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有疼痛的搜尋結果,共573筆
北埔鄉知名休閒農場老闆陳邦明今年初曾出現胸口悶痛,經過北埔消防隊人員判斷疑似心肌梗塞,緊急載送至可以施作心導管手術的醫院,以縮短處置時間。經手術後,陳邦明戒掉30年菸癮,誓言持續行善,近日也特地返回北埔分隊,感謝當初執行救護的兩名消防員。
50歲陳先生年輕時因脊椎損傷致下肢癱瘓,以輪椅代步仍飽受神經性疼痛所苦,最嚴重時1天要服20顆止痛藥,經試過增生療法等多種治療,去年底接受脊椎嗎啡幫浦手術(「高端神經調控治療」),直接將嗎啡作用在中樞神經,疼痛感大幅降低,也不再睡到半夜痛醒。
嘉義51歲陳小姐4年前出現肌肉僵硬、廣泛性疼痛現象,四處求醫找不出病因,由於從事保險業,還被誤認「裝病詐保」。陳小姐輾轉至光田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確認罹患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在嘗試「重複經顱磁刺激術」,連續治療3個療程後,發作頻率已大幅降低。
許多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但腹部聚集許多器官,該如何判斷可能生什麼病?對此,吳耿良診所院長吳耿良表示,引起腹痛的成因眾多,並拆解6種腹痛位置,包括右上腹、左上腹、肚臍周圍、右下腹、正下腹及左下腹等,各自所代表的可能疾病。除此,他也提醒,當腹痛發生時,應注意是否急性發作、有無伴隨其它症狀,若能完整描述,將有助醫師找出正確病因。
腰酸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但要注意有時原因可能不單純。對此,維尚泌尿科診所指出,腰疼不容忽視,恐為泌尿道器官出問題所產生的症狀。並分享3招簡易判斷,若是有動作才發生的腰疼,多為身體骨骼肌肉結構的問題;一旦伴隨發燒、頻尿、想吐等症狀,或呈現由內向外的悶痛,且姿勢改變也不會減輕痛感,就要特別小心。
一名60歲開業醫師,某次看診時突然感到胸痛不適、胸悶,原以為是肌肉筋膜炎造成便不以為意,但後續症狀卻逐漸加劇,且伴隨下巴和左肩非常痠,這才讓他意識到是心肌梗塞,急診就醫一查,果然有一條血管幾乎100%塞住。急診科醫師魏智偉指出,心肌梗塞的症狀辨別非常重要,並提供5字警覺徵兆,包括「增、質、轉、嚴、始」,出現時就要特別當心。
腹部聚集了相當多的器官在其中,但腹痛時民眾往往第一個反應就是吃壞肚子,也因此忽略了緊急重大疾病而延誤就醫的消息時有所聞。正因為腹部當中有非常多的器官,也因此出現疼痛等不適時,應留意疼痛的位置,適時前往就醫。
一名40歲男子某日因肩頸不適就醫,一進入診間就表示,因落枕希望醫師開藥,3天後因頸部更痛還頭暈而回診,一量血壓(收縮壓)竟已高達200毫米汞柱,之後3天又回診,這次更為嚴重是肩膀以上沒有知覺,檢查發現動脈血管已經硬化。醫師表示,男子如此年輕就動脈硬化與其工作壓力有關,民眾一定要適度紓壓,以免危害健康。
65歲的資媒體人陳文茜在2019年罹患肺腺癌初期,雖已動手術將腫瘤切除,但病況時好時壞,此外近年來更飽受敗血症、腦部疾病、蜂窩性組織炎等病症所苦,但她仍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而今(17)日,她也在社群上更新病況,透露:「我從來沒有和死亡這麼近過。」
台灣7年前出現接種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產生不良反應的「痛痛女孩」,近期有數起個案勝訴,衛福部卻堅持上訴。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今日批評,衛福部敗訴後修改遊戲規則,違反母法《傳染病防治法》的立法意旨,對申請救濟者情何以堪,除非有明確斷定個案非受疫苗所害,否則均能請求救濟賠償,盼衛福部別再上訴。
偏頭痛發作時,可能連喝水、彎腰用力或刷牙等小事都會引起劇烈疼痛,花蓮50歲潘女士長期受慢性偏頭痛困擾,吃止痛藥成藥與針灸治療成效都已甚微,到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俞名看診後,每3個月施打肉毒桿菌作預防用藥,再搭配其他藥物,治療8個月後,已有明顯改善,提升生活品質。
新竹縣50歲林姓婦人,長期緊張愛操煩,睡眠品質差,上班會因工作壓力偶有牙齒緊咬的情形,近年發現除了牙齒緊咬狀況明顯外,開始張口也出現疼痛感,甚至吃東西時無法大口吃,顳顎關節開始出現聲音,睡覺時甚至壓到會疼痛,臉部跟頸部肌肉也有疼痛感,牙科診斷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給予咬合矯正器卻沒有明顯改善,求助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鄭映芝醫師。
腰痛的原因眾多,一般人會直接想到骨骼或肌肉受傷,但泌尿科醫師表示,腰痛也常與泌尿系統有關,例如當腎功能受損時,因腎臟無法排除體內毒素,會導致腰部不適,這時會出現水腫、尿量變化等症狀。因此,民眾腰痛時,也要小心可能是泌尿系統引發的腰痛,應儘速就醫診斷。
71歲吳小姐日前因跌倒右腳粉粹性骨折送往急診,候診期間實在疼痛難耐,經施以「超音波定位神經阻斷術」,疼痛程度大幅減緩直至動刀,不僅能維持止痛8小時以上,緩解病人疼痛,同時也減緩傳統藥物止痛,醫護需頻繁看顧的負擔。
高雄74歲陳姓退休女老師,任教職經常高舉右手寫黑板字,長期下來造成肩關節疼痛,晚上痛到難以入眠,連舉手梳頭髮、扣內衣都很困難,被診斷罹患退化性肩關節炎,後來接受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右手可高舉,疼痛也解除,重新投入到喜愛的興趣及社交活動。
嬰兒打針大哭大鬧,是不少新手爸媽的夢魘,不過最近科學家找到解決辦法。美國費城湯姆士傑佛遜大學(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發現,在新生兒打針時播放具有鎮靜效果的音樂,可以有效緩解疼痛。這是進行類似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23歲男大生小偉(化名),平常除了忙上課,也喜歡跑步、打籃球。半年前,小偉開始覺得下背痠痛僵硬,早上起床時更明顯。某天半夜莫名出現胸痛,呼吸不順,以為是心肌梗塞,但心電圖與抽血檢查卻都正常。隨後他開始出現屁股疼痛,甚至腳後跟、膝關節也會腫脹,經過3個月休養,症狀都沒有解除,最後決定求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確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一名55歲男子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衰竭,近來吃完午餐後就大腦昏沉、全身肌肉酸痛如同重感冒,趕緊就醫。醫師詢問後發現,原來是因男子整天喝水量不到500毫升,尤其午餐後未再喝水,導致上述不適症狀。男子充分補水後,上述症狀也不藥而癒了。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據統計,國人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約32.2%,相當於每3人就有1人。醫師指出,皮蛇發生部位以軀幹和四肢為主,但有10%到15%患者病灶發生在臉部,可能侵犯到眼睛、耳朵甚至腦部,另有3成患者的神經性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甚至長達1年。
美國佛羅里達州39歲女子克莉絲托(Krystal Talavera),兩年前因為服用含植物葉「卡痛」(Kratom)萃取物的保健食品,因而陷入昏迷,緊急送醫後仍不治身亡。家屬控告保健品銷售業者「Kratom Distro」不當致死,上週四(27日)佛州聯邦法院判決出爐,業者必須賠償死者家屬1,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