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標靶藥物的搜尋結果,共362筆
紅斑性狼瘡是全身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仍然是症狀最多樣且複雜的風濕病。從輕微的皮膚表徵到嚴重的器官衰竭,臨床上缺乏評估免疫活性的生物指標,因此醫師在治療病患及設計臨床試驗時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團隊近期的研究指出,免疫細胞表現一種特殊的基因名為NLRP12,能夠調節身體的發炎反應,並且反映紅斑性狼瘡病人的免疫細胞活化程度。研究結果顯示NLRP12基因有潛力可作為了解紅斑性狼瘡疾病嚴重度的指標,以及新的藥物研發方向。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速度遠遠落後於癌友需求。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邀集14個相關團體和病友家屬,共同呼籲政府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陳先生的太太2019年罹患三陰性乳癌,雖然國外已有新藥,但當他們好不容易取得時,太太的身體已經虛弱到無法使用了,他語氣沉重地說「如果有這個基金,也許有些事情會不一樣。」
癌症連40年位居國內十大死因之首,衛福部前年發布「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十大癌症死因,女性癌症就占兩項,分別為第四名乳癌及第十名卵巢癌,婦癌對女性健康影響不容小覷。壽險業者建議,女性除必備實支實付或住院日額醫療險,也應及早規劃癌症險、實物給付型防癌險或重大傷病險等保障,轉嫁治療癌症經濟風險。
7旬徐姓婦人罹患末期肺癌合併惡性肋膜積水,經採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穩定病情長達3年。不久後再度呼吸困難及咳嗽加重,檢查發現嚴重肋膜積水及肺癌復發,基因檢測出T790M突變,使用第3代TKI標靶藥物後,狀況已明顯改善。
根據《財訊》報導,現代飼主把寵物當家人,也將寵物醫療推升到一個新境界。台灣目前最貴的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主人1百萬元砸下去不手軟;單次2、3千元震波復健治療,一般人都不見得捨得花,好命的寵物已享受得到。
長聖國際(6712)雙喜臨門,自結2月營收以3,904萬元改寫同期新高,月增18%、年增22%,該公司與中國附醫團隊攜手研發的「生物製造之仿生癌症晶片」,臨床驗證成果也獲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Science(影響因子17.5)接受,將於近期刊登發表。
據衛福部發布《婦女需求趨勢研究報告書》發現,女性乳癌、卵巢癌及肺癌死亡人數均有上升趨勢。壽險業者建議女性族群,除了必備基礎醫療保障,如實支實付醫療險或住院日額醫療險外,更應及早規劃「癌症險、實物給付型防癌險或重大傷病險」等保障,以轉嫁治療癌症的經濟風險。
長聖(6712)2月營收3,904萬元,月成長18%、年成長22%,創歷年同期新高。長聖總經理黃文良指出,隨著公司多元細胞治療產品布局及合作醫院數增加,有信心今年業績將持續穩健成長。
新竹1名孫姓婦人50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肺癌第4期,孫婦憂心問醫師「肺癌擴散成這樣,我還可以活多久?」醫師指出,若以傳統治療恐怕不超過1年,但現在技術日新月異,有愈來愈多肺癌標靶藥物及治療方法,醫師可為病人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讓肺癌晚期不再等於末期。
台灣新藥開發治療抗藥性非小細胞肺癌有突破性進展!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與藥學系郭盛助講座教授帶領的腫瘤及藥化團隊,共同開發一系列新穎的小分子化合新藥,對乳癌、大腸癌、前列腺癌及肺癌皆具有抑制活性;其中,特別針對具有EGFR-TKIs產生抗藥性之非小細胞肺癌,更凸顯其治療效果。此專利技術正式授權朗齊生物醫學公司進行創新藥物開發。
過去10年,膽管癌與胰臟癌相同,治療上除化療之外別無他法,為了讓民眾更認識膽管癌,全球膽管癌聯盟將每年2月12日訂為「世界膽道癌日」,並強調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膽管癌的治療選擇新增了免疫抑制劑、標靶治療、基因檢測等,讓病患能增加一倍的時間爭取治療,而專家更建議,當確診膽管癌的同時,可一併進行基因檢測,不僅能增加藥物的選擇性,還能爭取更多時間積極治療。
大腸癌再度站上今年癌症死亡第一名,國健署最新報告,2020年國人發生大腸癌人數高達1萬6829人,蟬聯癌症死亡首位15年。醫生表示,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發現4成第一期患者,並降低35%死亡率,並呼籲即使是第四期患者也別放棄,透過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可提高7.5倍。
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昨脫口「已準備與烏克蘭舉行和談」,儘管正值耶誕假期,俄軍仍持續對烏東、烏南發動攻擊。近日內部有風聲走漏,西方醫師已使用最新款癌症標靶藥物幫普丁治療,好讓他能繼續為戰爭發號司令。
治療癌症與守護荷包有妙方。全球人壽指出,癌症雖仍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但五年存活率逐年攀升,但治療癌症所產生的鉅額醫療及長期照顧費用,可能導致家庭面臨經濟壓力,建議可用「強化版癌症險」搭配「實支實付醫療險」,因應治療期間可能會用到健保不給付的新式療法或新藥等自費項目,另也可搭配「重大傷病險」,只要符合一次性給付的條款定義,民眾就能彈性支應醫藥費用,讓癌症理賠的保障更加全面。
台中黃姓男子4年前因爆瘦、腹痛且易感疲倦就醫,意外發現竟有1顆15公分大巨型肝臟腫瘤,輾轉多家醫院都評估「生命僅剩2個月」,經與亞大醫院醫療團隊討論後,採取「三箭齊發」策略,不僅恢復健康,癌指數更降到10以下,找回彩色人生。
83歲婆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近幾年愈發嚴重,皮膚甚至出現1顆顆紅腫的結節,從下肢、手臂、手腕、背部、脖子蔓延到頭皮,令婆婆常在夢中紅癢難耐抓到流血,致枕頭套、床單上都是血漬,令子女相當不捨,經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有效止癢更成功改善皮膚狀況。
台灣醣聯(4168)目前正於美國進行臨床一期試驗的抗癌新藥GNX102,除一期藥物增量試驗順利進行外,將同步啟動該藥物機轉、療效、癌種的深入分析,以強化下一階段實驗設計準確度及療效呈現。
國內甲狀腺癌患者節節高升,連續3年蟬聯女性十大癌症第4位,醫師指出,9成患者屬於腫瘤分化良好的類型,只要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可望獲得良好的預後;提醒40、50歲女性朋友,平時以「推吞觸」口訣自我檢測,如發現異常腫塊,應積極就醫檢查。
現代人眼疾困擾多,尤其常見的青光眼、黃斑部病變,每年就有超過35萬人次就醫。經濟部技術處補助工研院開發2款眼科新藥,包括全球首創「雙標靶」青光眼藥水,以及不須眼內注射的濕式黃斑部病變藥水,皆已技轉給國內生技公司,陸續展開二期臨床試驗,預計明年第三季完成。
藥物的研發常涉及複雜天然物化學結構的修飾,如何利用理想的化學反應快速獲得目標產物,同時避免副產物的生成,則是化學家致力的目標。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即頒予符合上述需求的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克服傳統有機化學反應的限制,可高效率的結合兩個分子融合成單一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