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本幣的搜尋結果,共247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期間,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當地時間21日傍晚共同發表兩份聯合聲明。
儘管去年中國大陸備受疫情及美元快速升息、俄烏衝突等外部因素的挑戰,但人民幣國際化仍然持續加速發展。渣打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環球指數(RGI)於2022年11月創出3452點的歷史新高。全年上升26.6%,增幅更是超越了前年的18.5%。
儘管去年中國大陸備受疫情及美元快速升息、俄烏衝突等外部因素的挑戰,但人民幣國際化仍然持續加速發展。渣打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環球指數(Renminbi Globalisation Index, RGI)於2022年11月創出3452點的歷史新高。全年上升26.6%,增幅更是超越了前年的18.5%。
習近平呼籲海合會六國成員,對中國輸出原油及天然氣改用人民幣結算,無異是對石油美元的公開挑戰,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程,更攸關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與重組,引起國際間高度關注。包括沙國在內的海合會成員並未明確表態支持習的呼籲,但實際上針對石油人民幣議題,中沙已討論長達6年之久,今年3月傳出沙國打算將人民幣計價期貨合約納入最大國營石油公司Aramco的定價模型,石油人民幣將緩步實現。
習近平呼籲海合會六國成員,對中國輸出原油及天然氣改用人民幣結算,無異是對石油美元的公開挑戰,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程,更攸關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與重組,引起國際間高度關注。包括沙國在內的海合會成員並未明確表態支持習的呼籲,但實際上針對石油人民幣議題,中沙已討論長達6年之久,今年3月傳出沙國打算將人民幣計價期貨合約納入最大國營石油公司Aramco的定價模型,石油人民幣將緩步實現。
大陸新一屆政府將展開5年任期,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建議,未來5年要著力提高匯率市場化,完善中間價或基準匯率形成機制。匯率市場化有助提高人民幣公信力。且可倒逼中國轉變外貿發展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由貿易大國轉為貿易強國;倒逼企業通過技術進步改善議價能力,在跨境貿易計價結算幣種選擇爭取主動,包括更多用本幣計價結算應對匯率波動風險。
人民幣今年對美元貶值超過12%,昨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7.2081元,創2008年以來新低。市場認為是人行容許進一步貶值。曾長期任職大陸外匯管理部門的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人民幣目前波動尚在可承受範圍,若過度波動,人行有足夠實力干預。「至於什麼情況下人行會直接出手,投機者自己去想吧,因為人行沒有必要向投機者亮出所有的底牌。」
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走勢引發關注。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研判人民幣明年很大機率面臨3個階段,最嚴重時會在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緊縮下,對大陸帶來金融甚至實體的雙重衝擊。但也強調人民幣匯率明年具體是漲是跌,不取決於美元強弱、也不取決於中美利差,最終關鍵仍回歸到大陸自身的經濟基本面。
人民幣跌不停再加上中共二十大政治因素,使外資對大陸經濟和人民幣前景悲觀情緒加重。境外投資者於9月連續八個月拋售中國債券,創下有史以來最長連續減持潮,進入10月後,人民幣再跌破7.3,中國債券減持情況恐進一步加劇。
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表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將今明兩年亞洲經濟成長預測分別下調至4%和4.3%,較4月時預測調低0.9和0.8個百分點。主要因為全球央行升息、俄烏戰事推高通膨,以及中國經濟急速放緩。受全球金融緊縮及外部需求放緩影響,地區面對新的逆風。
大陸政府近日連續出招穩定人民幣,但效果有限,在岸、離岸價持續走貶,離岸價再度逼近7.3元關口。中間價28日創近15年新低,報7.1698元,較上日貶128基本點(bp)或0.18%,也是中間價連升兩天後再度下跌。
中國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今特別評論人民幣匯率稱:「過去30多年來,凡是看貶人民幣的企業和個人都吃了虧。現在拋本幣買外匯,將來一定會後悔。」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指出,從2013年到2021年,大陸對世界經濟成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38.6%,該數字更超過G7(7大工業國)扣除義大利後的25.7%,成為世界經濟成長重要引擎。同時近10年大陸國民收入也快速成長,統計2021年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達1萬1890美元、較2012年成長1倍。在世銀公布的人均GNI排名中,也從2012年第112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68位。
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消息,經大陸國務院批准,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與歐洲中央銀行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元,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自聯準會於今年3月啟動升息循環以來,美元之外,歐、美、亞等多數國家貨幣幾乎就像自由落體,受到美國這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貨幣緊縮」的引力牽引,對美元匯率的走勢一路下墜。
亞洲開發銀行(ADB)總裁淺川雅嗣(Masatsugu Asakawa)表示,如果美國急速升息與美元飆升可能引發債務危機,那麼資本管制與貨幣干預可以是亞洲新興市場央行動用的工具之一。
現在世界經濟或許正面臨著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相似的情況,即美國大幅升息和美元走強,但分析師普遍認為那段歷史不太可能重演,不過部分亞洲經濟體的貨幣確實特別脆弱,容易勾起那段慘痛的回憶。
俄羅斯總統普丁7日出席東方經濟論壇時稱,西方破壞了世界經濟的關鍵支撐,俄國對美元、歐元和英鎊的信心已經喪失,正在減少使用。西方因俄烏戰爭制裁俄羅斯,反而加速俄中兩國的經貿往來。俄國宣布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將改用人民幣和盧布結算,俄國第2大銀行更表示,將不透過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向中國發起人民幣匯款。
俄烏戰爭引發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展開經濟制裁,加速俄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往來與合作。俄羅斯外交部第一亞洲司司長格奧爾基‧季諾維也夫7日表示,中俄逐步向本幣結算過渡有其正確性,俄國對中國貨幣的需求和人民幣交易量都在增長。同時,雙邊將完善俄國米爾卡和中國銀聯卡的合作形式和在各自境內使用的機制。
美國「最鷹派」貨幣政策帶給美元強勢突破高檔整理區間,美元指數飆破109,殃及全體非美貨幣,外銀分析,主要亞幣短期沒有任何貨幣有翻身的機會,今年第四季日圓140元將成常態,韓元可能貶至1,370元,新台幣則可能到30.7元。外銀提醒,亞幣重貶也可能對新興市場(EM)債券再掀一波外資倒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