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植物辨識的搜尋結果,共16筆
上周末一日大雨,讓久旱的柴山終於燃起生機,遲到一個多月的魔芋、毬蘭陸續被山友捕捉到新生的畫面。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集結2年的物候調查心血,推出「花現壽山」掌上型植物圖鑑,遊客可搭配APP,迅速找到柴山、半屏山、龜山、旗后山步道沿線正在開花的特色植物,預計將掀起一波賞花潮。
走在海上公園金門太武山上,路邊隨風搖曳的小花、石頭縫裡長出來的翠綠小樹叫甚麼名字?金門國家公園舉辦研習活動,即日起受理報名,邀請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呂長澤老師開講,讓你不再有美中不足的遺憾。
疫情紛紛擾擾的2021年即將結束,台北植物園新年度的假日主題導覽系列活動也即將展開,2022年以「後疫情與植物」為主軸概念,每月都有不同的導覽主題,由志工免費帶領民眾,藉由綠色植物的療癒力,紓解疫情影響下焦躁不安的情緒,歡迎民眾實聯登記參加!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即起至2022年2月28日,在大勇區C5倉庫當代館推出「植爽相談吧Re:Plant-植感創作展」,打造了一處佈滿綠意、以植物創作為主題的展覽,呼應後疫情時代人們嚮往擁抱自然的心情,倉庫前高聳的原木,搭配充滿生命力的植栽,彷彿一處自然秘境的入口,讓人心曠神怡想一探究竟。
人工智慧的影像辨識的應用相當廣,台科大資工所學生陳奕嘉在教育部全國大專院校人工智慧競賽中(2021 AI CUP)獲得兩項佳績,於繁體中文場景文字辨識競賽奪冠,也在水稻無人機全彩影像植株位置自動標註與應用競賽獲得亞軍,共得16萬獎金。
鑑識專家利用指紋鑑別個人身分,科學家則透過「光紋」隔空辨識各種植物與礦物,隨時掌握地球資源動態變化。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與台灣科技大學合作,建置我國首座「高光譜影像資料庫」,不但有助發展精緻農業,也可監控評估水資源與海岸變遷趨勢,做為國土規畫資料庫。
台南官田國小校園內擁有許多珍貴的台灣原生植物,是接近大自然的活教材,校方響應6月5日世界環境日,結合品德教育和自然教育,帶領學童透過植物圖鑑辨識校園原生植物,除了培養學童觀察力外,希能從基礎認知產生情感進而對環境保護付出行動。
近期疫情衝擊,民眾偏向吃更健康、負擔少的食物,吃素不再單純為了宗教上的原因,而是對於自身健康,和環境永續的觀念漸增,也成為超商繼咖啡「黑金」、蕃薯「黃金」後,近期必爭的「綠金」商機。
什麼?原來植物界也有那麼多「鼠」!2020迎來生肖鼠年,雖然「鼠」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狡詐靈機卻又膽小畏縮的形象,但在大自然中,卻有許多美麗的植物,被人們以「鼠」字命名,「桂葉黃梅」像可愛的「米老鼠樹」、像老鼠的小尾巴的「鼠尾草」、鼠麴草是傳統美食草仔粿重要原料呢!
CNBC報導,雖然新加坡是全球藥物法令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但其有意開發含有合成大麻素的醫療用藥。
近年來小花蔓澤蘭入侵山區,為讓更多民眾了解防治方法與重要性,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與30日在大坑9號步道前廣場舉辦「外來入侵植物宣導活動」,由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蔡志忠老師介紹小花蔓澤蘭等外來入侵種植物的特性及移除方法,共有300多人參與,希望透過類似環境教育學習活動,帶領民眾加入守護生態環境的行列。
為促進民眾了解外來植物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台中市農業局舉辦「外來入侵植物宣導活動」,邀請講師解說外來入侵的植物特性及防除方法,超過百位的環保志工及民眾一同參與,並移除外來植物香澤蘭達1,500公斤,透過全面清除,用行動維護生態環境。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的「植物基原鑑定」技術19日正式公開,場長林學詩說,這項技術可以辨識加工產品原料成分的真假,並且已經成功移轉到產業界製造紫錐花保健產品,期許未來可以為國內更多的食安做把關。
外來入侵植物小花蔓澤蘭憑藉其旺盛的生命力,蔓延範圍已遍及全台,遭其覆蓋纏勒之植株會因光合作用受阻而枯萎死亡,嚴重破壞原生動植物的棲地,因而有「綠癌」的稱號,目前新北市統計危害面積共約4公頃,農業局已著手清除,並於8月15日至9月15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訂的全國「小花蔓澤蘭防治月」期間加強宣導,以提升大眾對外來入侵植物的辨識及清除能力。
國立苗栗農工繼科展獲2特優、3優勝、5佳作後,在全國專題及創意競賽中,再抱回冠、亞軍獎盃各1座。其中,身懷六甲化工科老師王淑璟指導以稻桿研發的「環工綠色太空包」,頗具經濟發展潛力,估計每年可節省8萬噸木屑,換算省下6000萬元成本,已引起廠商興趣。
彰化基督教醫院「健康書坊」是民眾健康資訊交流的平台,慶祝成立滿周年,今天起特別與花卉攝影師孫齊合作舉辦「書香、花香、咖啡香」攝影展,社區民眾熱情參與聞著香味尋找心靈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