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沙伊的搜尋結果,共66筆
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在3月10日恢復外交關係的協議,引起華盛頓的關注。不過,沙烏地阿拉伯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根據沙烏地官媒報導,該國正展開與敘利亞商討「關係重建」,2國正準備恢復雙邊的領事服務,如同北京斡旋的沙伊協議前的脈絡,這些跡象表明沙敘2國之間可能會恢復外交關係。敘利亞的美軍基地遭到一架疑似和伊朗有關的無人機攻擊,造成1死7傷,拜登總統隨後授權軍方進行反擊,為這樁和平進程添上一層陰影。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公開介入俄烏戰爭以來,外媒認為中國已經不只是經濟大國,而是已經拋棄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政策,開始扮演一個全球大國的角色。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日前在北京宣布復交,大陸在後面的斡旋工作備受關注。港媒報導,大陸外交部已派出多名「特使」,在中東、中亞、太平洋等地進行外交工作。大陸學者分析,這種方式讓北京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外交努力,而這也是大陸面臨來自美國激烈對抗之際的當務之急。
剛抵達莫斯科的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正進行一場讓全球矚目的超級外交活動,即將展開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關鍵性會談。美媒《紐約時報》分析認為,習近平置身於俄烏戰爭的中心,讓自己成為替這場戰爭降溫的斡旋者,它將印證陸媒讚譽有加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有多大的能量。
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三國10日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沙伊兩國恢復外交關係。前國務卿季辛吉在《華盛頓郵報》受訪時表示,此事是中東戰略格局的一個重大變化,中國以「和平締造者」角色,改變了國際外交的職權範圍,並朝著成為創建世界秩序的參與者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三國10日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沙伊兩國恢復外交關係。大陸觀察者網18日引述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伊格內修斯(David Ignatius)發表的評論文章〈中國如何預示中東多極化的開始〉中,前國務卿季辛吉受訪的觀點。季辛吉表示,此事是中東戰略格局的一個重大變化,中國以「和平締造者」的角色改變了國際外交的職權範圍,並朝著成為創建世界秩序的參與者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沈雅梅16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日前,沙烏地與伊朗在北京對話中達成復交決定,打開實現中東和平穩定的新道路。事件迅速激發美國一些政客、媒體甚至學者拾起「大國競爭」透鏡,評估北京對話對美國中東外交的影響,質疑中國參與斡旋的動機,反思美國外交決策者犯下的「錯誤」。
繼促成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歷史性的復交協議後,北京進一步擴大在中東影響力。中國國防部昨發布,中國、伊朗、俄羅斯等國軍隊共識,3月15日至19日,中、伊、俄等國海軍將在阿曼灣舉行「安全紐帶-2023」海上聯合軍事演習。
在中國大陸斡旋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經過4天的會談終於達成協議。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宣布恢復外交關係,並重啟2001年的安全合作協議,以及1998年簽署的經貿投資協議。中東國家如阿曼和伊拉克對此表示歡迎,以色列則暫無回應。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決定兩個月內恢復外交關係,重新開放大使館和外交代表處。媒體披露兩國是在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後達成協議,雙方都有意通過對話和外交解決分歧。消息傳出舉世震驚,咸認為對中東政局、美中競爭態勢與全球地緣政治發展,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美國受到的震撼尤其強烈。接著若能勸和俄烏戰爭,大陸國際影響力將達到新巔峰。
在中國大陸斡旋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經過4天的會談終於達成協議。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宣布恢復外交關係,並重啟2001年的安全合作協議,以及1998年簽署的經貿投資協議。中東國家如阿曼和伊拉克對此表示歡迎,以色列則暫無回應。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決定兩個月內恢復外交關係,重新開放大使館和外交代表處。媒體披露兩國是在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後達成協議,雙方都有意通過對話和外交解決分歧。消息傳出舉世震驚,咸認為對中東政局、美中競爭態勢與全球地緣政治發展,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美國受到的震撼尤其強烈。接著若能勸和俄烏戰爭,大陸國際影響力將達到新巔峰。
石破天驚。3月10日中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發表三國共同聲明:「北京對談」促成了沙伊兩國恢復邦交。
近日在中國斡旋之下,斷交7年的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恢復外交關係,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12月由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的區域性峰會上,出席的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提出新想法,打算2023年在北京舉行海灣阿拉伯國家君主和伊朗官員的高級別會議。幾天之後,伊朗也同意參與這次高級別會議。
就在美國為通貨膨脹、俄烏戰爭與對中科技封鎖等國內外事務手忙腳亂之際,中東悄悄地在中國的斡旋下達成了極為重要的和平協議。這次協議不是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而是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這兩個幾十年來一直針鋒相對的國家。《紐約時報》認為,由中國促成這項協議超出所有人的想像,它是美國數十年來主導外交聯盟和對手關係的大逆轉,讓所有國家都感到匪夷所思。
北京透過外交斡旋成功地促成了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達成歷史性的復交協議,外界都極為關切中國在這場談判中扮演的角色。雖然白宮對此事反應冷淡,但是前美國駐聯合國高級官員費爾特曼(Jeffrey Feltman)認為,中國的角色是沙伊協議最重要的意義,它證明中國是崛起的大國,在中東的這場外交力量展示則是對拜登政府的當頭一棒。
10日,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達成協議,中沙伊三方簽署並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沙伊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外界普遍對中國的斡旋者角色給予了頗高評價。
正當台灣還在為一件疑似與太平洋小島國密克羅尼西亞「建交未遂」案,敗選卸任在即的密國總統竟獅子大開口提出金援換建交,事情真相卻不無可能是為財政陷入困境的美國出手,再由台灣幫忙買單養附庸國家,各方爭論得失時;同一時間,對岸中國大陸已促成一件對全球地緣政治影響遠遠大於前者的建交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復交。
此次大陸「兩會」依然延續去年中共20大的特色,安全議題儼然成為會議主調。兩會期間,國際媒體除了關注大陸經濟發展、軍費支出外,更多的是熱議大陸關於俄烏戰事、美中對抗和台灣問題的政策談話。在北京今年以來接連發表文件反擊美國圍堵中國後,7日再一次透過外交部長秦剛不改「戰狼風格」的記者會,一次性推銷中國全球安全倡議概念,向國際強力反擊美式的「中國威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