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有肥胖的搜尋結果,共371筆
台灣約有20%的民眾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每5人當中就有1人,症狀包括火燒心、慢性咳嗽、胸痛等。專家表示,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因子包括肥胖及抽菸。若要改善症狀,日常生活應避免穿著緊身衣著、睡前3~4小時別吃消夜,餐後也應保持直立。
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已成為許多現代文明國家民眾的常識,但全球仍有高達30億人有患有肥胖與超重問題,其中尤以腹部肥胖對健康造成的風險最大。不過我們生活中也會發現,似乎有特定的一些人不論怎麼吃都不會胖,尤其是永遠都有令人羡慕的結實細腰。最近研究人員發現腹部脂肪與遺傳因子有關,並且開發出以基因學理為基礎的減肥療法,未來只要一年打上一針,就能消除腹部脂肪並擁有健康的細腰。
肥胖是萬惡的根源、健康的殺手,更對性功能有危害。有醫師分享真實案例,一名年輕男子因下體潰爛就醫,診斷後才發現他不僅體重破百,還有包皮過長的問題,在現在這個炙熱的天氣,「GG有如雙層夾心」般被肚皮和包皮封閉,導致整根生殖器悶到發炎,多次回診仍未改善,只有體重越來越重,醫師無心一句「怎麼又胖了?」,更讓這名男子當場氣炸。
史瓦帝尼駐華大使恩西比,日前在史國駐華大使館官邸頒贈公益慈善獎章,給致力於推動促進史瓦帝尼國民健康之內湖長春診所劉伯恩醫師,讓相隔在1萬1千公里的史國人民感受到台灣人民的愛心付出,並協助史瓦帝尼人民降低肥胖症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之罹患率。
你也常久坐不動嗎?現代人上班、上課長時間坐著維持相同的姿勢,不僅要擔心屁股變大、大腿變粗之外,有醫生示警,久坐只要超過標準範圍2小時,就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甚至還會提高死亡率,「久坐」看似再平凡也不過的舉動,帶來的傷害卻不可輕忽。
很多人每晚都開著電視,不知不覺睡著,但新研究顯示,這麼做可能會導致早死。
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紀為65歲,但就算平時不抽菸、不喝酒也不愛吃肉,仍有可能被大腸癌盯上!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指出,上述危險因子只適用於50歲以上的人,而5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則和肥胖、吃甜食最有關係。
感染新冠病毒復原以後,恐怕不是真的吃了「無敵星星」,越來越多康復者為「長新冠」所苦!醫師指出,根據最新研究顯示,除了高齡、肥胖之外,吸菸或使用電子煙亦與長新冠有關。
專精於兒少、上班族營養的營養師何埻安,大學時期曾經歷低潮期,透過飲食規畫重新找回健康,從此將營養師視為人生夢想。在醫院任職期間,曾收治因肥胖遭同學排擠的混血小孩,透過傾聽,最後突破對方心房,改善了生活習慣。面對厭食的藝校學生,也成功藉由飲食糾正,讓對方健康瘦下來,對她而言,幫助別人所得到的回饋,是她工作中最開心的事。
努力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卻瘦不下來?罪魁禍首,可能是空氣污染!在水、灰塵、食物包裝、衛生用品、家具和電子產品中,都可能帶著看不到、摸不到的「肥胖因子」(obesogens)。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
腰圍一年比一年粗?BMI默默升高?別以為只是久坐發福,當心「代謝症候群」上身,各種疾病隨之而來。據國民健康署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歲以上國人超國5成有腰圍過粗且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情形 ,如果沒有及早治療,代謝症候群患者將比一般人多出6倍的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知風險,以及2倍以上的心臟病與腦中風風險。
本土新冠肺炎升溫,儘管多數都是輕症,但仍要多加注意。營養師許育禎在臉書發文指出,許多文獻發現,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體重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以及兒童,都會增加罹患重症的風險,千萬不可不慎。
腰圍一年比一年粗?BMI默默升高?別以為只是久坐發福,當心「代謝症候群」上身,各種疾病隨之而來。據國民健康署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歲以上國人超國5成有腰圍過粗且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情形 ,如果沒有及早治療,代謝症候群患者將比一般人多出6倍的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知風險,以及2倍以上的心臟病與腦中風風險。
疫苗保護力指的是,比較有無接種疫苗的兩類族群,感染風險呈現的數字落差。許多醫學報告指出,影響疫苗效力的因素與性別、基因、年齡、體質等存在密切關係。土耳其一項研究針對「嚴重肥胖」及「正常體型」族群進行實驗,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40可能會影響疫苗效力,效果足足低了27倍。
小時候胖,不是胖?台南麻豆新樓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莊立奇表示,肥胖會造成生長荷爾蒙異常讓孩童長不高,也會增加脂肪細胞數量,成年後更可能肥胖。
隨著飲食精緻化、3C產品的興盛,不少孩童從未運動、平時更是智慧型手機不離身,使其暴露於過度肥胖、體態異常的風險倍增。《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所刊登的研究報告宣稱,兒童時期的心血管事件與成年後的心血管疾病呈現高度關聯,且可能增加成年死亡率;呼籲家長切莫輕忽子女的肥胖問題。
依據最新的一些醫學期刊報導,目前侵襲全球的COVID-19病毒感染,其發生重症的比率,仍就是以肥胖族群居多,尤其是以高齡又有三高之病態性肥胖者占最大宗,但許多想減重者,對於大多數強調要嚴格限制飲食熱量的攝取之減重模式,又是打退堂鼓的主因。 在這方面專業的肥胖症專科醫師,也是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劉伯恩醫師和婦女醫學專家潘俊亨醫師,兩位醫學專家累積了歷年來豐富的臨床經驗,出版了一本名為《不痛苦減重一次就成功》的新書,其目的就是讓想減重的人能「快樂」的減,而且能維持不復胖的境界。
愛吃火鍋的人注意了!一名17歲男子近日常半夜劇烈腹痛,而且大多都是半夜睡到一半的時候痛醒,醫師一照超音波驚見,至少有五顆膽結石,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男子常常把火鍋當宵夜吃,體重甚至飆升十多公斤,醫師警告,除了肥胖問題,高油脂食物容易形成結石,可能還會導致胃食道逆流。
巴西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地兒童飲食生活習慣不良,導致每100名的5歲以下兒童有10人體重超標,其中7人超重、3人已屬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