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未實現獲利的搜尋結果,共170筆
金控雙雄領頭衝刺獲利。國泰金控10日公告7月稅後獲利160.8億元,拿下單月獲利王,年成長511%,前七月淨利亦近490億元,每股稅後淨利(EPS)3.06元;富邦金控7月稅後亦賺125.3億元,前七月稅後純益554.5億元,率先衝破500億大關,持續穩坐金控獲利冠軍,EPS達4.19元。
聚焦產業投資的創投業以10年為獲利期,鴨子划水全憑比氣長。最新台灣地區5000大企業營運排名中,金控旗下創投子公司仍有亮點,台新創投、中國信託創投的營收淨額表現,連年上榜前五強。尤其,台新創投在2022年5000大企業榜單中,排名「全國最佳經營績效」前10大企業的第二名,僅次於長榮海運,特別突出。
國安基金管理委員會於7月13日召開第二季例行會議,通過今年至6月底止的財務報表,財政部表示,國安基金第八次護盤至第二季止,僅出脫部分持股,已實現、未實現獲利合計115.07億元,其中已實現獲利為46.2億餘元,收益率約21.55%。
致和證(5864)公布4月自結損益,稅後純益2.3億元,大幅超越3月的9,822.2萬元,繳出倍增成績,每股稅後純益(EPS)達0.864元,更勝2月0.823元表現;累計前四月EPS已達2.447元,躍居證券業今年以來獲利大黑馬。
3月歐美銀行接連爆雷引誘空頭大軍出籠,數據供應商Ortex指出,截至3月底,做空者利用銀行股拋售潮狂賺逾70億美元,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筆橫財。
臺灣企銀去年獲利創史上新高,但股利創14年來新低,29日法說會中,臺企銀副總陳紹晃29日在法說會中強調,因去年底帳列其他權益為負數,因此縮減可供分配盈餘空間,隨著今年評價提升得以迴轉,將於未來成為可分配盈餘回饋給股東,即未來股利可以期待。
隨著新的一年將至,外界關注國發基金年終績效。國發基金執秘蘇來守30日指出,今(111)年獲利上看300億元,創下國發基金成立50年來的新高,除了台積電外,其他轉投資事業也貢獻良多,預計繳庫金額達130億。
升息趨勢不止,大型壽險公司恐難有配息能力。南山人壽、國泰人壽、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及中國人壽都已宣布在10月1日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五家公司淨值比9月底多約7,000億元,但保險局已發函要求,重分類債券的跌價缺口扣除其他權益正值後,全數提列特別盈餘公積,提存不足者隔年再算一次,再不足就繼續增提,即若債券價值一直未回升,五家壽險恐難上繳股利。
升息趨勢不止,大型壽險公司恐難有配息能力。南山人壽、國泰人壽、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及中國人壽都已宣布在10月1日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五家公司淨值比9月底多約7,000億元,但保險局已發函要求,重分類債券的跌價缺口扣除其他權益正值後,全數提列特別盈餘公積,提存不足者隔年再算一次,再不足就繼續增提,即若債券價值一直未回升,五家壽險恐難上繳股利。
全球升息列車還沒停下來,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新光人壽、中國人壽及台灣人壽等六大壽險估計,目前若債券殖利率反彈1個百分點,合計淨值就會減少約5,800多億元;股市若上漲10%,淨值增加近2,700億元;新台幣若對所有貨幣都貶值1%,則獲利與淨值約影響400多億元,且主要是影響獲利。
富邦人壽穩坐壽險業股票投資王。上半年台股回檔逾18.6%,美股亦下跌15%~30%,富邦人壽前六月仍在股海之中,實現近545億元的資本利得,創同期新高紀錄,台股年化投報率高達21%,國外股票年化投報率亦近15%,讓富壽上半年稅後純益632億元,亦坐穩壽險獲利王。
2022年壽險經營恐面臨「五窮六絕」壓力。新台幣5月下旬急升逾2.5%,美國公債及公司債今年前五月反彈逾百點,股市震盪加大,加上部分壽險公司有承保防疫險的產險子公司,四大不利因素讓前六大壽險5月獲利恐面臨百億元保衛戰,單月可能創今年新低。
股債雙跌,壽險業遭遇史上最慘4月。金管會公布,壽險業4月底淨值降到1兆6,992億元,創2020年3月之後、即25個月來新低,單月淨值「蒸發」4,938億元,創史上最慘4月,累計前四月壽險業淨值共少1兆230億元,亦是史上同期淨值減少最多的一次。
國泰人壽經常性收益率將終結連二年下降,止跌回升。國泰金控23日舉行法說會,揭露升息對壽險業將是短空長多,雖然國壽3月底淨值下金融資產評價是未實現損失747億元,單季減少1,768億元,但若以IFRS17的精神計算,淨值不降反增1,400億元,4月新投資的債券利率已達4.5~5%,今年全年經常性收益率(recurring)預計將止跌回升,即利息收入將顯著增加,代表利差損壓力下降。
2022年升息威力超強。據壽險業公布最新財報顯示,首季壽險業稅後獲利雖達1,091億元,創歷年次高,但同時間,淨值項下金融資產出現1,603億元的未實現損失,由於淨值下跌,壽險首季綜合損益是負5,328億元,比2020年3月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時更慘,當時綜合損益是負4,818億元,等於今年首季壽險淨值減少程度,高於二年前。
持有台股市值逾1.1兆元的富邦人壽與國泰人壽,首季台股動向「揭曉」。兩大壽險龍頭都減碼科技股、加碼金融股,尤其富壽首季含市價減損,股票部位應減逾1,100億元,大量出脫科技股及高價股,如台積電、聯發科、聯電、AED-KY、智源、聚陽等,應是高點實現獲利、落袋為安,富壽首季應有實現股票資本利得300~400億元。
先獲利了結出場,再逢低回補。據金管會24日公布最新統計,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底,壽險公司約減持台股900~1,000億元,據先前大型壽險公司揭露,應是對漲幅已高個股「實現獲利」,或對前景展望不佳股票「汰弱留強」,3月再伺機會逢低回補部位。
股債市波動大,壽險2月不太敢處分股債資本利得,六大壽險公司2月賣股票或債券的資本利得不到1月的四成,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債券大跌價,股票若再賣太多,恐淨值下跌過快;二是新台幣貶值有匯兌利益,不用賣太多股債來撐獲利;三是部分公司股票未實現獲利所剩不多。
2021年壽險台股投資獲利王,非富邦人壽莫屬。富邦金控11日舉行法說會,揭露富邦人壽去年第四季加碼台股,年底台股部位達6,332億元,占其資金的13.4%,同時富邦金總經理韓蔚廷亦表示,台股近期受外在環境影響波動較大,但整體表現仍是強勁且未來看好,富壽會伺機逢低進場,投資具中長期價值的個股。
新台幣兌美元1月貶值0.5%,壽險匯兌壓力大減。金管會1日公告,1月壽險海外投資若完全不避險,可有匯兌利益545億元,因此當月提存106億元外匯準備金,且因為避險工具變便宜,在避險後1月整體匯兌總成本為新台幣32億元,創2019年5月之後、即32個月的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