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法語的搜尋結果,共269筆
歐洲最具規模漫畫節暨市場展「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今年邁入50周年,將在1月26日至29日開展,特別舉辦國際新銳作者展,選出10位來自全球的年輕世代漫畫家,台灣漫畫家「日安焦慮」獲選,將展出作品《Road to Nowhere 1&2》。
112年寒假即將來到,臺北市教育局於112年2月2日起至2月10日期間,首波推出18門酷課雲寒假外語直播課程,包含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韓語、越南語、印尼語等8種外語,並同時攜手美國在台協會(AIT)首度開辦創客暨英文簡報課,相關資訊請上臺北酷課雲平臺(https://cooc.tp.edu.tw/)報名!
身為國際足壇巨星,來自阿根廷的梅西(Lionel Messi)卻不會說英語,他在公開場合仍是一直使用西班牙語。特別在世足賽期間,梅西對荷蘭前鋒嗆聲「看什麼看,笨蛋!」亦是使用西語,對方也聽不懂,但讓「bobo」一詞(西語的笨蛋)傳遍全世界。梅西說自己學過1年多的英語,但等他有機會踏入英國才發現他根本開不了口,只能使用簡易的英文字句和裁判溝通。
烏克蘭期望在明年初收復刻松州(Kherson,赫爾松)全境,急需更多的主戰坦克,雖然西方與北約國家持續給予各種俄式坦克,以T-72為主。但是烏克蘭最想要獲得的是性能更好的西方主戰坦克。在多次請求美國M1艾布蘭(Abrams MBT)與德國豹2(Leopard 2 MBT),而遲遲未果之後,他們改向法國請求提供萊克勒主戰坦克(Leclerc MBT),然而,恐怕結果也相同,法國不願提供。
卡達世界盃明晨3時上演「高盧雄雞」法國與超級黑馬摩洛哥的4強對決,由於摩洛哥本屆先後淘汰伊比利雙雄,彷彿西元第8世紀摩爾人跨過庇里牛斯山攻法的歷史重現,不同的是這次的「矛盾之爭」,法國被認為是要攻破摩洛哥鋼鐵防線的攻擊方。
今年各大學的外語學群因就業、升學問題,皆面臨招生的嚴峻挑戰,然而事實上外文系進可攻、退可守,以東海大學外文系為例,110畢業生表現亮眼,有12位考上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紐約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台大、清大、政大、師大等國內外名校研究所,並有8位學生通過教師資格考試,顯見所學的專業知識擁有足以和全球優秀學生競逐的實力,並且也能銜接職場佔有一席之地。
因COVID-19疫情影響延宕兩年的第26屆大英國協政府首長會議(CHOGM),於6月下旬在東非國家盧安達舉行,這是大英國協最年輕的會員國首次舉辦這項會議。
因COVID-19疫情影響延宕兩年的第26屆大英國協政府首長會議(Commonwealth Heads of Government Meeting,CHOGM),於6月下旬在東非國家盧安達舉行,這是大英國協最年輕的會員國首次舉辦這項會議。盧安達與其他國協成員國最大的不同,不僅在於她從未是英國的殖民地(先由德國殖民,一次戰後託管給比利時),同時還是一個說法語為主的國家,然而在13年前成為會員國後,卻能夠召開這次的峰會,且正逢英國女王登基70周年(Platinum Jubilee),因此格外受到重視。
有些英文軍事術語很特別,經過好萊塢電影的傳播以後,就更容易成為流行語,比如《捍衛戰士》(TopGun)上映後,「僚機」(wingman)就成了「側邊接應者」的意思。還有些軍事術語更特別,光從字詞中還不一定知道意思,比如「Roger」、「Mayday」以及「Copy」,這些術語其實是無線電通訊中的用法,避免聽不清楚造成的誤解。
高雄市中正高中歷經籌備2年,將於111學年度開辦首屆雙語實驗班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雙聯文憑,中正高中學生畢業後,可同時取得台灣、加拿大高中文憑,提升未來學子進入國內外頂尖大學競爭力。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外語能力已經成為企業選用人才的標準之一,基本的英語更幾乎是各家公司徵才的必備條件,除此之外,日語人才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面對競爭的就業環境,你知道要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嗎?
俄烏戰爭已超過90多天,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5月23日在達沃斯論壇視訊發表關於俄烏戰爭何時可以結束?指出:及早定出停損點。在沒有調停的情形之下,發動戰爭的人當然就是結束戰爭的人,普丁說了算。
佛光山惠中寺以現場分流與線上直播舉辦「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6月1日由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以其著作《奮起飛揚在人間》為主題,解讀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新春賀詞」所蘊藏的慈悲與智慧,分享自己寫作的感想。
俄烏衝突最引人注目的,除了戰爭本身之外,有幾個現象值得關注:第一,造假的真相。第二,全民捲入戰爭。第三,武器的庸俗化。
政府推動全英文授課、邁向2030雙語國家,批評聲浪不斷。學者認為,台灣歷經不同政權統治,語言政策不斷更迭,但從未被英語國家直接殖民過,如今卻是從流行文化到學術界皆崇拜英語,淪為「文化自我殖民」,而雙語國家政策的導向更是經濟壓倒文化,完全沒有經過思考便推出,根本亂七八糟,以台語稱之就是:「烏魯木齊!」
寒意漸消的初春,能走一趟花香環繞的自由廣場,再進入對面的國家圖書館,就能遇見「2022臺灣法語月」法語國家小影展。
國際化的趨勢,使得擁有第二外語的能力已不足為奇,要說一個人能夠精通三種語言以上,那可真的跪了。近期一名美聯社記者克勞瑟(Philip Crowther)在推特上PO出駐烏克蘭當地採訪影片,短短60秒的剪輯畫面展現驚人的外語能力,6種語言任意切換,使該名記者一夕之間在網路上爆紅,網友更稱他為「人體翻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