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氣候變遷法規的搜尋結果,共59

  • 台灣資服市場 IDC:2027規模衝33.5億美元

     IDC(國際數據資訊)表示,2022年台灣資訊服務市場規模約27.6億美元(約新台幣828億元),預期2023年可達到28.64億美元(約新台幣859億元),預期到2027年可成長至33.52億美元(約新台幣1,005.6億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5%。

  • 正大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Grant Thornton-六大步驟擘劃企業環境轉型藍圖

     為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全球已有多國響應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永續目標,我國政府更於2022年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實現產業淨零轉型,為正式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碳費及審議機制入法,立法院於2023年1月10日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 上市公司氣候行動管理人員培訓 首波180人結業

    為落實我國2050淨零轉型目標,證交所建構資本市場ESG生態系,其中在人才培育方面,特別委託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針對上市公司量身打造三天20小時課程-「上市公司氣候行動管理人員培訓班」,3月起分別在淡江大學、正修科技大學與東海大學開課。

  • 永續發展宣導會 上市櫃齊挺

    永續發展宣導會 上市櫃齊挺

     證交所與櫃買中心27日共同合辦「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宣導會」,共有近650位公司代表出席,透過了解永續政策及探討減碳實務,為台灣溫室氣體管理及企業永續發展共盡一份心力,更加接軌國際化。

  • 美陸恐跟進課碳邊境稅 衝擊供應鏈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今年10月開始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昨日在一場研討會上示警,美國可能在2027年跟進,接下來2031年大陸也可能實施。等於7、8年內,歐、美、陸三大市場,都會課碳邊境稅,提醒台灣企業必須進行減碳。

  • 碳費恐拉抬房價 環署:建築業非初期徵收對象

    碳費恐拉抬房價 環署:建築業非初期徵收對象

     為達「2050淨零碳排」目標,環保署表示明年下半年起將首度開徵碳費;不過房地產業者擔憂,碳費將轉嫁到營建成本,甚至拉抬房價。環保署指出,碳費徵收目的是促進實質減量,「是經濟手段而非財政工具」,建築業也非初期碳費的徵收對象。

  • 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今成立! 不只減量還注重「調適」

    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今成立! 不只減量還注重「調適」

    環保署今天舉行「氣候變遷署籌備處」揭牌典禮,人力將從氣候變遷辦公室的48人成長至84人,有助於氣候變遷法公告後增加的行政事務,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表示,氣候變遷署籌備處的成立也代表環保署的組織改造已經啟動,希望朝野各黨立委支持改制環境部。

  • 碳費徵收8月草案出爐 明年上路

    碳費徵收8月草案出爐 明年上路

     今年2月公告施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授予環保署可徵收碳費,依環保署規畫,首波擬針對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電力及製造業排碳大戶徵收,相關法制擬今年出爐,至於費用等則待明年碳費審議會決定,至於住商大戶則非首波徵收對象,擬用獎勵方式促其減碳。

  • 環保署氣候變遷局 4/22成立

     由於世界各國宣示加快淨零碳排腳步,行政院核定環保署氣候變遷局暫行組織規程,在今年地球日(4月22日)正式成立,以在環境部組改完成前,提早成立我國氣候行動專責機關。

  • 氣候行動管理人員培訓班 開訓

     永續浪潮來襲,減碳勢在必行!由證交所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攜手北中南標竿大學,共同主辦「上市公司氣候行動管理人員培訓班」,20日起於淡江大學推廣教育部展開第一梯次開課。共有60位上市企業代表及數十位學校教職員出席,積極學習淨零理念與策略。

  • 《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 TAISE籲公私協力前進

    《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 TAISE籲公私協力前進

     立法院年初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於2月15日由總統正式公布施行,其中包括碳費、優惠鼓勵等施行細節備受各方關注。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預告,環保署將自3月起陸續和產業界討論,最快年底提出子法草案。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則提醒,《氣候法》影響層面廣大,單一法案時程跨距達30年之久,在過去非常罕見,受影響的將不只是排碳大戶,整個社會及生活都必須轉型,以實踐2050淨零目標。

  • 國泰台灣領袖50 ETF 2023年3月8日開募

     國發會公布2022年12月景氣燈號,受到終端需求疲軟、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等影響,景氣燈號綜合判斷分數12分,燈號續呈藍燈,代表景氣低迷,經濟疲弱,惟領先指標跌幅持續縮小。法人分析,觀察過往台灣景氣燈號為低迷藍燈時,皆為股市低檔區,台股投資價值浮現。國泰台灣領袖50 ETF(證券代號:00922)基金經理人蘇鼎宇表示,投資必須與時俱進,進入2023年也要留意國內外法規重量級事件對台股帶來的影響。

  • 比增設垃圾桶更重要的事

    比增設垃圾桶更重要的事

     在大中央小地方的政治現實下,城市首長經常低估了自己對於環境議題的影響力。加以環境議題經常帶有禁止與限制、動輒裁罰的刻版印象,不失分、擴大服務、討好市民,往往是城市首長最安全的選擇。

  • 金融業不會陷氣候情境分析困境

     氣候變遷議題在金融界快速躍為主流,金融機構憂心監管方藉此提出的壓力測試項目趨嚴又愈繁複,經營條件受到減損。前任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FRBSF)金融機構監管和信貸處處長饒永華指出,全球央行新制指引的美國聯準會,至今態度堅持分開看待氣候變遷情境分析和銀行壓力測試,且與六家大型銀行首度合作的氣候變遷情境分析模型研議,結果將在2023年底才會公布,研究過程需要設計很多沙盤推演模型,不會讓金融機構立即陷入困境。

  • 氣候資訊 產壽險明年起要揭露

     鑒於國際間日益關注氣候變遷的相關資訊,金管會預告修法。金管會指出,本次法規修正重點為,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產壽險公司應揭露氣候相關資訊,未來須揭露九大氣候相關執行情形。考量推動初期尚須蒐集相關資訊及建構溫室氣體盤查能力,給予一年緩衝期,明定自2024年起,保險業依資本額大小,分階段推動強制揭露範疇一及範疇二的盤查及確信情形。

  • 氣候法過關 明年287排碳大戶開徵碳費

    氣候法過關 明年287排碳大戶開徵碳費

     經4次黨團朝野協商後,立法院會昨終於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全案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並且展開後續碳費訂定作業,預計2024年針對287家排碳大戶開徵碳費,減碳有成者則可享有優惠費率。另,氣候公民訴訟條款遭執政黨立委否決,沒有充分的行政監督手段,環團強烈懷疑政府對2050淨零排放的決心。

  • 批2030減碳目標消極  環團籲「減碳目標應與聽證程序研議」

    批2030減碳目標消極 環團籲「減碳目標應與聽證程序研議」

    審議多時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氣候法),今天將在進行黨團協商,可能是氣候法修法前最後一輪的討論。環團表示,環保署提出的行政院版條文,仍不願傾聽朝野立委在委員會的意見而調整,恐通過氣候治理失序的修法條文,呼籲應以氣候會報提高治理層級、聽證程序審議階段管制目標,強化消極的2030年減碳目標等、碳費不該補助企候優先。

  • 證交所號召ESG人才培育

    證交所號召ESG人才培育

     證交所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日共同主辦「資本市場ESG生態系-ESG人才培育啟動儀式」,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致詞時指出,證交所透過結合各界資源,支持民間單位及學校對永續發展之投入,以積極培育人才及鼓勵研究發展,期盼ESG成為台灣企業在國際競爭之利基。

  • 從民進黨大敗 談政府治理與政府律師

    從民進黨大敗 談政府治理與政府律師

     數周前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結果已出爐。18歲公民權公投部分,同意票占52.96%,惟不到600萬票、離通過門檻965萬票相去甚遠。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部分,此次選舉堪稱「冷清」,直轄市長、縣市長投票率皆顯著下降。此外,民進黨在地方首長選舉中僅拿下5席,這對蔡政府而言無疑敲響了警鐘。筆者以為,2024選舉在即,蔡政府若不亡羊補牢,兩年後的總統及國會大選亦將面臨慘痛的教訓!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