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海洋研究的搜尋結果,共612

  • 美奧勒岡州眾議員訪海大 促進台美國際交流+產學合作

    美奧勒岡州眾議員訪海大 促進台美國際交流+產學合作

    美國奧勒岡州眾議員保羅.伊凡斯(Paul Evans)一行人於30日拜訪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大校長許泰文親自介紹海大的科系、研究及未來發展,並強調近期於海洋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包含波浪能、離岸風力發電與AI人工智慧應用等,並期望未來有更多的國際合作機會。

  • 沙地變沃土 信義打造環灘島成零碳島

    沙地變沃土 信義打造環灘島成零碳島

     湛藍海水、細白沙灘環繞的環灘島,被信義企業集團視為發展世界首座永續旅遊的搖籃,信義企業集團觀光旅遊事業群總監周君澔分享,正透過地面上的地質改良、造林到海中的保護珊瑚、種植海草、復育海龜,搭配太陽光電、雨水與廢水回收等,要將環灘島打造為世界首座零碳島。

  • 海獅水上詭異掙扎 她放大驚見激鬥現場 章魚腿慘甩飛

    海獅水上詭異掙扎 她放大驚見激鬥現場 章魚腿慘甩飛

    加拿大一名女子近日到海邊游泳,卻看到海面上有一隻在奮力掙扎的海獅,原本以為海獅只是在捕魚,於是拿出手機拍攝,未料回家放大查看時,才驚覺海獅當時在和一隻章魚激戰。

  • 國海院邀高中生共商 為海洋問題尋解方

    國海院邀高中生共商 為海洋問題尋解方

    國家海洋研究院16日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辦「國家海洋資料庫及共享平台(NODASS)」的「諾大師-NODASS海洋大數據競賽」,邀請全國高中職、五專師生組隊參加。決賽選出3支特優隊伍分別為中興高中與復旦高中合作的跨校團隊,以及嘉義女中與竹東高中。

  • 鏡頭下展現潮境生態之美 作品首見深海蜘蛛蟹

    鏡頭下展現潮境生態之美 作品首見深海蜘蛛蟹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日前在「揭秘潮境神秘面紗海洋保育論壇」中,頒發了2023 Image Bay攝影賽的獲獎作品,今年徵集的作品中,驚現首度在潮境海灣發現的深海蜘蛛蟹與眼斑鷂鱝。

  • 研究揭全球99城正下沉!台北上榜 亞洲3都降最快

    研究揭全球99城正下沉!台北上榜 亞洲3都降最快

    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研究團隊發現,全球多達99個沿海城市正在下沉,將影響至少2億人口,當中也包含台北。其中中國天津、印尼三寶瓏(Semarang)、印尼首都雅加達等亞洲3都市下沉速度最快,每年最大下沉幅度超過3公分。

  • 國海院與馬國登嘉樓大學合作 加強海洋氣候研究

    國海院與馬國登嘉樓大學合作 加強海洋氣候研究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1日與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雙方將共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海洋衝擊,以及對海洋氣候變化相關的科學研究,共享海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數據。

  • 從潮汕看世界 評《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從潮汕看世界 評《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本書作者麥柯麗(Melissa Macauley)現任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及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經濟史,以及中國華南與東南亞關係史,並側重於探討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在東亞、東南亞的發展。《遙遠的海岸》一書,英文版原於2021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發行,該書隨後在2022年獲得美國世界史學會頒發之班特利圖書獎(Bentley Book Prize),足見其成果受到學界同仁的肯定。

  • 「本土大型海葡萄」成功量產 國海院攜手水試所建海藻培育場

    「本土大型海葡萄」成功量產 國海院攜手水試所建海藻培育場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與農業部水產試驗合作於今年在水試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建置大型海藻培育場,並成功培育本土2種大型海藻。量化採收的海藻未來可高值化應用於食品、生醫、能源及環保等產業。

  • 品觀點|國海院、農業部跨部會合作 成功培育可量產本土大型海藻

    品觀點|國海院、農業部跨部會合作 成功培育可量產本土大型海藻

    國家海洋研究院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跨部會共同合作,今年在水試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建置大型海藻培育場,並成功培育本土2種大型海藻,量化採收之海藻未來可高值化應用於食品、生醫、能源及環保等產業,並可配合推展政府「臺灣2050淨零轉型」政策,提升我國海洋碳匯增量功能及海洋生態護育效益。

  • 數十億松葉蟹離奇消失!科學家揭悲慘命運

    數十億松葉蟹離奇消失!科學家揭悲慘命運

    2021年以來,數十億尾棲息於阿拉斯加周遭海域的松葉蟹離奇消失,外界原本歸咎於過度捕撈,不過最新研究發現,恐是海洋溫度上升,導致大量松葉蟹餓死,或被新天敵吃掉。

  • 海大創校70周年 孕育海洋菁英

    海大創校70周年 孕育海洋菁英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歡慶創校70周年,10月14日舉行校慶慶祝大會,席開85桌,並表揚112年度傑出校友、頒發榮譽校友,超過300名海內外校友回到母校一起同樂。蔡英文總統也特地錄製影片恭賀海大70年來擁有豐碩的教學成果,並期盼海大持續與時俱進,聚焦各項前瞻領域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

  • 衛星+海氣象塔聯合觀測 台灣離岸風場風能預報能力升級

    衛星+海氣象塔聯合觀測 台灣離岸風場風能預報能力升級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9日成功升空,成功大學指出,透過與國家太空中心、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跨領域合作,將由「獵風者」提供海洋表面風速資料,以及永傳能源與成大長期對台灣環島波浪、潮流、海岸氣象觀測等研究能力,三方合作,可望提升台灣離岸風場風能預報能力。

  • 黑潮基金會公開鯨豚目擊資料庫

    黑潮基金會公開鯨豚目擊資料庫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致力海洋保育逾20年,透過解說員在花蓮海域賞鯨航程中,記錄鯨豚種類、出沒時空,迄今累計上萬筆資訊,為全台之最,基金會不藏私,將資料庫公開至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供各領域的人員使用,可望激起各研究面向不同的火花。

  •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不藏私 公開全台首個萬筆鯨豚資料庫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不藏私 公開全台首個萬筆鯨豚資料庫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致力海洋保育長達20多年,迄今累計上萬筆東部海域鯨豚種類、出沒時空等資訊,為全台第一,今年基金會將該資料庫開放到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簡稱 GBIF),讓各領域的人使用,激起各研究面向的火花。

  • 有宜居可能?木星衛星再發現「生命」關鍵證據

    有宜居可能?木星衛星再發現「生命」關鍵證據

    繼科學家在土星上發現關鍵生命元素之後,另一個探索目標「木星」也透露生命希望。美媒CNN報導,科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進行探測,發現木星衛星木衛二(Europa)上存在大量二氧化碳,大幅提高了孕育生命的可能。

  • 南極海冰創新低!較37年前少100萬平方公里

    南極海冰創新低!較37年前少100萬平方公里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今天表示,今年冬季,南極洲周圍海洋的海冰面積減至紀錄新低,比1986年創下的冬季紀錄少了約100萬平方公里,科學家擔憂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正在加重。

  • 釣到阿凡達怪魚 切開竟是「藍肉」 下鍋煮更驚奇

    釣到阿凡達怪魚 切開竟是「藍肉」 下鍋煮更驚奇

    出現阿凡達魚!美國阿拉斯加州一名男子日前出海釣魚,捕獲一條肉呈現藍色的「長線六線魚(Rock greenling)」,神奇的是,下鍋烹煮時魚肉竟逐漸變白色,貼文一出引發討論,不少人表示「世界上居然有這種生物」。

  • 研究:深海熱浪持續更久更強烈 恐威脅敏感物種

    研究:深海熱浪持續更久更強烈 恐威脅敏感物種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由於氣候變遷使得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頻繁,海洋熱浪可能在更深水域持續更久且更為強烈,進而威脅到敏感物種。

  • 科學家怕爆海底「詭異金蛋」 怕過頭?可能廚房就有了

    科學家怕爆海底「詭異金蛋」 怕過頭?可能廚房就有了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日前在阿拉斯加灣探勘海底火山時,意外發現一顆附著在岩石上的詭異「金蛋」,且底部還有一個破洞,推測可能有東西從中進入或出來,科學家過去從未見過這個物體,因此採集了它的樣本,帶回實驗室進一步研究,目前結果尚未出爐,但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某種生物的蛋殼或海洋無脊椎動物「海綿」的殘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