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江山樓的搜尋結果,共08筆
85歲的歐豪年老師寄來新作一首,詩中寄託深深憂思:「昨夜星辰昨夜風,吾生至此已無夢。人撕臭氧未自覺,猶嘆窮奢極侈中…。」
「富不過三代,不懂吃穿。」美食家梁幼祥直言,今日所謂「酒家菜」並不能視為台菜的唯一源頭,實則酒家文化是唐宋年間便已興起的一種食風,當時的人以飲食的稀奇、驚豔作為身分財富的象徵,「酒家菜就是士紳貴族間展現生活品味的方式之一。」
老大人坐久啊睏睏去。夢見昨日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旦唱曲。嗯。露天茶座夏催眠。甘州街歸綏街在地人的氣味。廣告牌樓天天掛。拚。怎一個拚字了得。拚經濟顧臺灣。高樓原是江山樓舊址。江山去了哪裡。吳江山1921年創臺灣御料理。混合了漢民族西洋風與東洋酒食的臺菜館。日治時臺灣第一之支那料理。政商文人最粉味的酒家。日皇太子裕仁也賞臉。是耶。殖民地酒色文化吆三喝四來拚食。連雅堂曰。如此江山亦足雄。江山樓第三代孫吳瀛濤。1936年在此設立臺灣文藝聯盟臺北支部。他留詩曰。歷史使風土變貌。如今樓毀遺留臺灣料理與文學。有頭沒臉的人隱匿。混搭了超商豬腳按摩店婦產科茶以及八國聯軍自助洗。
近日,在位於故宮神武門外的西圍房,故宮角樓咖啡正式營業。據瞭解,故宮角樓咖啡的開業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在短短的幾天裡,故宮角樓咖啡儼然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台青看武漢-魅力江城隨手拍」藉由40多名來自兩岸青年捕捉武漢的千種風情,透過彼此交流與觀摩,共同用青春紀錄的武漢新歷程,發現魅力武漢。
「第十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8月25日在武漢舉行,以「借你慧眼看基地」為主題,希望能透過兩岸媒體慧眼,將武漢的風光美景介紹給台灣人。
雲林縣北港鎮保有一棟六間店面相連的紅磚建物,年輕一輩只知古色古香,卻不知其歷史緣由,經文史工作者紀雅博考據,紅磚樓在日治時代稱「朝鮮樓」,由日人引進韓國藝旦開設酒家,繁華的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悲情。
近日北市歸綏街文萌樓遇上都市更新的危機,讓私有古蹟的文化資產保育再次成為焦點,這危機敲響一記警鐘。如果我們尊重城市為公眾共享共榮之基礎,就不該盲目地打造新地產卻輸了城市靈魂。我們該問,具有公共意義的都市更新,如何聯繫城市過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