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海洋科學的搜尋結果,共210

  • 男玩海上拖曳傘 下秒衝出猛鯊一口咬爛腳骨

    男玩海上拖曳傘 下秒衝出猛鯊一口咬爛腳骨

    進行水上活動時,小心被鯊魚盯上!近日網路上瘋傳一段影片,畫面中可見,一名男子玩海上拖曳傘時,疑似太過靠近水面,下秒直接被躍出水面的鯊魚一口咬爛腳骨,不僅造成嚴重撕裂傷,腿部也多處骨折,驚悚瞬間令人看了頭皮發麻。

  • 意見海報挨批歧視 中山、高大併校惹議

    意見海報挨批歧視 中山、高大併校惹議

     受到少子化衝擊,國立大學整併再掀話題,國立中山、國立高雄大學也傳併校,中山大學生會2月底在臉書設問卷、校內貼海報蒐集意見,「併校還是病校」標語遭批判是「歧視、帶風向」,張貼1周後急撤。高大學生也在網路反嗆,中山應與大陸中山大學切割、改名高雄大學,正本清源。

  • 獨》併校還是「病校」?中山、高雄大兩校學生掀網路論戰

    獨》併校還是「病校」?中山、高雄大兩校學生掀網路論戰

    中山、高雄大學再掀併校話題,中山大學生會2月底在臉書、校內緊急發起意見蒐集行動,海報標語出現「併校還是病校」歧視字眼遭批判是「帶風向」,張貼一周後急撤。高大學生也反嗆,中山應與大陸中山大學切割、改名高雄大學,正本清源。

  • 海科館「水精靈」工作坊開跑! 體驗一日科學家

    海科館「水精靈」工作坊開跑! 體驗一日科學家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了讓民眾學習檢測技術及以科學方式進行驗證,在今年寒假期間曾首度開辦一梯次的「水精靈健檢體驗工作坊」,透過簡易的水質檢測了解科學的運用,內容有趣豐富,反應熱烈,家長紛紛要求再行開辦。海科館2日宣布,近期將再行開辦本工作坊,歡迎民眾與學生報名。

  • 沙灘出現17具鯊魚屍 肝臟全被吃光 海洋開膛手身分曝

    沙灘出現17具鯊魚屍 肝臟全被吃光 海洋開膛手身分曝

    海洋出現連環殺手!南非開普敦附近海岸出現17具鯊魚屍體,詭異的是,牠們的腹部遭剖開,肝臟全都消失了,引起海洋專家的關注,認為是經常出沒於當地海域的2隻虎鯨所為,牠們非常喜歡吃鯊魚的肝臟,在當地大開殺戒影響食物鏈與生態。

  • 海邊撿到超巨大蚌蠣!他一看:不吃了

    海邊撿到超巨大蚌蠣!他一看:不吃了

    美國佛州一名男子在海邊撿螃蟹煮湯時,竟然挖到一顆長15公分、重逾1公斤的巨大蚌蠣,他原本考慮帶回家煮湯,因為蚌蠣大到夠2人吃,不過他看著蚌蠣思索了一會兒後,認為這顆蚌蠣很特別,決定不吃了,後續鑑定確認蚌蠣可能有214歲。

  • 教育部設戶外及海洋基地學校 讓學生走出教室學習

    教育部設戶外及海洋基地學校 讓學生走出教室學習

    教育部國教署委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台灣海洋教育中心,去年於全國設置12所「戶外教育基地學校」及26所「海洋教育創新課程與教學研發基地」,研發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課程模組,以推動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並深化課程內涵。

  • 中山大學研究證實劍蝦首度北遷 全因全球暖化

    中山大學研究證實劍蝦首度北遷 全因全球暖化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陳孟仙團隊發現,在全球暖化效應下,原本20年前現蹤在高雄茄萣的劍蝦已北遷約55.5公里至彰化王功,劍蝦整體棲地向北移了0.5緯度;這也是多年來劍蝦首度北移,可見全球暖化影響甚鉅。

  • 台日海洋事務對話 沖之鳥議題未達共識但持續溝通

    台日海洋事務對話 沖之鳥議題未達共識但持續溝通

    第五屆「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於今天在東京召開,在「沖之鳥」議題方面,雖然尚未達成共識,但雙方同意就漁船在該海域作業問題持續對話溝通,以期台日間之漁業合作關係能進一步發展。

  • 海科館船舶教室開課啦! 學習航海知識寓教於樂

    海科館船舶教室開課啦! 學習航海知識寓教於樂

    雖說冬天的基隆海岸因為東北季風影響,總是溼溼冷冷,但海洋科學博物館開設了「小小博物學家-小庭船長的船舶教室」課程,由潮境方舟1號的女船長簡汝庭親自在船上,帶小朋友知道許多與船舶及航海有關的知識與體驗。

  • 深海藍碳封存力抗氣候變遷 太平洋藍碳高峰會聚焦碳匯交易

    深海藍碳封存力抗氣候變遷 太平洋藍碳高峰會聚焦碳匯交易

    國立中山大學9日舉辦「太平洋藍碳高峰會」,台灣6個太平洋邦交島嶼國家駐台大使與代表共襄盛舉,會中聚焦深海藍碳可封存二氧化碳數百年、緩解氣候變遷的效益。未來深海碳封存可能作為碳信用抵銷海洋國家碳排放,甚至進行碳信用交易買賣,對台灣與島嶼邦交國家來說是最重要的碳匯,潛力無窮。

  • 合作推動生態及環境監測 海科館與國海院簽署備忘錄

    合作推動生態及環境監測 海科館與國海院簽署備忘錄

    為推動基隆望海巷海灣生態與環境監測,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和國家海洋研究院8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針對海科館所在的望海巷海灣,進行海灣及附近海域監測浪高,水流,水溫等海象及氣象之監測作業。

  • 宜蘭「台美生態學校認證」銀、銅牌68所學校為全台之冠

    宜蘭「台美生態學校認證」銀、銅牌68所學校為全台之冠

    宜蘭縣政府秉持「環境永續」的施政主軸,積極將永續發展教育落實於校園中,今(13日)上午在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舉行「2022台灣科學節-學校永續行動嘉年華」,副縣長林建榮特別頒獎給獲得台美生態學校認證的學校,共有68所獲得銀、銅牌認證,學校數量為全台之冠。

  • 帛琉國務部長訪海大 為海洋永續共盡心力

    帛琉國務部長訪海大 為海洋永續共盡心力

    國立海洋大學長期在水產養殖及海洋資源調查等技術,與友邦帛琉共和國密切合作,帛琉國務部長艾古斯8日上午赴海洋大學參訪,並與海大副校長顧承宇會晤。艾古斯對海洋大學在水產及海洋資源調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並期待與帛琉進一步的合作。

  • 課程結合海洋 基隆港西國小、安中獲教學卓越銀質獎

    課程結合海洋 基隆港西國小、安中獲教學卓越銀質獎

    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獎」,基隆市港西國小、安樂高中附設國中部將課程與海洋結合,獲銀質獎肯定,也拿下「111年度海洋教育創新教學優質團隊選拔」特優殊榮。

  • 克服水產養殖傳染病 中山漁推會攜手高市動保處出祕笈

    克服水產養殖傳染病 中山漁推會攜手高市動保處出祕笈

    養殖漁業最大挑戰是傳染病,容易衍生藥物濫用問題。國立中山大學漁業推廣委員會與高雄市動物保護處聯手合作,針對高雄地區水產養殖編撰《高雄市水產養殖傳染病防治》一書,協助漁民「對症下藥」,降低耗損,提升養殖產能及產值。

  • 「海洋溫柔巨人」鯨鯊 其實喜歡吃海草

    「海洋溫柔巨人」鯨鯊 其實喜歡吃海草

    體長可超過十公尺的鯨鯊,是最大的魚類,以往我們以為牠們是濾食性的,以浮游生物與小魚蝦為食,但新的研究發現,藻類、海草也是牠們的食物,所以嚴格來說,鯨鯊也會吃植物,它是世界最大的雜食動物。

  • 送活化石回大海 海科館放流145隻鱟寶寶

    送活化石回大海 海科館放流145隻鱟寶寶

    有活化石之稱的鱟,在台灣本島日益稀少,原本的孵幼棲地多已成了人工化的海岸。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自3年前展開鱟的保育行動,台灣各地的學校都投入這項工作,近期,海科館帶領參與復育的學校師生,首度將復育後的145隻鱟寶寶放流在其所應屬的棲息地。

  •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蛤蜊苗快被吞光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蛤蜊苗快被吞光

    7月6日,大陸青島膠州營海碼頭漁民胡大山在自家養殖區里捕撈出1200多斤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他家5000多畝蛤蜊苗被這些敵害生物吞噬掉三分之二,這意味著數百萬元的損失。

  • 基隆台灣海洋聯盟揭牌 跨域實踐永續

    基隆台灣海洋聯盟揭牌 跨域實踐永續

     因應海洋環境保育,科技部協助學界成立「台灣海洋聯盟」,作為跨領域平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6日舉行揭牌儀式。校長許泰文表示,未來將透過各界專家意見,凝聚共識,運用科學研究及科技,實現永續發展理念。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