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治療效果的搜尋結果,共1,141筆
當廚師的40歲陳小姐,每天需要處理大量的食物及清洗廚房和廚具,久而久之,感覺左手手肘外側及前臂疼痛,症狀加劇,跑了幾家醫療院所治療效果不佳,到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復健科就醫,診斷發現左肱骨外上髁炎合併肌腱病變與部分撕裂,俗稱的「網球肘」,接受數次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並搭配震波、護具及復健運動後,症狀大幅減輕,2個月後工作與日常生活已近乎正常。
癌症令眾人避之唯恐不及,其中攝護腺癌躍升台灣癌症死亡第5名,不容忽視。被譽為「跨越陸海空醫者」的童綜合醫院,於2021年率先引入「奧攝敏正子斷層造影」(Axumin PET/CT scan),能精準地偵測腫瘤是否轉移或復發,打破傳統影像對於微小病灶及遠端轉移的限制,2023年再度引入「PSMA正子斷層造影」(PSMA PET/CT scan),可提供攝護腺癌初診斷的依據,並為病患量身打造個人的治療計畫,可望造福更多攝護腺癌患者。
「只要年紀大了,總有一天等到你!」振興醫院微創手術科主任蔡昇翰笑說,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疾病,發生率很高,50歲以上男性半數都有肥大的攝護腺組織,80歲以上更高達8成。不過並非每個人都需要治療,而是取決於是否影響日常生活,且治療方式不僅限於開刀,亦可透過藥物改善症狀。
台灣每1千人就有3人罹患乾癬,其中2至3成是中重度,研究發現,9成以上中重度乾癬病人,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外,易引發多種身心共病,恐讓18至49歲病患損失約6年生命。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年公布乾癬最新版治療指引,改以全身病灶「幾乎」或完全「清零」為目標。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連年位居國人癌症前三名,每小時約有兩位患者新確診大腸直腸癌,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范文傑醫師分享,四年前就有一名40歲女性,因出現血便、腹部腫脹症狀到醫院檢查,經婦產科醫師診斷後,初步判斷為卵巢癌。緊急開刀處理後,發現罹病原因竟是大腸直腸癌發生轉移,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肝臟。
隨著醫療科技發展快速,有些用於癌症治療的標靶藥物,現在可在門診直接注射或口服,不必住院,但因住院醫療險對於未住院治療的標靶藥物沒有理賠,造成病患沉重的醫療負擔,引發各界關注。壽險公司表示,癌症險現行已走向精準治療,提供多項需自費的癌症新式檢測及療法給付,不限住院也可理賠,以因應癌症高端治療的發展趨勢與民眾需求。
苗栗1位71歲何老太太,多年來飽受拇指根部劇烈疼痛之苦,日前至衛福部苗栗醫院影像暨疼痛治療門診就醫。經過與醫師徐庸討論,何老太太決定接受「動脈灌注微血管清除術」微創治療,治療後,疼痛明顯減輕,手指靈活度與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30歲蔡姓男子今年4月因車禍致膝蓋扭傷,由於工作繁忙沒空復健,過了1個月爬樓梯仍疼痛無力,就醫後發現膝蓋髕骨肌腱撕裂傷,醫師採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治療,並教導正確運動方式,經注射3次後,蔡男回診時病症改善良多。醫師表示,包括肩頸痠痛、網球肘、媽媽手、板機指、五十肩均適用。
職能治療師法修法聯盟(職能治療學會、職能治療全聯會、新北市職能治療職業工會等)於上個月曾共同呼籲,希望在職能治療師法修法部分,能放寬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業務,依衛生福利部函釋精神入法,讓社會再次審視職能治療專業範疇與服務現狀,至今已獲得超過四萬名民眾與國內外包含世界職能治療師聯盟、亞太職能治療師聯盟等組織連署支持,期待職能治療服務及於更多有需求的民眾。
「下背痛已經一個多月,走路沒辦法走太長時間,要看哪一科?」面對這樣的「痛」,病人只能吃藥、復健,或是開刀才能解決嗎?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說,疼痛科為專門研究及治療各種疼痛狀況的醫學科別,找出病人疼痛背後的原因,提供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包含介入性治療、藥物治療來控制疼痛。
台灣屬溼氣重的海島型國家,容易使人產生鼻子與呼吸道方面的病癥。全台灣有300萬人患有慢性鼻竇炎,不只造成鼻涕倒流、咳嗽等現象,甚至還會影響到眼部、腦部和肺部的健康。台灣鼻科醫學會秘書長戴志展與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提出鼻竇炎的病徵,呼籲患者盡早藥物治療,培養病識感重要性,方能避免開刀與後患。
生華科(6492)9日公告,獲准在台灣執行的新冠肺炎中重症臨床試驗,已順利完成第一位病人收案。總經理黃金鼎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臨床試驗驗證調控免疫風暴的效果,搶進全球治療免疫疾病達千億美元的市場。
近年來台灣每年新生嬰兒逐年下降,「少子化」已成現今趨勢,許多父母因工作繁忙,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小朋友,又常為了安全問題過度保護,限制孩子行動力,因而失去學習與嘗試錯誤機會,不但會使孩子挫折忍受度變差,還可能造成「感覺統合失調」問題。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因基因變異導致進行性神經肌肉退化疾病,藥物非常昂貴,今年陸續有條件納入健保,不過不少病友仍是有藥卻用不了,病友施小姐直言,「有藥沒錢買」比「沒有藥醫」更殘酷,自己很幸運等到了健保給付,她也用自身故事鼓勵病友,現健保給付年齡已經擴大許多,應在給自己一次機會,主動諮詢醫師治療的可能性。
張姓婦人習慣側睡,有天睡夢中被孩子搖醒發現左耳沒聽到鬧鐘聲,以為沒訂鬧鐘,而另名陳姓男子通話時右耳突然聽不到對話,以為手機故障,就醫才發現單側聽力突然喪失並伴隨嗡嗡耳鳴聲,確診「突發性耳聾(耳中風)」,幸經用藥及高壓氧治療找回好聽力,避免終生聽損。
大腸直腸癌多年來居罹癌國人數第一位,且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居世界之冠。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賴秉杉帶領團隊與上市生技廠-禾伸堂合作開發的生技專利技術,用在治療大腸直腸癌之新藥CA102N,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人體臨床試驗審查(IND),獲准進行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為國內少見產學合作研發之大分子實體能獲准進入美國臨床試驗的新藥。
苗栗縣74歲巫奶奶日前因為車禍導致手腕和髖骨骨折,經手術後輔以高壓氧治療,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苗栗縣政府衛生局19日指出,縣府積極協助各家醫院提升硬體設施,目前共有3家醫院提供高壓氧療法服務,是竹竹苗地區內高壓氧治療設施密度最高的地區,希望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讓民眾受益。
「蠶絲」是自然界中唯一天然長纖維,具有18種與人體相同的胺基酸所組成,自古即有人體第二層肌膚的美譽,親膚性極佳。此外,纖維中的多孔隙結構,可達到透氣、吸濕排汗等效果,其中多孔隙纖維亦可保存大量空氣,空氣為熱的不良導體,搭配洋蔥式穿法可形成保暖空氣層,達到冬暖夏涼、保暖不悶熱的效果。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是一種因SMN1基因變異導致進行性神經肌肉退化疾病,因脊髓運動神經細胞受損,影響獨坐、行走、說話、呼吸和進食等活動的肌肉功能,目前健保給付背針、口服及基因針劑等3種治療方式。
今年新冠疫情趨緩,國人戴了快三年的口罩漸漸拿下,有醫師開始擔心,在新冠疫情期間病例數下降的流感、腸病毒等流行性疾病,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爆發。而面對流感,中醫有什麼對策呢?衛福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除了以中藥對症下藥,也可以按這兩個穴位來培養人體的正氣,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