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歐洲+貿易戰的搜尋結果,共159筆
針對北京警告說,歐洲聯盟(EU)對中國的電動車補助調查將傷害彼此貿易關係,歐盟今天堅決表示,其經濟可以挺過中國的任何報復行動。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今天宣布對中國外銷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讓歐洲業界跳腳。業內專家稱根本之道應是強化歐洲車商競爭力,而非招來中方報復引發貿易戰。
中國大陸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貿易額大減,被墨西哥、加拿大超越,15年來首度失去美國最大貨物進口國地位。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加、墨2國猶如美國的前後院,在美國大力加持下,股匯齊漲持續多頭。墨西哥有望成為下一個取代中國的熱點,反觀宏都拉斯、尼加拉瓜與對岸建交,可能會吃到苦頭。
小檔案■大陸於2000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前,出口名列全球第七,占世界出口比重僅3.9%,同年美國出口占世界比重12.3%,為全球第一。2009年大陸出口占比升至9.6%,首次躍升全球最大出口國,隨後連年居冠,出口占比也逐年遞升,至2022年出口達3.6兆美元,占比14.4%,名列第二的美國出口2.1兆美元,占比8.3%。
中共二十大後,中國與歐洲互動頻繁。11月4日德國總理蕭茲率先訪華,G20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法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領導人,12月1日北京又迎來歐盟最高決策機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近1個月密集的實體會面不僅為中歐關係回暖打開新局面,同時也讓雙方看到更多的合作意願與需求,有以下3方面因素:
中共二十大後,中國與歐洲互動頻繁。11月4日德國總理蕭茲率先訪華,G20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法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領導人,12月1日北京又迎來歐盟最高決策機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世界貿易組織 (WTO) 的一個小組譴責哥倫比亞對進口冷凍薯條徵收的關稅,站在歐盟一邊,但雙方在此事上長達數年的爭議遠未結束,全案的經濟規模影響雖然不大,但是對於自稱薯條發明國的比利時來說,這是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一場貿易戰。
中國因經濟放緩降低能源所需,歐洲卻因俄烏戰爭加大對天然氣的迫切需求,中國能源企業因貿易戰「被迫」向美國購買的液化天然氣,近期正轉售到歐洲、日本和韓國,每批貨的利潤可達數億美元,該些企業正因賺取價差獲得意外之財。
在美國與西方接連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後,俄羅斯終於找到回應美國的貿易制裁,就是不出口火箭引擎。俄羅斯航太局(Roskosmos)表示, 即日起停止向美國供應火箭引擎,以應對西方的制裁。
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Boeing Co)今天呼籲美國政府不要把與中國的貿易關係與人權等糾紛混為一談,並警告,若波音被中國封鎖,只會讓歐洲空中巴士(Airbus)坐收漁利。
國立東華大學趙涵捷校長被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指導委員會推舉為副主席,主席由臺灣大學管中閔校長擔任;趙涵捷表示,相當榮幸被推舉為副主席,希望能夠進一步促進歐盟學者、學生到東華交換訪問,強化與歐盟學術交流合作。
拜登成為新任美國總統,上任簽署首波行政命令包括重回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WHO)、喊停美墨邊境高牆建設等,讓川普時代的紛紛擾擾得以緩解,市場也在觀察,川普2018年發動陸美貿易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否能在拜登手上恢復。然而,數據調查指出,歐洲各國民眾普遍認為,美國民主制度早已敗壞,不會隨著川普離去轉好,歐洲更應該與大陸保持良好關係,不應該尋求美國保護。
2020年鄰近年底,中國與歐洲完成了中歐投資協定為期七年的談判,出乎市場預料,畢竟在此之前,新一任美國政府才明示要與歐洲好好商討對中政策,一度讓人以為該協定的談判不能如期完成。然在中歐攜手宣布完成的那一刻,讓因美國政權即將換屆對全球局勢造成的變化更增添一絲不確定性,未來美中歐三大強權或將成為又競爭又合作之關係。
2020年12月30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透過視頻和歐盟領導人、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共同宣布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只待歐洲議會通過即可生效。該協定除了提升雙方經濟合作發展的水平之外,對於新冠疫情後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有著重大的意義。
歷經7年談判,中國大陸與歐盟達成「中歐投資協定」,大陸開放讓歐洲廠商投資飛機製造、雲端服務、電動汽車等行業,大膽開放、大膽讓利,無疑是在美國新政府拜登上任前,搶先與歐洲打好關係、換取外交利益;學者憂心,美國川普任內與歐盟多國關係交惡,決定不與拜登「團結抗中」,若歐盟增加買進大陸商品,恐怕對台灣同類商品的出口有排擠效應,進一步衝擊我出口能量。
歐盟趕在新年前夕與北京達成《中歐投資協定》,被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形容為連「遮羞布」都不要了。所謂遮羞布,指的是歐盟一向標舉的人權原則,但他真正在意的其實是,歐盟此舉打臉了川普政府牽制中國的戰略,雖然川普即將卸任,其後遺症卻會由拜登新政府來承受。
美國總統川普明年1月離開白宮後,他的家族事業川普集團(Trump Organization)也將迎向數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除了集團可能出現資金危機之外,川普卸任後將再度官司纏身,另外,川普集團拓展全球版圖勢必面臨多重阻礙。
大陸與美國近日對彼此官員實施制裁令,顯而易見的這象徵了兩個世界強權關係的惡化,在這個地緣政治氛圍濃厚的國際局勢下,不少國家在政經面向都受到了直接的衝擊。著名國關學者鄭永年分析,陸美貿易戰已超越傳統經濟競爭範疇,若持續不斷升級,恐會導向「另一類」戰爭,不論它是冷戰或熱戰,而這樣的非零和賽局恐不會有任一方是贏家。
新冠肺炎疫情使產業失血嚴重,但在歐洲眼裡,兩頭大象打架才是最令人擔憂的事件。中國歐盟商會主席Jorg Wuttke指出,中美當前的科技戰對歐洲產業造成致命衝擊,擔憂兩大國要求歐洲選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