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水果類的搜尋結果,共203筆
近年來,國健署於營養健康狀況變遷大調查中發表「3超過、4不足」的問題,除了每日豆魚蛋肉、全穀雜糧及油脂類超過建議攝取量;蔬菜、水果、平均乳品、堅果種子攝取又以蔬果的攝取最為不足。
中國大陸上周以註冊申報程序未完備為理由,禁止台灣秋刀魚等水產品,以及台灣啤酒、金門高粱等飲品進口,這是近三年來第六次禁止台灣產品輸入,經濟部與農委會攜手,將斥資12億元,將國產農漁畜產品加工、凍儲、與多元加工,透過各式拓銷活動分散市場、降低大陸禁令帶來的貿易障礙。
坊間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保健概念,讓許多人無所適從,對此,營養師郭彥廷特別在臉書粉專破解3大水果迷思,更點名奇異果、木瓜和鳳梨因為具有酵素,能幫助消化,很適合飯後食用。
「糖」在生活中可謂無所不在,精緻糖吃多了對身體健康是極大負擔,正當我們以為對「糖」食已經有所警戒之際,其實還有些未能立即明察的「糖醣陷阱」存在於我們生活週遭。
許多人通常都是飯後吃水果,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吃水果的時間也不一樣。營養師近日分享6類人吃水果的最佳時間,例如一般人是隨時都可以吃,而胃食道逆流患者不要在睡前3小時吃,而且別碰柑橘類等酸度較高的水果,以免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
這個夏天真熱,熱到常覺得自己像個烤番薯。
下周末盛逢中秋烤肉季,食安專家提供5大招,讓民眾既能享受美食又兼顧健康,例如醃製品時可用些許啤酒、紅酒,且可加入鳳梨等增加肉類醃製時的鮮甜味,若肉類較厚,宜先微波至8分熟,以減少烘烤時間,「香腸這類加工肉品最好先用戳洞後用熱水烹煮一段時間,最後才以短時間烘烤,降低其致癌成分。」
炎夏高溫,水果成為消暑聖品,但正確吃法很重要,醫師表示,多數水果適合飯後吃,因其含有的膳食纖維可降膽固醇與血糖,尤其吃了大魚大肉,建議吃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例如木瓜、鳳梨等,可幫助消化大量的蛋白質,以利腸胃道消化與吸收。
每到炎夏不免會想吃冰淇淋、西瓜或綠豆湯來消暑,或因流汗口渴而大口喝下含糖飲料,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夏季是「危機四伏」的季節。義大大昌醫院新陳代謝科科主任姜和均指出,臨床上觀察到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出現季節性變化,因患者更趨向攝取一些含糖量極高的甜品,尤其是西瓜、芒果、荔枝等時令水果,常會讓糖友不知不覺中過量攝取。
水分是生命不可或缺之物,存在於食物與空氣中,從你呱呱墜地到離開人世期間,你的身體為了讓你活下去,會本能性地渴求食物、空氣與水分。你明白植物缺水時會如何,它們會枯萎死亡,你的身體缺水時也會如此,水分顯然相當重要。
飲料業者的福音,罐裝水果茶貨物稅率自即日起降稅。近年國人喜好水果茶品,惟過去該類產品適用15%貨物稅率,業者認為應比照果汁適用8%。財政部31日發布函釋,認定天然蔬果汁咖啡因含量若低於飲品標準,可從寬比照果汁飲品適用貨物稅率8%。
疫情延燒,無論市府政策、民眾等都繃緊神經應對,營養師教授飲食防疫小技巧,最簡單的招數就是多補充「植化素」,它是植株的保護機制,讓身體能具有防禦病毒、病菌入侵的能力,水果類型可多補充番茄、葡萄、草莓、西瓜等。
多吃蔬果攝取各種維生素和抗氧化物,是預防慢性病的好方法,不過有些蔬果的農藥殘留較高,總讓人無法吃得安心。以最新公布的2020年度監測結果來看,農藥殘留比例最高的前5名為百香果(13.9%)、龍眼(11.8%)、柳橙(10.3%)、木瓜(7.9%)、洋香瓜(6.2%),荔枝(5.6%)、草莓(5.3%)則緊追在後。蔬菜前5名則為豌豆(28.4%)、芹菜(24.2%)、蘿蔔(22.6%)、韭菜(18%)和菜豆(11.6%)。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骨質流失狀況就越嚴重,而中高齡患者容易患骨質疏鬆症,但並不容易發現,因為患者僅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直到摔倒或用力過猛導致身體骨折,才會意識到不對勁,營養師朱瑞君對此分享水果4大營養素,表示想要預防骨質疏鬆,除了喝牛奶或保健食品外,吃水果也能強化骨骼。
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昨天公布六大類「食物明星賽」網路票選結果,其中白米飯、麵條名列國人最愛的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則以豆腐、鮭魚名列前兩名,但專家表示,國人平常白米飯、麵條攝取量過高,建議改為雜糧米飯;鮭魚則不建議一周攝取超過兩次,以免影響凝血功能。
清明節祭祖掃墓,人們多多少少會帶上些水果當作供品,俗話說「上墳不帶四果,家宅不生災禍」,對於供果是有一定要求的,否則不吉利,那麼究竟是哪四果不適合拜祖先呢?《搜狐網》專欄分享,寓意不好、成串、空心、多籽的水果在清明祭祖的時候要盡量避開。
你為自己最愛吃的食物投票了嗎?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發起,偕農糧署、國民健康署主辦之「食物明星賽」已於3月23日起跑,首日投票競爭激烈,六大類食物中全台民眾最愛吃的水果類及蔬菜類食物分別由香蕉及高麗菜(甘藍)奪下榜首;最少吃(挑食)的第一名則為榴槤及紅鳳菜。
台灣近幾年養生風氣大增,凡天然、有機產品莫不受到消費者的高度重視,連帶的,用於食、飲品或生技保健產品添加的天然物植物粉體也相對的要求;其中,以提供多樣化天然保健類水果粉名聞遐邇的詮亞公司,更在此波浪潮中獨領風騷。
培根是許多人早餐中的常見食物,一般認為培根屬於肉類,甚至認為是可攝取蛋白質的來源,不過營養師表示,其實培根不是肉類,而是油脂類,並揭穿4種最容易被搞錯的食物分類,真相曝光讓一堆人驚呆,原來一直在吃油!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不少民眾生活都轉為靜態,加上飲食不均,體重也跟著上升,甚至有人2年疫情期間就增重了10公斤,心臟病、癌症的風險也跟著增加。營養師表示,國人飲食有4不足、3超過的問題,即蔬菜、水果、乳品、堅果種子不足,豆魚蛋肉、全穀雜糧油脂類攝取過量,提醒民眾每一種食物都應均衡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