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每+癌症的搜尋結果,共401筆
日本大胃王菅原初代大腸癌病逝,享年59歲。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國內癌症發生率第1名,初期幾乎完全沒症狀,建議50歲以上民眾都應該接受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為陽性者務必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目前國內補助50到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大腸癌。藝人何豪傑笑說,很多人不知道政府有補助大腸癌篩檢,「這比新冠肺炎快篩還簡單!」凡是符合資格的民眾,可持健保卡到醫院或衛生所領取篩檢工具,回家採集糞便後再送回,流程簡單又沒有任何不適。
自立法以來20年未曾修訂的癌症防治法,將於13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進行修法審查。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癌症防治法第十六條,癌症病友團體倡議多年的「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設置條例授權。台灣癌症基金會及多個病友團體今發佈聯合聲明,期盼政府聆聽病友心聲,參考國際經驗設置癌症新藥專屬基金,以緩解癌症家庭日益沈重的財務負擔。
國際婦女節前夕,屏東基督教醫院宣布7日完成屏東首次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手術與放射治療一次完成,不僅保留乳房外觀,同時降低總輻射劑量,病人術後也無須時常往返醫院,提供屏東早期乳癌病人輔助治療新選擇。
彰化推動萬人健檢20年,大前年起受疫情影響,數據統計,癌症篩檢率較疫情前下降20至40%,彰化縣政府去年起推動健康禮券,參加癌篩就送禮券,相較全國篩檢量逆勢成長,隨著疫情趨緩,今年再加碼,每完成一項送100元健康券,最高可領600元。
每年的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國際抗癌聯盟(UICC)訂定為期3年的「Close the care gap」(縮小癌症照護差距)目標,今年特別提出「5k Challenge」,呼籲大家動起來,不論健走、跑步、登山、腳踏車,都要堅持做滿5公里,一起響應世界癌症日主題。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年推動「粉紅健走」活動,幫助國人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活動截止總累計里程數高達5萬758公里,等於繞了地球逾1圈。
便秘是現代人常有的困擾,但便秘易讓毒素長期在腸道累積、誘發癌症。醫師表示,一名40多歲的男子因便秘20年,加上家族有大腸癌的病史,因此每3年照一次大腸鏡,但期間曾中斷,近期因一次很久未排便、腹脹痛難忍,就醫照了X光可見橫結腸中段「有阻塞」,進一步檢查,確定已罹患大腸癌。
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1名癌症,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因乳癌喪命;一名男網友說每次與女友嘿咻時都習慣摸對方乳房,某次竟摸到沒摸過的硬塊,他立即要女友快去檢查,果然查出是乳癌二期,文章曝光其他網友大讚「你是妳女友的貴人」,也有人說「那我必須找會認真摸我奶的男友」。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6日批准阿茲海默症治療新藥「Lecanemab」,實驗顯示「Lecanemab」能延緩27%認知功能下降。不過這種藥物伴隨的副作用也令人擔憂,實驗中受試者出現腦水腫及腦出血的狀況,甚至有受試者死亡,研究人員推測,「Lecanemab」與治療中風的一款藥物結合使用導致患者喪命。
驗孕棒是女性用來檢測是否懷孕的工具,快速又方便,但如果是男性檢測出2條線呢?醫師示警,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罹患睪丸癌,一定要趕緊就醫。但也不建議用驗孕棒當作睪丸癌的檢測工具,很可能出現「偽陰性」,最好的自我檢查是洗澡時「自摸」一下,如果睪丸有痛腫塊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是睪丸癌。
大腸癌再度站上今年癌症死亡第一名,國健署最新報告,2020年國人發生大腸癌人數高達1萬6829人,蟬聯癌症死亡首位15年。醫生表示,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發現4成第一期患者,並降低35%死亡率,並呼籲即使是第四期患者也別放棄,透過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可提高7.5倍。
國民健康署昨公布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相當於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癌症時鐘較108年再快轉1秒,大腸癌連續15年登上十大癌症首位。相較於過去三年,109年癌症時鐘撥快速度明顯趨緩,專家認為,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早期篩檢量減少,但也不排除國人癌症發生已達高峰,仍待長期觀察。
癌症時鐘再度快轉!國民健康署今公布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相當於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癌症時鐘較108年再快轉1秒。大腸癌已連續15年佔據首位,109年發生人數高達1萬6829人;國健署目前提供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根據醫學實證,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57歲罹患頭頸癌的黃小姐因吞嚥困難飲食皆以流質為主,雖流質飲食的熱量往往比正常質地的飲食來得低,但她每日皆會將1瓶營養品加入每餐飲食中增加熱量攝取,以維持熱量的正平衡,確保體重不流失;營養師表示,足夠的熱量攝取是抗癌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助於癌友的治療。
2019年,台灣罹癌人數逾12萬人,平均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若稱癌症為台灣「國病」絕不誇張。 讓眾多癌友們更從容抗癌,便是醫院與醫師的使命,臺大癌醫如何辦到?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蟬聯14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代表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為降低大腸癌對民眾的威脅,國民健康署針對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提供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但若民眾篩檢出異常,卻不接受大腸鏡檢查,死亡風險將增加6成4。
泌尿器官中發生癌症部位最多的就是膀胱,根據衛福部統計,每10萬人口就有2.3人罹膀胱癌,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無痛血尿。泌尿科醫師表示,吸菸是已倍普遍公認的最危險致病因子,一名50多歲的男性因為尿液顏色正常,即使健檢驗出尿液有潛血反應,也不以為意,沒想到最後竟嚴重到需將整個膀胱開刀切除,而問診後也才知道,他菸齡已達30幾年。
配合國民健康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由國健署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自111年7月1日起至10月21日總收案的來人數已達485位,完成低劑量肺癌篩檢檢查者共439位,為高雄市市立醫院篩檢數最高。這段期間的篩檢,大同醫院共發現四位確診肺癌病患,經過調查這四位民眾均無抽菸史,但都具有肺癌家族病史,顯示除了抽菸之外,肺癌家族史也是國人罹患肺癌另外一項危險因子。
台灣疫情仍在高原期,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表示,今年是新冠災難年,台灣疾病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像新冠肺炎一樣,短短不到半年讓全國30% 的人口感染、超過1萬名台灣人染疫死亡,極可能躍居2022年台灣第五大死因,痛批目前的防疫指揮系統無法做到「低感染數和低死亡數」的病毒共存目標。
每年十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長年佔據女性好發癌症之首,台灣罹患乳癌的年齡逐年下修,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十歲,乳房科醫師表示,現在乳癌治療多元化且精準,可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可幫助提早得知腫瘤細胞對於治療之敏感性與有效性,以利術後治療依據,有望提升五年存活率、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