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李大中的搜尋結果,共102筆
此次賴清德副總統出訪我友邦巴拉圭,在過境美國的相關安排方面,出乎意料地保守與低調,原因有二,首先是與美中關係近期的微妙發展有關。尤其是自今年5月上旬以來,美中高層互動頻繁,兩國緊張出現一定程度的緩解,中國大陸外長王毅亦可能訪美,雙方不排除在11月APEC峰會再度實現「拜習會」,因此拜登政府在賴過境處理的拿捏上尤為審慎,避免橫生波折。
此次賴清德副總統出訪我友邦巴拉圭,在過境美國的相關安排方面,出乎意料地保守與低調,原因有二,首先是與美中關係近期的微妙發展有關。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國防新聞網站國防博客2日刊文說,中國大陸新型隱形戰機殲-20即將進入量產,預計每年可生產100架,大大超過了外界的預期。淡大戰略所教授李大中3日在《頭條開講》節目表示,中國大陸可能會慢慢追上美國第一線的第五代戰機的數量。甚至討論到第六代戰機時,有些專家認為大陸有一定的後發優勢。雖然美國空軍部長最近公開講過,美軍在科技上還保有部分優勢,當然可能是喊話,或隱真示假。
侯友宜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提到「兩岸問題是重中之重,兩岸和平才能確保民主與繁榮,我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我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我也堅決反對蔡英文汙名化的九二共識。我所謂《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它的內涵就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明確提到「兩岸問題是重中之重,兩岸和平才能確保民主與繁榮,我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我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我也堅決反對蔡英文汙名化的九二共識。我所謂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它的內涵就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
美國務卿布林肯19日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表示,習近平願意會見布林肯,象徵布林肯此行的成績已經「及格」,但不必期待美中關係春暖花開,只稍微緩解先前的緊張氛圍,避免關係再下探。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8日至19日訪問中國大陸。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說,外界不會期待有任何具體的結論或突破,但表面上將做到見面與對話,美中雙方想控管目前緊張態勢方向相當明顯。民眾黨立委邱臣遠指出,美中兩強對抗仍未放棄溝通,呼籲政府在兩岸關係的應對上也應如此,該溝通就溝通。
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訪台,表達無論我國明年大選結果為何,美國都會與當選的人合作。淡江大學助理教授陳奕帆認為,雖然美方「一視同仁」,但仍會和中意的參選人合作,「美方不喜歡的人很難當選」,讓兩岸關係和緩才符合美國利益,對台獨立場明確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反而會較擔憂。
根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學者預測,2025年1月月圓之夜,兩岸可能發生衝突,更稱除了美國大選後權力交接空窗期,還因為1月台灣海峽海面比較平靜及中國大陸春運掩護。對此,淡大戰略所教授李大中表示,德國學者預測兩岸發生衝突時間點,他持保留態度。
大陸今年對台工作重心放在重啟民間交流,除了許多台灣基層民眾赴陸參訪外,近期學術交流也頻繁動起來,涵蓋大陸北中南。文化大學社科院與廈大台研院4月在廈門舉行一場兩岸關係論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6日在上海舉行兩岸關係研討會;政大東亞所與人民大學國際事務學院7月則擬在北京舉辦研討會。
中美戰略競爭、兩岸情勢緊張之下,台灣成為國際矚目議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出席「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研討會時提醒,美國重視台灣是好事,但台灣應該要戒慎恐懼;此外,過去幾年台灣政策失衡,必須要兼顧中美,畢竟兩岸和平穩定是民意的主流。
兩岸關係持續對立與緊張,「美國因素」被認為是重要關鍵。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認為,美國在兩岸之間,過去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如今已轉為兩岸危機的促成者。考試院前院長關中則認為,如果美國介入台海戰爭,不但沒有勝算,付出的代價無法想像。
中美戰略競爭、兩岸情勢緊張之下,台灣成為國際矚目議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提醒,美國重視台灣是好事,但台灣應該要戒慎恐懼;此外,過去幾年台灣政策失衡,必須要兼顧中美,畢竟兩岸和平穩定是民意的主流。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昨刻意宣告,薩爾瓦多政府已廢除與台灣自貿協定,並稱中薩願盡早啟動自貿協定談判。由於薩國已與台灣斷交4年,對於北京此時公布訊息是否有特別用意,我前駐海地大使徐勉生認為目前難判斷,但他注意到在我友邦巴拉圭總統呼籲台灣應投資該國10億美元後,台美日前簽署一項涉及巴拉圭的協議,內涵美國用力幫我們護邦交,故短期內邦交應安全。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4度表態若中國武力犯台,將協防台灣。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接受專訪時表示,拜登的意思很清楚,美軍也準備好捍衛自身利益,並履行對盟友的承諾。他同時指出,他不認為中國侵台威脅已迫在眉睫,但北京正試圖透過軍事行動,在台灣周邊建立一種「新常態」。
美國參議院14日將審理「台灣政策法案」,白宮放話表達對部分條文感到擔憂。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指出,拜登政府不希望該法案增添美中互動的不確定性變數,成為雙方誤判與衝突升溫的導火線,因此應會持續與國會領袖積極溝通說明,未來法案的文字與內容可能會有一些調整的空間。
兩岸軍事實力失衡,過去半年美國國會陸續提出4項法案,要求美國政府軍事融資台灣。學者認為,美國國會議員或許認為軍事融資是對台灣釋出善意,但是否經過台美雙方充分溝通?購買項目會否受限?這都有待商榷。
這次美國國務院修改關於美台關係現況簡報(Fact Sheet),是否涉及對台立場的改變,美國專家對此有不同看法。喬治華盛頓大學東亞時事教授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認為,國務院官網的相關更新是「頗大進步」(quite an improvement),包括直接將「台海和平穩定」與美國的利益連結在一起。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天第二度通電,美國關注中國在烏克蘭議題的態度,中國則要求美國重申台灣問題的立場。學者分析,從美中事後公布的訊息看來,習拜會仍是「各取所需」。
俄國總統普丁公開警告,設置禁航區的國家都會被視為加入戰爭。淡江戰研所副教授李大中表示,美國與北約不需要藉由禁航區的設立,來獲得動武的模糊性授權與正當性,反而是如果劃設禁航區,就很容易逾越了避免直接軍事介入(衝突升級、美俄開戰)的底線,所以西方雖然挺烏克蘭,但對這項請求,實在愛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