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根留台灣的搜尋結果,共622筆
台灣經濟動能面臨全球接連利空衝擊,台灣綜合研究院23日公布調整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估值為3.8%,較去年底估測的4.05%,下修0.25個百分點。台灣綜合研究院長吳再益表示,全世界都有嚴重的經濟衰退危機,台灣絕對躲不掉,大宗物資上漲導致輸入性通膨壓力大增,帶動國內物價走升,也讓出口陷入較高的不確定性,整體經濟遠不如去年底預測的樂觀。
三大經濟研究智庫之一的台灣綜合研究院,23日公布調整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80%,較去年底估測的4.05%,下修0.25個百分點。台灣綜合研究院長吳再益表示,上半年全球接連利空衝擊,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危機,台灣不僅躲不掉,大宗物資上漲導致輸入性通膨壓力,帶動國內物價走升,出口亦陷入較高的不確定性,整體經濟成長動能遠不如去年底預測的樂觀。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出,雖然各國晶片製造化趨勢抬頭,使台灣半導體業者於全球廣為擴產,但台灣因擁有人才、地域便利性及產業聚落優勢,推估至2025年仍將掌握全球44%的晶圓代工產能、甚至擁有全球58%的先進製程產能,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持續強勢。
前副總統呂秀蓮及副總統賴清德同台,今晚出席「台灣國際職業婦女協會大台北分會2022年授證及燭光晚會」;賴清德演講結束回座,呂秀蓮給他比一個「讚」;並私下跟賴清德提到,「陳時中推估,台灣染疫人數恐超過三百萬,顯示疫情真的非常嚴重」;賴清德演講則強調,「在這波疫情中,能為國家做什麼?就是去打疫苗」。
朝友集團堅持根留台灣,創立40餘年來僅在台灣投資設廠,持續轉型升級,集團事業開枝散葉,擴及螺絲、航太零組件等領域,長期務實經營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堪為中小企業根留台灣的典範。
疫後逆勢大反攻!台灣傘界領頭羊─大振豐集團,每年內外銷晴雨傘逾200萬支,看準疫後創業風潮興起,宣布將啟動直營加盟事業,預計三年內,在全台拓展400家傘專賣店與特約店,讓大振豐銷售通路遍地開花。
先進國家不可或缺的能源發展,綠電、再生能源、離岸風電以至於地面型的太陽能,環台光電積極參與並協助推動台灣能源改革政策,深信綠能建設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環台光電投入、財力、物力、人力務必成為再生能源推廣的先驅者,並延續環台水泥57年來對品質的堅持。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上周舉辦「下一波生技投資論壇」,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親臨致詞,並邀請到美國Fusion Fund創辦人Lu Zhang、美國知名500大企業副總Samuel Ngai及Nasdaq大中華區副總監陳淑敏分享生醫及未來醫療科技投資趨勢,也針對國內生技業者募資困境給予建議。近250位來自醫療、科技及投資業者共同參與,活動圓滿成功。
近期全球動盪不安,有許多危機發生。對於台灣而言,首先由於俄烏戰爭引發台海國安危機,接著因為大停電導致能源危機,前者屬於政治面,後者則是經濟面。最近有人提出半導體人才荒也是國安問題,能源代表硬體基礎建設,人才則是軟體,台灣經濟短期一片榮景,但長期發展充滿隱憂。
「黑天鵝」作者(Nassim Taleb)指出,黑天鵝效應有三項特性:稀少性、影響極大、事後諸葛,黑天鵝最常被誤用的情形,就是認為它可以被預測。「灰犀牛」作者(Michele Wucker)指出,灰犀牛跟黑天鵝很像,都會產生劇烈的影響,但兩者相反之處在於,前者機率大、可預期,後者機率小、不可預期。
政府研擬在2030年前陸續讓17萬個境外生畢業後投入國內就業市場,台大超前部署,今天提出「台大國際引路人計畫」,邀請外國駐台商會、政府組織、新創公司、本土企業、外商公司等,共超過70間機構參與,為優秀外籍人才開拓留台服務的道路。
已發生逾兩年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國際媒體暗喻「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俄烏戰爭,再度動搖台灣上一代民眾「根留台灣」的不安,擔心台灣不是長治久安的立命之地。其實,多數人是多慮的。今天的國際局勢、即使最緊張的兩岸關係,20年前已提及「確保未來50年維持現狀」。還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提早開始退休準備吧。
在台股掛牌已經超過20年的紡織股大統新創,不斷將生產製程優化?近年來毛利率維持在2位數,怎樣能維持高毛利的績效?大統新創從改善機台設備,投注研發創新以及向品牌取經三大面向著手。大統目前資本額也才8億左右,和民國88年掛牌上市時的資本額相差不大,大統新創不急於擴增營收,而是先從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拉高毛利率著手。以下是大統新創發言人洪憲忠專訪。
303全台大停電,顯示國內能源結構的脆弱,工總6日發出新聞稿指出,理事長王文淵指示,由工總集合國內產業領袖及經濟與能源專家學者共同為台灣能源政策把脈,希望在未來6個月內以客觀、務實與科學的態度,提出產業對政府改善能源政策的建言書,供政府政策參考,希望政府能務實面對以化解台灣未來能源的危機,並有助於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達成,確保台灣經濟永續發展。
科技部14日表示,行政院已正式核定中科園區二期籌設計畫,預計2023年廠商可進駐設廠,年產值4,857億元,提供約4,500個直接就業機會,以因應台灣半導體產業布局需求及未來整體產業發展。市場傳出台積電可望爭取到中科二期用地並興建2奈米以下晶圓廠,預計投資8,000億至1兆元。台積對此不予評論。
興采(4433)集團子公司聚紡股份有限公司(4429)將核心技術之研發根留台灣,斥資9億元於桃園市觀音工業區投資高端精密染整廠,已於1月28日舉行動土典禮順利圓滿完成。
台電公司於2022年1月13日公告,將於3月至10月實施「彈性夜減型」方案,較預訂執行時間提前兩個月,引起諸多缺電與漲電價質疑。對於缺電一說,台電指是「烏龍質疑」,此案是因應再生能源逐漸併網的配合方案;現在台電備轉容量率的估算,都將約超過2百萬瓩的太陽光電發電量,算入供電能量中,形同變相提高備轉容量率,以維持供電無虞的假象。
兩岸關係緊張,台灣機械設備及工具機外銷大陸比重逾三成,最大市場地位無法撼動,尤其2011年兩岸簽ECFA,台灣工具機產業107項產品享零關稅優惠,加重業者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機械公會曾委託工研院針對ECFA研究發現,除非大陸市場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否則業者仍會在大陸設廠或布局當地市場。
過去一年(2021年)台灣的經濟發展,堪稱精彩,單月出口金額屢創新高、稅收持續超徵、經濟成長率也寫下11年來的最佳表現,而股市指數多次創造紀錄、上市櫃公司獲利繳出歷來最好的數字,經濟社會一片欣欣向榮,很難想像,這是在疫情籠罩下繳出的成績單。也因此,歲末年初的此刻,如何經略即將來臨新的一年的做法,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