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核試驗的搜尋結果,共227筆
核戰威脅重新回到世人眼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獨家報導指,有衛星圖像顯示,涉身地緣政治紛爭的俄羅斯、中國和美國等3個核大國的核設施近幾年動作不斷,核武發展並沒有靜止。
由人權團體主辦的「北韓自由週」活動今天邀請4名脫北者現身說法,指出北韓在咸鏡北道豐溪里興建核設施並進行核試驗後,周遭居民出現感染結核病、皮膚炎等狀況增加,疑似受到遭污染地下水輻射影響。
有消息指出,有關中國093型「商級」核潛艦發生嚴重意外,導致船上所有官兵遇難的傳聞。然而,國防部強調目前尚無證實此事的相關消息。與此同時,一架美國WC-135「不死鳳凰」(Constant Phoenix)核偵察機於今日從東南亞海域北上,途經據稱核潛艦意外發生海域,並抵達日本沖繩。
描繪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的傳記電影《奧本海默》,上映3周後,全球票房衝破5億美元大關,在台灣上映11天就破億。奧本海默被封為「原子彈之父」,但原爆後,眼見廣島、長崎慘狀,他稱自己手染鮮血,反對擴大核武發展,因而被美國政府質疑忠誠,讓他的一生充滿爭議。
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近日接連參加多場東協外長系列會議,會中重申中國願率先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贏得各國肯定。在經濟議題上,王毅呼籲,中國與東協攜手合作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東亞力量」。區域議題上,王毅除直言日本核汙水排海茲事體大,不應擅自行事,不能鑄成大錯,在與澳洲外長會晤時強調,中澳關係不能再偏航,更不能走回頭路。
美國債務違約期限逼近,但國會兩黨16日談判仍未達成協議。美國總統拜登被迫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結束後,取消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洲的行程。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17日宣布,原定24日由美澳印日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會議,將改在日本G7峰會期間舉行。
影響朝鮮半島情勢最重要的因素是北韓發展且擁有核子武器及各型飛彈。北韓自產鈾礦,使其先天有發展核武的最大優勢。北韓一九五六年與蘇聯締結「核能研究合作計畫」,並每年派遣數十名科學家到莫斯科學習,更與東歐各國進行技術交流。一九六二年在寧邊地區設立核能研究所,興建反應爐。北韓於一九七四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隨後於一九八五年加入《核武禁止擴散條約》。北韓約在一九八○年代初開始在寧邊建造第二座反應爐,一九八七年開始運轉,每年可生產約七百公斤的鈽,足以每年製造一到兩枚核武器。
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今天報導,領袖金正恩呼籲增加武器級核原料,以製造更強大的武器。當局更公開最新微型核彈頭「火山-31」,小到能裝上彈道飛彈,引發各界議論。
太平洋島國論壇今天表示,由於擔心漁場遭到污染,太平洋島國敦促日本延後將福島核電廠的廢水排進海中。
日前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發表了核融合研究的突破性進展,首次實現核融合反應的淨能量增益,驗證了以人工方式製造了猶如太陽核心氫原子融合產生能量的過程,為人類未來清潔能源打開一扇機會之窗。此一成果雖然距商用化仍相當遙遠的距離,但是理論獲得證實後,會吸引更多的資金與研究的投入,技術進展將駛進快車道,人類可望在數十年內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讓人類文明進入飛躍性的進展。
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拜登政府已確定方針,一旦北韓進行核試驗,將派遣核動力航空母艦進入日本海,跟日本自衛隊及南韓軍方合作展現「綜合嚇阻力」。
美國政府一位高級官員當地時間週四表示,中國和俄羅斯擁有可以用來勸說北韓不要恢復核彈試驗的籌碼。近年來,雖然俄羅斯和中國在北韓最後一次核試驗後都支持加強制裁,但今年5月當美國提出新的一波的制裁時他們卻否決了。
韓國總統尹錫悅於25日發表「2023年預算施政演說」時表示,北韓已經完成第七次核武試驗的事前準備,韓國將通過與美國、日本的合作方式,用壓倒性軍事力量來威懾北韓。
中國裁軍大使李松17日在第77屆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聯大一委)專題討論中發言,就核裁軍問題提出中方七點主張。李松說,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最終實現無核武器世界目標。《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無限期延長,不意味核武器國家得以永遠擁有核武器。
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今天在眾議院表示,研判北韓已做到核武器「小型化」及「彈頭化」,可搭載在射程涵蓋日本的彈道飛彈上。
北韓近期數度發射飛彈,外界預期第7次核試驗可能迫在眉睫,南韓國內對部署核武因應的聲浪愈發高漲。朝鮮日報報導,南韓政府已向美方提出相關要求,官方未證實這項報導。
北韓駐聯合國大使金星(Kim Song)在聯合國大會中主張,朝鮮半島安全局勢動盪是「美國的錯」,要求美方克制提供「核保護傘」的行為,並停止與南韓的聯合軍演。
自拜登聲稱核末日(Armageddon)將近之後,北韓今天清晨發生一場小型地震,而且就發生在北韓已知的核試驗場地附近,對此南韓氣象局表示很可能是自然地震,但仍然對於任何可能的北韓核試爆進行高度關注中,並為近日以來國際間的核緊張增添一道陰影。
韓國總統辦公室高層5日就北韓接連發起飛彈挑釁一事表示,韓國政府判斷北韓正在循序漸進地準備第七次核子試驗,韓美不排除戰術核武作為威懾手段。另,據外媒報導,韓國漢城梨花女子大學國際研究助理教授李雷夫(Leif-Eric Easley)預估,北韓可能待10月中旬中共20大後,再進行戰術核武或潛射飛彈等更進一步的測試。
北韓今(4)日上午發射飛彈,飛彈飛越日本上空落入太平洋,南韓軍方宣布飛彈飛行距離達4500公里,飛行高度為970公里,速度為17馬赫,被認為可能是有史以來射程最遠的飛彈。韓媒指出,4500公里足以直達美國關島,專家認為這是北韓升級挑釁的前兆,預期平壤可能在10月底進行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