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治療治療的搜尋結果,共4,132筆
一般人對於放射治療都會與癌症聯想在一起,但其實放射治療也能治療其他病症,像是生活中常見的「蟹足腫」,也能透過放射治療跟它說掰掰,彰化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俊玠說,蟹足腫經放射線療程3至5次後,可下降復發率,簡單有效,很快就能恢復平整的皮膚外觀。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連年位居國人癌症前三名,每小時約有兩位患者新確診大腸直腸癌,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范文傑醫師分享,四年前就有一名40歲女性,因出現血便、腹部腫脹症狀到醫院檢查,經婦產科醫師診斷後,初步判斷為卵巢癌。緊急開刀處理後,發現罹病原因竟是大腸直腸癌發生轉移,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肝臟。
自動化專家KUKA不僅是工業機械手臂之業界巨頭,其製造的產品中還包括了可整合至醫療系統的機器人或機械手臂相關元件,第一台用於協助醫療的KUKA機器人於1999年投入使用,該醫療院所用它支援了一個放射治療系統,由機械手臂夾持一台直線加速器,並用於對病患身體中的癌症腫瘤進行精確照射,今天這些應用仍然非常重要,並被廣泛使用。
亞東醫院推行綠色照護工作已長達15年,包括精神科日間照護中心以園藝治療協助精神病患的復健,同時推行園藝治療及動物輔助治療模式;家庭醫學部安寧病房成立後,引入療癒花園和動物輔助治療活動,應用新科技虛擬實境,協助安寧病患及其家屬體驗森林療癒等方式,透過多元自然元素的運用,有效改善病患情緒,提升照護品質。
向榮生技(6794)28日向證交所遞件申請股票創新板上市交易,為今年第十家申請創新板上市公司。向榮生技目前實收資本額5.45億元,專精異體幹細胞新藥研發,以人類異體脂肪來源的間質幹細胞ELIXCYTE進行不同適應症的新藥開發。
45歲楊姓婦人因左側乳癌第三期進行化療,出現噁心嘔吐、食慾差、睡眠差體力差、手腫、皮膚紅癢、手麻腳麻等症狀,求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王禎佑,在口服中藥治療一個禮拜後,症狀逐漸獲得改善,並在適當的衛教和鼓勵養成每天連續走路一個小時以上的習慣,體力也有很大進步,體力好相對化療的副作用也會小很多,逐步擺脫對化療的恐懼。
天氣變冷,許多人會去泡湯,但有些人擔心去大眾池泡湯或游泳會不會被傳染到「菜花」?泌尿科醫師廖奕安表示,去大眾池泡湯或游泳較少直接接觸感染源,被傳染的機率很低,但若是和帶有病毒的患者共用毛巾、盥洗用品等,那感染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腦部刺激術被認為是治療憂鬱症的新希望,陽明交大透過石墨烯神經探針晶片技術,與國際醫材大廠合作證實深腦電刺激可以顯著改善動物憂鬱行為,並提供更多科學證據用於臨床轉譯之治療技術。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Neurobiology of Stress》國際期刊。
隨著醫療科技發展快速,有些用於癌症治療的標靶藥物,現在可在門診直接注射或口服,不必住院,但因住院醫療險對於未住院治療的標靶藥物沒有理賠,造成病患沉重的醫療負擔,引發各界關注。壽險公司表示,癌症險現行已走向精準治療,提供多項需自費的癌症新式檢測及療法給付,不限住院也可理賠,以因應癌症高端治療的發展趨勢與民眾需求。
冬天是泡溫泉的季節,但在公共場合,務必當心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導致病毒疣出現!一名長年在海外工作的45歲女子,數月前在右臉頰發現一苔癬狀凸起物,凸起物後逐漸長大,女子在當地就醫後,症狀短暫改善,2周後又在原地重新長出、變大,返台就醫診斷出病毒疣。
前環球科大附幼執行長韋明淑7年前換了超短髮型,笑容可掬的她被稱讚亮麗又年輕,殊不知她正因5.4公分乳癌做化療而戴假髮,1年8個月內做過4次小紅莓、4次歐洲紫杉醇、18次單標靶、8次雙標靶、動手術,外加30次電療!治療期間她維持工作,也要求家人正常生活,如今她已幾乎康復,完全看不出她曾被治療折磨得很徹底。
永立榮(6973)受惠新藥與醫美保養品開有成,獲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頒發新創事業獎,團隊乘勝追擊,規劃2024年1月將由戰略新版轉板興櫃掛牌。
苗栗1位71歲何老太太,多年來飽受拇指根部劇烈疼痛之苦,日前至衛福部苗栗醫院影像暨疼痛治療門診就醫。經過與醫師徐庸討論,何老太太決定接受「動脈灌注微血管清除術」微創治療,治療後,疼痛明顯減輕,手指靈活度與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最近幾年我受邀在醫學院醫學人文導論的課中,跟新進學生分享我的學習和生命故事,希望醫學生在進入醫學院之初,就能夠理解到人文科學在醫學中的角色,從而理解病人的痛苦,關心病人在醫療行為當中的主體性,思考作為醫師的倫理和責任,期待將來醫師可以給病人全人的醫治。
台灣再生醫學會榮譽理事暨台灣骨科研究學會理事長張至宏說明,各國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醫療支出即占2.5%的GDP,占比不低,據統計,人工關節約10~20年就會耗損。投入軟骨再生研究20年,統計2010~2019年人類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案件,共80件,當時是用藥品管理治療方式;2018~2023年6月,特管細胞治療申請案件477件,通過276件,法規通過產業才可加速,讓更多病人受惠,若台灣要由自體細胞治療邁向異體細胞治療或外泌體治療,則急需法規指引。
為幫助燒傷顏損兒獲完善生心理重建服務,陽光基金會攜手公益夥伴街口支付推出「陪伴燒傷顏損兒快樂長大」捐款專案,籌募200萬燒傷顏損兒身心重建服務經費缺口,為鼓勵民眾踴躍捐款,街口支付加碼推2千張愛心加碼券,領券民眾自即日起至11月26日止捐助「陪伴燒傷顏損兒快樂長大」專案,即享捐款100元折抵50元、捐500元折抵100元的愛心加碼,邀請民眾一起上街口支付送愛陽光。
前言:國健署公布2021年肺癌首度超車大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第一名,但兩者罹患人數差距僅有642人,過去已連續蟬聯15年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仍不可小覷。2021年仍有1.6萬人罹患大腸癌,雖然政府自2004年起補助50歲以上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盼能及早揪出病例,然而近18年來,被診斷出大腸癌的民眾約有半數都已達3、4期,錯過了及早治療、取得良好預後的機會,甚至在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中,仍獨缺二線標靶藥物的給付。 有鑑於此,中國時報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特別於2023年10月27日共同舉辦「2023大腸癌論壇-大腸癌健保下的治療趨勢」,探討大腸癌從篩檢到治療所面臨的困境,盼在健保的大傘之下,儘可能幫助民眾得到良好的照顧。主持人:魏怡嘉(中國時報教科文主任)與談人:糠榮誠(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照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石崇良(健保署署長)梁金銅(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蔣鋒帆(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外科主任)
「下背痛已經一個多月,走路沒辦法走太長時間,要看哪一科?」面對這樣的「痛」,病人只能吃藥、復健,或是開刀才能解決嗎?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說,疼痛科為專門研究及治療各種疼痛狀況的醫學科別,找出病人疼痛背後的原因,提供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包含介入性治療、藥物治療來控制疼痛。
台灣屬溼氣重的海島型國家,容易使人產生鼻子與呼吸道方面的病癥。全台灣有300萬人患有慢性鼻竇炎,不只造成鼻涕倒流、咳嗽等現象,甚至還會影響到眼部、腦部和肺部的健康。台灣鼻科醫學會秘書長戴志展與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提出鼻竇炎的病徵,呼籲患者盡早藥物治療,培養病識感重要性,方能避免開刀與後患。
女星嚴立婷擁有高挑身材,出道後參演多部戲劇作品,在綜藝節目中她直率敢言,豪爽作風深受觀眾喜愛,曾搭檔曾國城主持《一袋女王》,表現有目共睹,近年她上節目不時分享家庭趣事,也在社群分享生活大小事;近日她到牙醫看診發現之前做的治療沒有完全清除乾淨還導致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