叫做《努力一點點》。影片中的小男孩對踢足球很有興趣,也很努力練習,但是他表現得並不好,教練甚至跟媽媽說他用頭頂球的技巧是零分。媽媽聽了雖然不好受,但回家後她卻告訴她的孩子:你的教練說你很努力啊!剛開始你連球都碰不到呢。再努力一點點,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在媽媽的鼓勵下,孩子持續努力的練習,最後終於在比賽時為隊伍頂進關鍵的一球。
「關心兒童、了解孩子,讓工具更精準」,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院長吳志雄、計畫主持人心身醫學科臨床心理師彭兆禎與暐曜教育科技董事長林美慧,於3月25日進行「兒童氣質量表常模更新臨床試驗計畫」簽約儀式。
「父母」是一個終身無法辭職、難度又高的職業,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並沒有附帶他的「教養說明書」,即使是同一環境下生長的雙胞胎,也都會顯露不一樣的氣質。不可否認,有些孩子的氣質確實比較不討喜,例如:活動量大的孩子,動來動去、毛毛躁躁;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做事、讀書都不專心;堅持度高的孩子,固執得難以溝通。
春節假期結束,孩子們也開學了。手機上的群組看到不少家長歡欣鼓舞的貼圖,表示孩子上學,他們也解脫了;然而也有另一群家長是重拾「上兩種班」的生活:白天上班,晚上是孩子的老師兼教務主任。
依照衛福部的統計,至2018年第3季為止,有將近3000名兒童遭虐,其中約3成是6歲以下的孩子。以受虐類型來說,最大比例是「不當管教」。
如何評測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進而「用網路科技實現因材施教」?台灣醫界臨床心理師廣泛使用的「天生氣質評測量表」,可透過科學的方式,描繪出學齡前孩子完整的特質資訊,暐曜教育科技計畫與資深心理師彭兆禎團隊攜手合作,可望在今年內完成常模更新工作,賦予「天生氣質評測量表」新生命。
我有一個朋友,原本對生養孩子十分沒有信心,沒想到兒子出生後非常乖巧好帶,而且長得相當俊秀,小小年紀就當上童裝模特兒。她滿懷信心的迎接第二個孩子,如她所願是女兒,可是女兒一出生就很磨人,讓她直呼「是來討債的嗎?真想把女兒塞回肚子裡」。她很坦白的告訴我,由於兒女在天生氣質上的差異,她承認自己對兒子比較偏愛,對女兒則懷著一種矛盾的情結。
有一對夫妻,兩人的人格特質非常相似,都是中規中矩的「模範生」類型,他們工作有成、衣食無虞,可是在教養獨生兒子上,卻非常挫折。他們自認為做了最好的身教示範,可是兒子的課業表現卻令他們非常失望。有一天晚上,媽媽聽到兒子房間傳來笑聲,近前一看,發現兒子正和幾個朋友在網上群聊,書桌上放著好幾本漫畫。媽媽勃然大怒的罵說:「不好好念書,看什麼漫畫!」隔天,老師打電話給媽媽,告訴他學校舉辦了一項「漫畫三國」的比賽,兒子自願組隊參加,需要放學後留下來準備。老師還誇獎兒子人緣好,是一個很棒的領導者。
許多人都聽過愛因斯坦說的這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孩子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就擁有高度的動機和驅力,不需要父母或師長的督促,自動自發的去努力做好。
今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的題目包括:「是否必須要遭受不公,才能瞭解何謂公正」、「我們可否對藝術無動於衷」、「所有真理都是最終確定的嗎」等。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孩子在什麼階段才會開始思考?
如果問父母:「孩子應不應該有夢想?」相信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如果再問:「你會支持孩子的夢想嗎?」相信大部分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當有一天孩子真的提出他想做的事時,問題就來了:做這件事會不會影響課業?成功的機率有多大?失敗了怎麼辦?就算成功了,有什麼價值?對將來就學、就業有什麼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