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氫燃料的搜尋結果,共126筆
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因燃燒不排放二氧化碳被視為再生能源之一,氫具備資源豐富、能量密度高、用途廣泛等優點,國際能源總署(IEA)將其列為2050年淨零碳排的一環。
中興電工看好氫能產業前景,運用甲醇重組製氫技術,推「移動車載」和「發電」兩大應用系列產品,氫能機車預計9、10月生產,銷往印度;氫能汽車最快明年銷往美國、印度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市場,氫能事業對營收貢獻明年將大爆發。
如何實現淨零碳排? 最主流的方式就是電動化,不過也有其他另類選擇,比如氫燃料,但是氫燃料比較不好儲存,於是「氨燃料」(阿摩尼亞)也被提出,也就是氨氣動力。現在中國大陸的廣州汽車集團(GAC Group,廣汽)就發明了汽車版本的氨動力引擎,來測試這一理論。
看準氫能發展趨勢與潛力,中興電(1513)重押,董事長江義福24日在股東會上表示,中興電氫能事業最快今年底前完成分拆,藉此吸引國際資金挹注、合作夥伴及人才,中興電並完成二~四輪車與電動大巴的氫能動力系統開發,做好準備卡位未來「氫」商機。
豪華汽車製造商BMW在周三指出,新銷售汽車有超過半數是純電動車的目標,預計將「早於」目標的2030年實現,並且氫燃料車將在2026~2030年量產。
群翌研發處處長凃宏旗表示,氫能是一種使用過程不會排碳的清潔能源,呼籲企業一同加入氫能的應用行列,不只讓地球更接近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也在越發普及的同時,大幅降低技術應用成本。現在群翌能源與許多國際大廠合作,並將技術提供給客戶,縮短學習曲線,讓產業快速進入市場,打造綠能環境有目共睹。
氫氣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氫燃料電動車是使用氫或含氫物質通過燃料電池以產生電力,以電力推動電動機,再行推動車輛,台灣具有相對完整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供應鏈,只要政策建構好,相信產業定能快速跟上配合,台灣一定也會有機會與優勢。
各種零排放車輛的設計,正在百家爭鳴般的出現,除了相當普遍的鋰離子電池車以外,還有氫燃氣引擎動力車、氫燃料電動車頗受人們熟知。現在又登場了氨氣燃料電動車,設計公司「阿摩吉」(Amogy)為證明它的馬力強勁,製作成10輪大卡車。
三陽工業於研發領域持續不間斷,宣布與工研院舉行簽約儀式,雙方正式合作氫燃料電動車技術開發,於創新能源載具領域邁出第一步。第一階段雙方將針對超高壓氫氣的儲存技術共同研究、設計與開發,並將此技術使用在氫能源電動機車上。
繼二輪油車市占率重回第一寶座,三陽工業(2206)於研發領域持續不間斷,周一1月16日與工研院舉行簽約儀式,宣告雙方正式合作氫燃料電動車技術開發,於創新能源載具領域邁出第一步。第一階段雙方將針對超高壓氫氣的儲存技術共同研究、設計與開發,並將此技術使用在氫能源電動機車上。
大陸最大生產氫燃料電池及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國鴻氫能,日前遞表赴香港上市。2022年上半年,國鴻氫能總營收年增94%至人民幣(下同)1.9億元;毛利年增1.58倍至3,540.1萬元;期內虧損則擴大95%至1.51億元。
在ESG、淨零排放浪潮下,電動車成為不可逆趨勢,更帶動氫能源車崛起。總盈汽車總經理呂政杰強調,電動車與氫能源車已是兵家必爭之地,想要作出差異化,除了要能幫客戶省電,還要有把「垃圾變黃金」的本領,將廢棄能源再生循環利用,才能脫穎而出。
2022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在臺北世貿一館落幕,隨著臺灣綠色能源轉型腳步加速,工研院團隊以永續綠能為主題的「永續發展館」,展出了由經濟部能源局支持,研發的氫能減碳技術,將以往電子、半導體產業製程需要燃燒處理的餘氫回收再利用。回收後的氫氣,可以再純化回到製程中循環利用,或是使用定置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發電為廠區供電,有效降低企業碳排。
隨著臺灣綠色能源轉型腳步加速,在經濟部能源局支持下,2022年TIE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以永續綠能為主題的「永續發展館」,結合了跨部會與法人的成果,以新農業2.0、綠能科技、循環經濟與安全職場等面向,展現創新低碳科技,協助產業在面對淨零排放的浪潮進行綠色轉型。
勞斯萊斯(非Rolls-Royce Motor Cars)和現代汽車集團宣佈計劃合作,將純電動推進和氫燃料電池技術引入先進空中交通(AAM,Advanced Air Mobility)市場。此次合作將利用Rolls-Royce的航空和認證能力,以及Hyundai汽車集團的氫燃料電池技術和產業化能力。兩家公司的願景都是在AAM市場引領潮流,為城市空中交通(UAM,Urban Air Mobility)和區域空中交通(RAM,Regional Air Mobility)市場提供電池電動和燃料電池電動解決方案,並推進可持續性航空。
美國登月預備任務「阿提米絲1號」(Artemis 1)在星期六的2度發射,還是因為氫氣外洩的問題而中止任務,等於是「補考」仍不過,注定要送回組裝大樓徹底檢查。由於已錯失發射「窗口」,下一次的合適發射時間必須等到10月份,也影響2025年,NASA是否能夠再次登月的承諾。
隨著電動車技術快速普及,最關鍵的電池技術也在各方看好電動車前景下進展迅速。尤其是中國的電動車廠大量開發鋰電池技術,逼迫專注於氫燃料電池的日本開始猶豫是否要放棄國家級的氫能源戰略。日本朝野擔心,如果不轉換跑道投入鋰電池研發,可能會在電動車前期世代的市場上完全落於中國之後,在氫能源投入大量資金與長期規劃後,如何應對中國電動車產業迅猛的聲勢,成為日本朝野的重大難題。
著名航空發動機集團英國勞斯萊斯控股(Rolls-Royce Holdings plc)正在研究氫燃料引擎的可能性,為了加快研發速度,他們試圖以現有的航空燃油引擎,直接改換成燃燒氫氣。假如可行,將可加快航空業的降碳排轉型。
淨零排放浪潮席捲全球,氫能被視為是邁向淨零排放路徑上的重要角色,各國紛紛投入氫應用技術的開發,至今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地區發布國家氫能策略。國發會宣告的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中,2050年臺灣電力來源,有9%到12%就必須要仰賴氫能,因此發展高效率氫能是臺灣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技術,更是臺灣在全球氫經濟競爭下勝出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