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氣象衛星的搜尋結果,共94筆
第三期太空計畫政府十年將斥資二五一億元大力發展國家隊,近兩年除了有多家業者獲得政府注資、取得更多研發能量,也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金融時報》6日披露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計畫抽離衛星部門,成立低軌衛星公司,曾投資SpaceX和特斯拉的矽谷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Associates是可能投資者之一。昨下午蔡英文總統出席太空中心改制行政法人揭牌典禮時也指出,政府將透過第三期太空計畫,在10年內投入251億元和民間攜手進軍國際太空產業,並預告第1枚由台灣自製的氣象衛星「獵風者」將在今年下半年升空。
「國家太空中心正在籌備成立一家衛星系統製造公司!」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在展會中向《財訊》獨家揭露這項計畫,如果沒有意外,2023年國家太空中心的組織架構會重組,重組後會設立1個太空事業處,約1年半後就會分拆獨立成為一家衛星系統製造公司。
行政院長蘇貞昌7日到國家研究院太空中心,了解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整備進度,獵風者任務酬載為自製「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在低地球軌道上蒐集由地表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訊號,可作颱風強度預測等研究,預計明年3月發射升空。
行政院長蘇貞昌7日到國家研究院太空中心,了解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整備進度,蘇貞昌表示,政府全力支持太空產業,要讓台灣在太空佔有一席之地,期待獵風者衛星成為領頭羊,領軍台灣太空產業上太空。
大陸《科技日報》25日報導,去年發射的「羲和號」可稱為中國探日工程的「探路者」,而「夸父一號」則是觀察太陽的多面手,它可以從紫外線、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等對太陽進行觀測。中國發射的兩顆探日衛星各有側重,將共同提升中國在世界太陽物理研究領域的影響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4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近期颶風「茱麗葉」襲擊了多個中南美洲國家,中方表示為救災工作將提供力所能及的技術支援。毛寧說明,中方高度重視中南美洲國家救災工作,積極提供救災援助。應有關國家申請,第一時間調用遙感衛星,為當地抗洪救災提供太空技術支援。後續將繼續與有需要的國家保持溝通,為災情監測和災後評估工作提供支持。
太空產業是新國科會重點推動的科研政策,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台灣資通訊技術發達,強項就是在地面接收設備,這是未來台灣加強參與的部分,台灣希望有能力自製整顆衛星,他預估,pre 6G衛星應可以在2025年做出來。
據《北京日報》報導,9月6日,中國氣象局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中國氣象局介紹,針對前段時間四川盆地及長江中下游流域出現的持續高溫、乾旱,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聯合各地氣象部門,在全大陸範圍內統籌調度多方資源馳援高溫旱區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今年首次在南方汛期開展大範圍人工增雨作業。據統計,針對南方高溫旱區,人工增雨作業影響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
「太空發展法」於去年5月三讀通過後,使太空產業成為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的關鍵項目,富邦產險為協助台灣太空產業發展,該公司再度取得我國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衛星」的整測運送保險。
富邦產險為協助台灣太空產業發展,該公司再度取得我國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衛星」的整測運送保險,為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及劇烈天氣預報盡一份心力。而台灣第一顆自製「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的整測運送保險之前也是由富邦產險承保。
《太空發展法》於2021年5月三讀通過,為台灣第一部國家太空法案,太空產業成為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的關鍵項目。為協助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富邦金(2881)旗下富邦產險承保台灣新型態氣象衛星「獵風者衛星」的整測運送保險,為台灣的太空硬實力盡一份心力。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皆未親自出席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美國總統拜登2日抨擊中、俄未能在氣候變遷問題發揮領導作用,並強烈指責兩國領導人不參加COP26。
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主席阿洛克·夏爾馬發佈了《氣候出資交付計畫》,進一步重申發達國家每年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出資目標,但這一目標在過去十多年中從未實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今天(3日)在例行記者會中表示,中國近年累計安排約11億人民幣資金,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中方軍事研究團隊說,他們已打造,並測試了反衛星自動裝置,能在探測器排氣噴嘴放置少量爆裂物,製造經時間控制的穩定爆炸,而不至於把衛星炸成碎片。
人無糧要挨餓,汽車沒油會拋錨,在萬里高空飛行的人造衛星如果燃料耗盡,該怎麼辦?
綜觀全球衛星產業營收,2019年產值僅達2,707億美元,年減2.2%,是自2017年起至今表現最低的一年,主因是衛星製造成本較低、發射服務收入下降所致。其中,該年度發射服務收入為49億美元,以美國收入占17億美元(35%)為最高;此外,發射成本(意即衛星製造成本)也下降至125億美元。在低軌道衛星自SpaceX引領話題後,亦帶來更多衛星營運商相繼遞件發射衛星,未來整體衛星產業市場有望逐步攀升,據TrendForce數據顯示,至2022年全球衛星市場產值將有望達2,950億美元,年成長3.3%。
今天(5日)上午7時28分,位於內蒙古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三號E衛星升空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是全球第一個在黎明軌道實現業務運行的太陽同步氣象衛星。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77次發射。
「太空考古學」,這個詞乍聽雖然有點科幻、令人感到不真實,卻是考古學界的現在進行式,指的是考古學家透過分析衛星影像,精準找出潛在遺址的新興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