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法人的搜尋結果,共21,064筆
台灣創新板首家登板的新世代顯示器技術MicroLED領導廠商錼創科技-KY創(6854)周四上市,開盤直轟115.5元漲停價收場,上市首日市值突破百億,達123.59億元。周五上市第二天,持續飆上127元漲停價,收場不掉價,市值再進一步升至136.12億元。不過繼首日後,外資、自營商續賣超,且賣超力道加大,兩日來三大法人共賣超449張,不過委買買單仍高掛,也吸引更多人排隊搶進,蜜月行情也將持續吸引投資人眼球。
全球第二大高爾夫球具代工廠明安(8938),第二季稅後純益以6.07億元,創單季新高,年增61.9%,每股稅後純益(EPS)4.59元,今年上半年稅後純益達10.89億元,EPS為8.23元,也創同期新高。
美國通膨升、消費卻降溫,使得股市時漲時跌,對於擬投資債券的建議,法人表示,綜合經濟、通膨與政策之利多,投資人可以留意美國投資級債買點。
中砂(1560)7月合併營收達6.18億元、年成長19.4%,寫下單月歷史次高,累計2022年前七月合併營收為41.21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相較2021年同期成長18.8%。法人指出,中砂持續受惠於晶圓代工大廠加速進軍3奈米製程,並擴建5奈米產能,使中砂在鑽石碟出貨動能有望持續看增。
台股拉出一波連五紅攻勢後,18日震盪回檔,惟電動車概念股挾長線題材優勢,股價表現有撐,致伸(4915)、朋程(8255)逆勢抗跌。法人指出,雖消費性電子需求疲軟,惟車用供應鏈卻持續熱絡,電動車供應鏈仍可望聚光。
汽車電子系統複雜度與日俱增,導線架、連接器、線束、氣體感測元件等需求水漲船高,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電力相關零組件在電動車昂首環境中,內含價值明顯提升,初評台系雙指標股,鍾情順德(2351)、給予「優於大盤」投資評等,貿聯-KY(3665)則為「中立」。
7月美股領漲全球股市,資金回流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從今年低檔反彈至今,彈幅已逾2成,但距離今年高點還有一大段路可走。對於科技股後市,法人認為,科技股未來恐無法百花齊放,只有優質股才有機會再開花,續走多頭走勢。
台股目前評價還是在相對低檔,預期在後續完成基本面利空測試的築底階段後,可望重新回到多頭軌道。群益長安基金經理人王耀龍表示,今年盤勢圍著通膨率及升息預期,依照通膨率走勢來看,預估第三季在高檔盤整,9~10月後有機會看到明顯下滑現象,屆時升息速度將有放緩機會,盤勢有機會明顯回升,重回上漲軌道。
玉山銀行與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攜手合作,於16日舉辦「地方創生貸款專案說明會」,針對地方創生團隊推出多元融資方案,為金融業首家打破傳統金融限制,依各團隊成長歷程、經營模式與資金用途,客製化專屬融資方案,提供最高新台幣500萬元額度,另享有不動產貸款優惠,只要登錄於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台者皆可申請。
美元走勢近期在平盤震盪,由大宗商品交易多以美元計價,且原物料價格與美元呈現負相關,美元走平,給予原物料反彈空間。
大學光(3218)第二季受兩岸疫情升溫干擾,營收、毛利率皆季減,符合市場預期,然因費用管控得宜,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2.46元,優於市場預期,金控旗下研究機構看好後疫情眼科手術續強,口碑效應帶動成長,維持「買進」投資評等。
二極體廠強茂(2481)下半年在晶圓代工廠產能鬆動效應下,不僅讓客戶取得產能成長,解決長短料問題,加上自己取得碳化矽(SiC)產能有望看增。法人預期,強茂2022年獲利有機會持續成長,加上車電客戶擴大下單,2023年營運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勤美(1532)營建事業去年貢獻逾50億元的亮眼營收,推升集團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勤美營建事業原本北部雙建案預計今年要交屋,力拚維持去年的營收水準,不料,總銷約30億元的台北市松山區「勤耕延吉」原本預期第四季交屋,因受到營建業缺工影響,恐將延至明年第一季交屋。
印度央行自5月以來連三度升息,吸引國際資金對印度市場出現明顯回補,加上內資持續加碼,使印度股市近期止跌回升。
ETF交投火熱,最新統計整體受益人數已突破50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法人表示,今年以來雖面臨全球市場波動,但本土投資人蜂擁布局ETF趨勢絲毫不受影響,呈現「越跌越買」趨勢,由元大高股息、國泰永續高股息及元大台灣50擔綱ETF「人氣三巨頭」領軍下,受益人數快速攀升。
邁達特(6112)(更名前:聚碩科技)成立「MetaAge邁達特數位人才學院」,結合產官學三方資源,攜手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逢甲大學雲創學院、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和思銳科技,從AI、RPA與雲端三大熱門領域啟航,為國內數位化人才挹注強大資源。
台股初次募股(IPO)承銷案,從定價至掛牌時間長達10個交易日,遠超過歐美的T+1及星港的T+5,參與競價拍賣的投資人須承擔更大的不確定性,也削弱競拍的價格發現功能,為強化IPO,證交所提出五項建議:包括研議公開申購提前至與競價拍賣同時、增加承銷方式彈性等。
上市櫃公司半年報15日截止公告,仍有不少公司第二季獲利表現「由虧轉盈」,轉機題材吸引法人進駐,包括緯創(3231)、華星光(4979)、燿華(2367)、飛宏(2457)等,法人近一個月買超0.24億~12.31億元不等。
新普(6121)公布第二季獲利,高於預期,主因規模經濟與AES-KY(6781)貢獻加大;法人看好,在子公司AES-KY貢獻提升下,新普2022、2023年獲利仍穩定成長,較同業衰退佳,因此維持「買進」評等。
被動元件龍頭廠國巨(2327)及旗下CIS封測大廠同欣電(6271)法說會釋出第三季展望,雖受到終端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低迷及調庫存影響,但營運相對穩健,15日股價雙雙上揚,分別上漲1.36%、0.74%,收在334.5元及20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