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曲兆祥的搜尋結果,共18筆
台北市長選戰備受關注,有民調顯示,在三名主要參選人中,民進黨陳時中支持度以23%墊底,且台北市民對於他的喜好度也較低,僅29%喜歡、52%不喜歡、19%未表示意見。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對此分析,「新鮮感褪掉,就會回到基本面」。
中國大陸演習第二天,國防部公布台海周邊有68架次共機,但空軍公布為49架。國防部表示,49架指的是飛越海峽中線以東的共機。針對台海周邊共機68架為何變成49架次? 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認為,68架次共機可能是所有出來的共機數字。49架則是已過中線才算;可能是因4日對岸發射東風飛彈、卻未第一時間公布的教訓,因此我們官方5日就搶著公布,後來發覺數字好像哪裡不對,才修正為49架。
國民黨到底會派誰出馬桃園市長選戰,一直是各界關注焦點。台師大教授曲兆祥指出,今年藍綠在桃園都沒有領袖型的政治人物,國民黨前台北市議員羅智強的優勢在於知名度,但羅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將知名度轉換成支持度和團結地方派系;若最後是藍委魯明哲出線,羅是否願意幫魯抬轎也會是問題,這也會成為國民黨在桃園選戰的最大考驗。
2022年桃園市長選舉,藍營會派誰出戰?最新民調顯示,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以24. 3%支持度比29. 0%,輸給民進黨籍衛福部長陳時中4.7個百分點,但以25. 8%贏過民進黨立委鄭運鵬的22. 9%。陳時中與國民黨立委魯明哲相比則已被「逆轉」,魯支持度27. 6%,陳26. 3%。台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分析,陳時中支持度可能還沒有滑到底部,有機率會繼續往下掉。
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拋出新竹縣市合併議題,也讓2022選舉相關議題包括「藍白合」在內引起政壇熱議。對此,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兼任教授曲兆祥近日接受港媒專訪表示,2022藍白合在縣市首長層次,只有可能是藍營拿新竹換柯文哲的台北「讓小拿大」,他直言,即便國民黨處於低潮期,全台也大概還有超過20%的支持率,「國民黨一定會要求柯文哲不提名台北市長」,問題在柯能不能擺平白營內部聲音?副市長黃珊珊願不願意接受?這都是問題。
2022台北市長選舉備受各界關注,大家都相當好奇各黨將會會如何布局,並派出哪位戰將參選。對此,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曲兆祥則分析,「2022會是民眾黨的生存之戰,全台22縣市大概只有新竹市『比較有點機會』」。
共軍連日派軍機擾台,戰機甚至跨越海峽中線,也讓台海情勢再度受到關注,兩岸局勢一觸即發!對此,師大政治所教授曲兆祥觀察,中美台三方動作頻頻,但在11月3日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前都是「迷障」。
國民黨敗選也導致黨內出現重組、改革聲浪,師大政治所教授曲兆祥觀察,國民黨的檢討結果都是要「把別人打掉重練」,「這叫權力鬥爭,不叫打掉重練」。他認為國民黨應提出黨的核心價值,而非只以九二共識當作定海神針,以一擋百。
韓國瑜在元旦到台南參加升旗典禮回防造勢,凸顯出翻轉台南的決心,儘管二00八年前總統馬英九聲勢最旺之時,總統票狂勝兩百二十萬,綠營仍能在台南守住過半選票,藍營三屆以來都難以攻破綠營的「府城防線」,韓國瑜將龐大的韓粉搬到綠營鐵票倉,用人數氣勢鼓舞不滿蔡執政、原本卻不願出來投票的基層人士,進而願意貢獻「一票之力」,最終可望衝破綠營缺口,在全台開出亮眼成績。
台南市超過十年、連續三立委皆為民進黨囊中物的,這次立委廝殺格外慘烈,國民黨評估,本屆台南市可望初露「藍天」,只要拿下一席,總統之戰即有八成勝算,因此韓國瑜特地參加今天台南市元旦升旗,期待透過氛圍激勵民氣凝結,翻轉致勝。國民黨台南市黨部主委謝龍介進一步分析,台南市第一、二以及第四選區藍營都有翻轉機會。
外傳兼任台北市公訓處長的研考會主委曲兆祥職務將被調整,釋出研考會主委職。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出席明倫公宅開工典禮後受訪表示,已找到台大骨科主治醫師王崇禮擔任,曲兆祥就不用兼任了。
台北市議員今天詢問研考會主委曲兆祥,認為市長柯文哲最令市民滿意的政績是什麼?曲兆祥回應,他個人認為是「內部管理」,柯文哲也說「差不多是這樣」,但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北市府研考會前主委陳銘薰去年10月請辭後,由黃銘材暫代研考會主委,柯文哲市長1月曾透露屬意由曲兆祥接任,昨晚間確定,曲兆祥由公訓處長轉任研考會主委,2月15日接任。
台灣即將在1月16日選出新總統,選後兩岸關係備受關注。台師大政治系教授曲兆祥11日受訪分析,如果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當選,接下來4個月過渡期,蔡應謹言慎行,因為她的一言一行都牽動台海局勢;北京當局則要保持耐性,別太早對蔡下定論。
國民黨立委蔡正元在本周一因為立法院長王金平一席服貿是黑箱的言論,在臉書上鼓勵不認同此論調的支持者,政黨票可以改投新黨,這種分裂投票的論點讓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曲兆祥認為,在選後政黨可能會重組。
尼加拉瓜是台灣的邦交國,但興建跨洋大運河卻找上有大陸背景的香港公司參與,引發外界揣測。對此,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曲兆祥接受香港《明報》採訪時表示,兩岸在外交上存在默契,此次事件並不等於「中國要撬台灣的外交牆腳」;但若從傳統外交觀念來看,這對台灣是一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