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水狀文化祭的搜尋結果,共26筆
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國家重要民俗,去年因疫情取消,今年3座萬善爺廟中,金湖萬善爺廟決定恢復辦理祭典,蚶仔寮萬善祠與下寮仔萬善爺廟則停辦。金湖萬善爺廟23日表示因應地方緬懷先人的需求,決定舉行祭典,參與民眾盡量接種3劑疫苗,放水燈儀式則不開放上船參與。
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及重要民俗活動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今年邁入第176周年,原訂7月16、17日舉行,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3級警戒延長,主辦單位評估考量後,決定配合防疫原則避免群聚,取消今年祭典儀式,這也是繼2003年SARS疫情後第2次停辦。
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及重要民俗活動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今年邁入第176周年,原訂7月16、17日舉行,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3級警戒延長,主辦單位評估考量後,決定配合防疫原則避免群聚,取消今年祭典儀式,這也是繼2003年SARS疫情後第2次停辦。
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27日舉辦「挑飯擔祭祖靈」儀式,口湖、四湖地區14聚落民眾以飯擔裝著祭品,徒步前往下寮聚落萬善爺廟,祭拜175年前在水災中罹難的祖先,除了緬懷先人,也提醒今人思考氣候變遷、環境與人類生存的課題。
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9日依古禮舉辦挑飯擔祭祖靈儀式,口湖、四湖地區14聚落民眾以飯擔裝著三牲四果,徒步前往萬善爺廟前廣場,祭拜174年前在水難中罹難的祖先,場面隆重哀戚。
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8日邀日本學者金菱清等人,與台灣學者、口湖鄉民舉辦座談會,針對日本311地震引發海嘯、口湖百餘年前水難,探討災難記憶與災後民俗,提醒後人在緬懷先人的同時,更要重視災難的防範。
已有174年歷史的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由中央列為國家重要民俗,3日展開文化祭系列活動,邀請學童動手糊水狀,並規畫台、日學者水難記憶研討會,希望藉由活動緬懷水難罹難先人的同時,記取百年前的水難教訓。
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19日在下寮萬善爺廟舉辦「挑飯擔祭祖儀式」,當地民眾依百年前傳統挑飯擔至廟裡祭祀,晚上並為173年前因水災罹難的先民進行「千人點燈萬人塚」祈福儀式,極具特殊性與歷史意涵,更是世代文化的傳承場域。
雲林: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29日舉辦拔渡法會科儀開壇,依古禮由法師展開牽水狀儀式序幕,主辦單位表示,30日下午有挑飯擔祭祖靈、晚上施放水燈;7月1日排水狀與追思會,歡迎民眾共同參與。
雲林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29日舉辦拔渡法會科儀開壇,依古禮由法師展開牽水狀儀式序幕,主辦單位表示,30日下午有挑飯擔祭祖靈、晚上施放水燈;7月1日排水狀與追思會,歡迎民眾共同參與。
雲林縣口湖鄉藉由牽水狀活動,緬懷清朝年間因大水災罹難的先人,26日展開為期7天的「牽水狀文化祭」,呈現牽水狀、放水燈、挑飯擔等古老傳統,同時提醒民眾居安思危,省思目前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災害。
口湖鄉藉由牽水狀活動,緬懷清朝年間因大水災罹難的先人,26日展開為期7天的「牽水狀文化祭」,呈現牽水狀、放水燈、挑飯擔等古老傳統,同時提醒民眾居安思危,省思目前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災害。
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11日進入最後1天排狀、燒狀主要儀式,上千名民眾冒雨追思百年前因水患罹難的先人,10年來主要儀式當天都是艷陽高照,今年下起綿綿細雨,民眾更能感受先人當年悲苦,氣氛格外哀戚。
雲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遇上尼伯特颱風,8日不畏風雨如期舉辦法會,超拔百餘年前死於水難的先人,當地民眾在颱風中感受當年祖先遭遇水患的可怕情境,感嘆這是祖先提醒後人要居安思危、防範大自然的反撲。
雲林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遇上尼伯特颱風,8日不畏風雨如期舉辦法會,超拔百餘年前死於水難的先人,當地民眾在颱風中感受當年祖先遭遇水患的可怕情境,感嘆這是祖先提醒後人要居安思危、防範大自然的反撲。
已有171年歷史的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4日展開為期10天的文化祭,民眾動手糊水狀、挑飯擔,藉此緬懷百年前因水患而罹難的先人,同時居安思危,思考氣候變遷、環境改變與人類生存的課題。
已有171年歷史的雲林縣口湖鄉牽水狀文化祭,4日展開為期10天的文化祭,民眾動手糊水狀、挑飯擔,藉此緬懷百年前因水患而罹難的先人,同時居安思危,思考氣候變遷、環境改變與人類生存的課題。
口湖牽水狀文化祭昨(16日)登場,除有傳統牽水狀、挑飯擔、放水燈、點燈等祭典儀式外,也邀大家體驗糊水狀、聽水狀故事,並以鏡頭記錄全國最大的水難祭儀,今年地方熱情推出新鮮在地海產粥免費吃,團體請先預訂。
國家重要民俗「口湖水狀文化祭」主要儀式「排狀」、「燒狀」4日登場,數千餘支水狀排列在金湖萬善爺廟、蚶仔寮萬善祠周邊,場面壯觀,許多旅外遊子特別返鄉參與,緬懷169年前因水患罹難的先民。
國家指定重要民俗「口湖牽水狀文化祭」,3日依古禮舉辦「挑飯擔祭祖靈」儀式,緬懷169年前因水難罹難的先人,同時提醒民眾居安思危,思考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災害,極具教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